毛同辉
今年的“五一”与众不同。一方面,这是12年来第一个“五一”5天长假,也是我国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后的第一个旅游长假;另一方面,与疫情防控形势相适应,人们在餐饮、旅游、购物等假日消费中也新意颇多,让人看到经受疫情冲击后中国经济的生机与转机。
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5月1—5日,全国共计接待国内游客1.15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75.6亿元。各景区基本做到限量、错峰、安全、有序开放。旅游是“五一”假期消费的重要方面。今年“五一”假期,乡村游、周边游等近程旅游成为游客出游热点,各地充分利用智慧平台,统筹指挥景区各项管理和游客接待工作,线上赏景、看展、观演项目等活动丰富了假日市场产品供给,满足了不同层次游客需求。
“危中见机,化危为机”,今年“五一”消费市场的表现恰是这句话的鲜活注脚,其最突出特点就是一个“新”字。一是新举措提振消费。为对冲疫情冲击,“五一”期间各地政府和商家纷纷出台创新举措,或给市民发放消费券,或打造夜间经济、云上逛街等消费新场景,或推出“网约导游”、开发本地游、周边游精品线路等,有效激发了假日消费需求,尤其是商场、餐饮等行业人气回暖、消费升温,部分营业额甚至超去年同期。二是新消费展现活力。疫情催生了“云生活”“直播带货”等多种新型消费、升级消费,“五一”期间这些新消费模式进一步释放潜力,许多商家通过线上线下加速融合,开拓多元消费场景,生鲜配送、新零售、在线医疗等给人们带来更多便利。三是新玩法提升品质。为避免客流过于集中,各景区普遍实行了“预约旅游”制度,对于游客来说,虽然不能再像往年一样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是错峰、分时游览,却也让人们不必再为人流拥挤而闹心,尽可以从容品味山水风光和历史人文,充分享受慢旅行。
别样“五一”,别样体验,同样精彩。假期消费的新意,恰是中国经济复苏的动力和希望所在。像“无接触服务”“直播带货”“不预约不出游”等,既是适应当前疫情形势的创新举措,同时可能成为人们的消费、生活新习惯,在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的同时,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不知不觉中,新冠疫情发生快一年了,去年春节里的很多非常防护,如今已经成为日常的防护手段,比如戴口罩、不聚集、勤洗手。考虑到疫情防控的需要,建议有条件的旅客,尽可能错峰出行。
12月3日,“中国梦·大国工匠篇”活动采访团一行来到帘子布公司,走进公司捻织二厂保全工段长、劳模工匠王建勋的故事。帘子布制造过程中产生的棉尘俗称花毛,是捻织车间火灾事故主要危险源之一,减少花毛、收集花毛一直是困扰捻织车间的老大难。
”1996年,陈建平经过2年的学习,走上了焊工生涯,他始终牢记父亲的话,手臂上的伤疤也见证了他20多年以来对焊接工作的执着与坚守。从学徒到熟练焊工,再到锅炉焊接质检员、技术员,从普通工人到技师再到高级技师、焊接技能教练……陈建平在师傅指导下不断学习,在弧光闪耀中锻炼,在焊花飞溅中成长。
似乎与焊枪结下了不解之缘,17岁的方刚小伙,第一次拿起焊枪便再也没有放下,凭借钻研与努力逐步成长为一名焊接技能专家。2020年12月1日,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走进中国电建集团河南工程有限公司焊接技术培训中心(郑州),走进中原工匠陈建平的故事。
6.37亿人次游客,同比恢复79.0%;4665.6亿元旅游收入,同比恢复69.9%。这个假期,湖北累计接待游客5228.5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8.29亿元,分别恢复到去年国庆假期的82.74%和72.26%。
题:车流动起来、市场热起来、经济活起来——平台大数据里的这个黄金周
假日经济不只是简单的“节日经济”,也不是单纯的“旅游经济”,它的发展离不开庞大的产业体系支撑。其二,要进一步做大假日经济“蛋糕”,推动假日消费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有机衔接。
假日经济不只是简单的“节日经济”,也不是单纯的“旅游经济”,它的发展离不开庞大的产业体系支撑。其二,要进一步做大假日经济“蛋糕”,推动假日消费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有机衔接。
光明日报北京10月2日电 记者姚亚奇从文化和旅游部获悉,国庆中秋假期首日,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0.97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73.8%;实现旅游收入766.5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68.9%。
“绍兴全市银行机构已走访对接企业1025家,其中298家企业已获首批授信支持。如何确保新增信贷资金流入小微企业,提高银行贷款首贷率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除了出台支持小微企业政策,中国银保监会还采取措施,积极引导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