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波大海,走向深蓝。推进海洋强国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记挂在心的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站在民族复兴的历史高度,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考察时强调:“海洋经济、海洋科技将来是一个重要主攻方向,从陆域到海域都有我们未知的领域,有很大的潜力。”这为海洋工作的开展,为海洋强国建设的加快推进指明了方法路径。
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面积相当于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其具有大量可开发利用的生态及经济价值。自党的十八大作出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以来,我国积极开发海洋、经略海洋,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推动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盐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等快速发展,海洋经济持续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速,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经济发展方向。据《2019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超过8.9万亿元,十年间翻了一番。这一生产总值已接近到2020年力争达到10万亿元的目标。海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9.1%。海洋经济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其国家的劳动就业作出了积极贡献,推动了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始终把海洋经济作为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2018年1月21日召开的全国海洋工作会议指出,到2035年,力争实现中国海洋经济总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左右。这无疑释放出发展壮大海洋经济的强烈信号。因此,一方面要大力开发海洋资源,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以在海洋装备、海洋生物、滨海旅游、海水利用、海洋新能源、海洋交通运输等产业领域,形成若干个世界级海洋产业集群,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鉴于海洋资源的有限性,要依赖海洋空间,科学规划海洋资源利用,加强海洋生态修复,倡导海洋开发循环利用,推进海洋可再生能源工程化应用,加快建设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维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确保“让人民群众吃上绿色、安全、放心的海产品,享受到碧海蓝天、洁净沙滩。”
海洋科技是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重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海洋科技发展,海洋科学研究、海洋高技术开发已上升到国家决策范畴,海洋科学家队伍不断壮大,我国已拥有海洋科研机构近200个,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超过3.5万人。对海洋科技的投入也逐步加大,硬件建设水平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以“雪龙”“蛟龙”为代表的极地、深海事业取得丰硕成果。“蓝鲸1号”钻井平台、“天鲲号”疏浚重器等聚焦世界目光。我国海洋科技部分领域已成为世界“领跑者”。据《2019全球海洋科技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在创新产出和创新应用两个分项中跻身世界前二。
始终把海洋科技作为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海洋科技涵盖牵涉的领域众多,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海洋科技。我国《“十三五”海洋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提出,突破深海运载作业、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生态修复、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水淡化及海洋化学资源综合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因此,要把解决“卡脖子”技术和产业化作为海洋科技发展的根本任务。加快打造深海研发基地,加快发展深海科技事业,强化研究基础,推动我国海洋科技全面发展。大力发展海洋科学技术,推动海洋可再生能源科技以及关键技术创新,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积极促进海洋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借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国际海洋科技合作机制,引入全球创新资源、拓展技术发展新空间,不断把海洋科技转变为新的生产力,为推动海洋强国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邓尤福)
10月15日,各国专家在深圳召开的国际海洋经济合作发展论坛上表示,21世纪是蓝色海洋世纪,随着科技迭代更新,海洋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持续改善,近岸海域利用率增长逐年放缓,主要河流污染物入海总量逐步减少,沿海城市污水处理率显著提高。
今天(15日),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发布了《2020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这是该指数自2016年以来连续第五次发布。指数显示,2019年,我国海洋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发展,经济实力稳步增强,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内生动力不断积蓄,海洋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10月15日上午,2020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以下简称“海博会”)在深圳会展中心正式拉开帷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自然基金会、世界海洋理事会负责人和20多位国内外院士和数百位专家学者、国内外涉海龙头企业高管等,共计1000余人出席论坛或全球连线论坛。
海洋观测不仅能够更好地监测海洋环境,同时也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拥有了海洋一号系列、海洋二号系列、中法海洋卫星等多种海洋观测卫星,形成海洋水色、海洋动力环境等系列多颗卫星同时在轨运行的局面,建立起种类齐全、优势互补的海洋遥感卫星观测体系。
新华社北京5月8日电 题:“蓝色引擎”三大看点——2019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速读 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全球首个波浪能装机达120千瓦的养殖平台“澎湖号”交付使用,可提供1.5万立方米养殖水体。
随着天气变暖,作为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我国海洋经济加快复工复产。据介绍,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出台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促进海洋与渔业持续发展10条措施,推动海洋与渔业企业复工复产。
日前,山东省海洋局印发了《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推动涉海企业复工复产,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疫情期间对人员密集型涉海企业复工复产的防疫工作指导,严防死守,坚决杜绝失管失控现象。
创新人才济济、科技硕果累累,不仅让人们感受到高质量发展的十足底气,也为建设海洋强国启动了“新引擎”。以海岛为支点,发展海洋科技测试试验场和岛基海洋牧场,建设海岛特色民俗村,打造乡村振兴海岛样板。
中国自然资源部10日消息,今年前三季度,中国海洋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初步估算,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近6.4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6.3%。沿海货运量达20亿吨,同比增长8.5%;远洋货运量超过6亿吨,同比增长10.1%;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68亿吨,同比增长3.6%,港口集装箱吞吐量2亿标准箱,同比增长4.3%。
本届海洋经济博览会特别设置了蓝色经济企业家国际论坛,论坛发布了《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报告》和《2019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中国工程院院士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长 李家彪:比如说在通信领域,在自动化领域,在其他的绿色制造领域,可以优先地做一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