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民生实事办好 百姓点赞叫好(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2020年08月11日11:4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5034

  漫步黄浦江畔,江风轻拂,芦苇摇曳,水鸟翩翩。市民悠闲散步,游客驻足观赏。

  “在这么美的地方散步,格外惬意。”年近九旬的黄宝妹老人曾是上海市国棉十七厂职工,当年工厂就在杨浦滨江。为了“还江于民”,上海聚焦滨江公共空间建设,将生产性、封闭型岸线,转变为生活性、开放型的生态景观岸线。近3500家单位动迁换来的,是两岸贯通45公里的滨江景观带。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上海市委和市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聚焦群众最期盼、最迫切解决的“老、小、旧、远”等突出民生难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生活的美好。

  养老服务增量提质

  “这里油爆虾烧得好,价格实惠,我再带个清炒鸡毛菜回家。”88岁的独居老人张碧云,正在长宁区虹桥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助餐点等开餐,“从家走过来也就七八分钟”。

  虹桥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是栋三层小楼。一楼有助餐点、卫生服务站、护理站、居家养老服务站等,二楼是虹桥敬老院,三楼为老年人提供康复运动等日间照料。从最基础的就餐需求,到各种助老服务,进了这栋“家门口的小楼”,基本都能满足。

  近年来,上海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重点建设集日托、全托、助餐、辅具推广、医养结合等功能于一体的“枢纽型”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让老人就近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享受晚年生活。目前已建成268家,实现全市街镇全覆盖,成为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重要一环。

  “为老服务中心设施方便,活动很多,让我感觉生活很丰富,这是我们老年人共同的家啊。”退休老人范根娣说。

  为了实现老有颐养,上海养老服务增量提质。

  96岁的朱阿婆住在静安区彭浦镇远龙公寓4楼,七八年没下过楼,直到去年安装了电梯。“前几年我摔骨折,还是找人用担架才抬下楼。现在天天都能下楼了。”老人开心地说。

  老房加装电梯,是改善市民生活、方便老年人出行的重要民生工作。要办好这件民生实事,难度不小。

  静安区临汾路375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吕文洁,清楚记得加装第一台电梯时的情形:“花了近4年时间协调,整栋楼的居民最终用上了电梯。”而如今,居民区启用、在建、在批的加装电梯有20台,加装比例超过55%。

  从46个审批事项精简至15个,到财政补贴标准由原来每台不超过24万元提升至28万元,再到积极搭建社区协商平台,上海着力优化推进机制、扶持政策、保障措施等,推动电梯加装稳步进行。截至今年4月底,上海已有1124幢房屋通过居民意见征询,其中2019年一年就立项624台,超过往年累计立项总和。加装电梯从单幢推进转变为成片成规模推进。

  托幼服务加快发展

  上海的小学生大多下午3点半放学,而上班族下午五六点才下班,双职工家庭如果没有老人搭把手,就会为接孩子放学发愁。

  “有的找校外培训机构,有的委托给别的家长,有的请钟点工接,为填上这块时间空当,家长们是各出各招。”去年3月,正为“三点半难题”犯愁的沐恬妈妈,收到向阳小学发放的课后看护服务需求征询表,第一时间就签了名,“孩子能在学校待到下午6点,我就安心了。”

  2019年3月,上海市出台规定,明确将小学“晚托班”放学时间延长到下午6点之后,解了家长之难。

  0至3岁幼儿托育服务、3至6岁儿童学前教育、小学生下午3点半后校内课后看护服务——3项服务囊括整个12岁以下的少年儿童群体,牵动着每一户家庭,关乎群众幸福指数。

  推动托育服务实现从“多元参与”向“体系构建”的转变,推动学前教育实现从“资源供给”向“内涵提升”的转变,推动校内课后看护服务实现从“有人看护”向“看护得好”转变——上海按照“幼有善育”的更高标准,集中更多力量、下更大功夫,推进3项服务,呵护“祖国的花朵”。

  如今,普惠安全、托幼一体的托育服务体系正在加快构建。去年,上海新开办托育机构231个、幼儿园37所,开设小学生爱心暑托班556个。

  更让人欣喜的是,各方关心、共同推进托幼工作的强大合力正在汇聚。

  接孙女放学的王阿姨,回家路上有了新发现——紧邻幼儿园的路上,多了个街心花园:塑胶步道上喷涂标有英文字母的方格,孩子能玩“跳房子”;木制隔离栏嵌有卡通动物头像、黑板和哈哈镜;八仙花、百子莲,各色乔木灌木都标注了植物名称……“离家几分钟的路程就有这么漂亮的小公园,真是太好了。”

  老旧小区改造提速

  吴伟玉在长宁区北新泾街道新泾六村住了20多年,小区动员免费集体改造污水管,她却不想改——因为卫生间几年前刚装修。

  在小区大门口站了半晌,她改了主意。地上放着一截从小区楼房拆下来的污水管,里面有很多污垢铁锈。

  “开始居民不大想换,可拆下的管子摆出来,大家就明白了。”北新泾街道党工委书记张生义说。

  思想通了,后续服务也要跟上。施工那几天,一栋楼的厕所淋浴都没法用。57个门洞,都要改造。整整一年,新泾六村居委会干部轮流值守到每天晚上12点,让各家各户到居委会洗漱。换好污水管,再给居民家做好卫生,找不到一模一样的瓷砖,也要尽量找类似的瓷砖贴上去……

  吴伟玉满意了,“下水顺畅了,一抽就咕咕往下走。”张生义也满意,2018年,新泾六村调处各类矛盾63起,其中由于污水管渗漏、堵塞引起的,就有58起。2019年,这类矛盾下降到25起。今年以来为零。

  近年来,上海“留改拆”并举,老旧小区改造提速,多渠道、多途径改善市民居住条件。

  家里房子拆了,朱红光天天骑电瓶车跑工地上转悠,“想看着新房子盖起来”。

  58岁的他,在杨浦区武川路222弄生活了半个世纪。房子建于上世纪50年代,砖木结构,人走在地板上吱呀作响。20多平方米的房间,搭上天井,最多时挤了9口人。

  “晚上,门洞里6户人家排队等洗澡。”朱红光苦笑。

  面对居民迫切的改造需求,武川路222弄旧房实行原拆原建、居民原地安置,惠民暖心。

  两年前,朱红光和武川路222弄153户居民一起搬离。房子拆除重建,变成阳光充沛的小高层。这个夏日,居民回来了,满是惊喜,看着白墙上“欢迎回家”几个字,头发花白的朱红光眼眶湿润……

  “以细致的工作、精准的政策、管用的招数,全力以赴打好旧城改造攻坚战。”今年以来,上海旧区改造加速推进,截至目前已完成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40万平方米。

  美丽乡村更加宜居

  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在吴房村住了大半辈子,吴达均怎么也想不到,自家村子变成了美丽乡村……

  上海,也有着广阔的乡村。远离市中心的奉贤区吴房村,盛产黄桃,村民收入并不高。

  变化始于两年前。2018年,上海启动首批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吴房村入选。

  乡村振兴,关键要靠改革推动。吴房村大胆探索:村委会长期回租老百姓的房子,重新修缮或翻建后再转租给企业,让村里众多闲置的老房子发挥价值。

  老百姓开始不理解:改造村子,为什么还要让我腾出空房子?吴达均站了出来:“我先签。把空着的房子租出去,是好事嘛。”在吴达均的带动下,村民们渐渐动了心:61份合同签约成功,61幢农民房旧貌换新颜。

  村民把空间腾出来,给了小村庄无限的发展可能。修缮村子的设计方、施工方达成共识:“农村还是要有农村的样子。”屋前种两棵果树,屋后留一片菜地,河道还是照旧弯弯曲曲,两岸的树还是立在那里。

  留住村庄韵味,吴房村驶入发展快车道。如今在这方土地上,百姓居住、企业办公、文化旅游等功能融合共生。在村里注册的企业已有55家,以农创文旅、智能制造、医疗康养等行业为主。还引进新“村民”117人,为村子带来新活力:年轻人推出名为“吴房有桃”的农产品及衍生品,让当地的“农业+文创”走出了第一步。

  村民也活跃起来。村里出了名的能干主妇费水仙,竞聘上岗负责半山驿民宿的卫生服务工作。她把几间客房当成自己的家,每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还学会了手磨咖啡。村里的几十名老桃农,成了黄桃基地的技术骨干。

  如今,吴达均家土地流转、房屋租金、家门口就业等加起来,每年收入增加不少。2019年,吴房村村民租金收入达350万元,实现家门口就业收入180万元。

  积极探索创新,有效释放资源价值,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更加彰显品牌特色,上海郊区着力打造充满活力的超大城市美丽乡村,更好顺应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丽乡村更加宜居。

  《 人民日报 》( 2020年08月11日 01 版)

文章关键词:辅具 百子莲 村民 小康生活 生活圈 2019年 污水管 跳房子 责编:林瑶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不得拒收现金、不得将“健康码”作为通行唯一凭证……便利老年人,国办发文了!

    医疗机构应提供一定比例的现场号源,保留挂号、缴费、打印检验报告等人工服务窗口,配备导医、志愿者、社会工作者等人员,为老年人提供就医指导服务。实体办事大厅和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应合理布局,配备引导人员,设置现场接待窗口,优先接待老年人,推广“一站式”服务,进一步改善老年人办事体验。

  • “南粤家政”工程促就业保民生

    新华社广州7月13日电题:做保姆也很“高大上”——“南粤家政”工程促就业保民生 ”  目前,郭柳秀的“江秀家政服务中心”已吸纳了20多名广西老乡成为正式员工,生意渐渐走上轨道。

  • 抗“疫”前线的“小巷总理”|三工视频 · 新360行之社区网格员

    在社区里,最熟悉居民情况的是社区网格员,居民联系社区最先想到的也是网格员,他们走街串巷、入户进铺,被居民亲切地称为“小巷总理”。清华雕塑系女生转行3D打印:我做出了杨洋手中的宝剑丨三工视频·新360行之3D打印设计师 

  • 残健携手奔小康——河南精准帮扶残疾人脱贫纪实

    ”  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省委省政府加快实施扶贫助残行动,统筹协调推进,凝聚攻坚合力,科学精准施策,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交出了亮眼成绩单。全力备战残疾人脱贫攻坚决胜“大考”,我省成立扶贫助残行动指挥部,副省长、省残联主席戴柏华任指挥长。

  • 自强模范、助残先进,这些河南典型人物和集体拟受表彰

    拟表彰许昌儿童医院等全省助残先进集体25个、浚县爱心画家张希和全省助残先进个人50名、安阳特殊教育学校等残疾人之家25个。即日起至5月13日,名单处于公示期间,如有不同意见,可向全省自强模范和全省残联系统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领导小组办公室反映情况。

  • 【地评线】天府网评:“扎实办好民生实事”贵在“实”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办好民生实事。以办好民生实事为立足点、出发点,把民生实事落脚到解决剩余贫困人口的脱贫上,落脚到帮助居民实现就业增收愿望上。

  • 河南民政:发放3.89亿元价格补贴 2161.2万人次困难群众受益

    孤儿基本生活费连续两次提高补贴标准,2万孤儿受益;按时足额发放价格补贴3.89亿元,惠及困难群众2161.2万人次。河南民政培育和发展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推动社会工作在贫困地区社会治理和服务实践中发挥更大作用。

  • 四川省免征车船税近6000万元 保障抗疫运输

    连日来,四川省聚焦疫情防控的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免征部分行业企业2020年度车船税近6000万元。国家税务总局四川省税务局资源和环境税处干部 李林洁:四川全省预计能够享受这项优惠的车辆超过17万辆,免征金额将近6000万元。

  • 这些东北“穿”,何以“火”全国?——带你看“小轻新”版东北经济

    “重工业靠烧烤,轻工业靠喊麦”——这是不少人对东北经济的调侃。隆冬时节,记者探访东北三个网红服饰、鞋袜产销地,从这里的产品走遍全国、引领时尚中,强烈感受到东北经济的脉动。

  • 一个特殊的军礼 一声荡气回肠的“让我来”

    ”  可是杜富国却有另外一番想法。边境线的百姓才能过上幸福安稳的生活。扫雷大队去坝子雷场执行任务。扫雷的工作你们替我继续完成吧。有一张记录的是2018年夏天  扫雷大队参加泥石流灾害救援行动。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