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必须咬定目标、一鼓作气,坚决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着力补齐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短板,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越是紧要关头越要拼,只有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才能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行百里者半九十。精准脱贫攻坚以来,全国上下一条心、一股劲、一起拼,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是近三年全国脱贫总人口年均超过一千万,如今只剩下少数深度贫困地区还在继续“战斗”。满打满算,距离脱贫交卷日子不足五个月,时间非常紧,后续查漏补缺任务也重,尤其是一些收入不稳定、返贫风险高、就业还相对困难的群众,直接影响到脱贫质量。必须在最后的关键时刻,帮扶行动“再加码”,确保所有群众都能高质量迈进小康社会。
作风建设再加码。在这场没有硝烟的阵地上,有的扶贫干部已经坚持了多年。伴随着攻坚压力升级,一些干部产生了厌战心理,出现了种种不适症;有的干部盲目乐观,提前松劲指望“坐等过关”;还有的搞“调研式”帮扶、“打卡式”帮扶,企图巧算收入蒙混过关。必须提前打好“预防针”,把纪律规矩讲清楚,把丑话说在前面,营造更加风清气正的攻坚克难作风。
跟踪帮扶再加码。如今,脱贫行动已到了“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阶段,尽管绝大多数任务已经完成,绝大多数群众已经脱贫,绝大多数地区已经“摘帽”,但须知脱贫只是帮助群众实现美好生活的第一步,要抓好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还要持续全面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今后的路还很长。要建立长效联系机制,及时替群众排忧解难,尤其要加强对重点人群动态监测,防止“边缘户”致贫、脱贫户返贫,真正做到“扶上马,再送一程”。
人才引育再加码。脱贫攻坚是民生大事,绝不能有“完成任务”思想,必须立足农村长远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大计,多在打基础、利长远、稳发展的“潜绩”下功夫,尤其要筑牢乡村人才基石,为农村带去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形成良性发展循环,方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方面,要坚持自力更生,全力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在农村发展“鲶鱼效应”;另一方面,要努力寻求外援,引导更多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创新创业,发展特色产业,发挥“领头羊”作用。(高科)
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和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中国保险创新发展大会6日在武汉举行。根据《农业保险助推脱贫攻坚蓝皮书》,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助力防贫、防返贫的作用不断凸显。
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和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中国保险创新发展大会6日在武汉举行。根据《农业保险助推脱贫攻坚蓝皮书》,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助力防贫、防返贫的作用不断凸显。
12月3日至4日,省委书记王国生到南阳市桐柏县、新野县、南召县、方城县调研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工作,就“十四五”规划编制征求意见建议。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11月23日,贵州宣布最后9个深度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不仅标志着贵州省66个贫困县实现整体脱贫,也标志着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
11月23日,贵州省政府宣布全省66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至此,经过8年精准扶贫、5年脱贫攻坚战,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中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宣告历史性解决。
11月22日下午3时,献礼脱贫攻坚战、记录伟大时代变革的主题影片《驻村第一书记》在河南省人民会堂举行首映式。河南省委组织部、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扶贫办等有关领导及电影主创人员、企业界代表欢聚一堂,观看了影片。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会强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国务院扶贫办共同主办全国脱贫攻坚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已于2020年10月17日在京开幕,并持续至12月底在全国范围内举办。
2013年,农民工陈耀平从地处中原的河南来到新疆阿克苏的阿热兰干村,在富民安居工程上打工,结识了生活陷入困境的吐尔逊。为了让他们一家摆脱贫困,曾在老家养过兔子的陈耀平全身心地投入,利用当地丰富的草料,手把手教吐尔逊养兔子,帮助吐尔逊一家走出了贫困的低洼。
河南省大力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建设“森林河南”,进行了太行山绿化工程、防沙治沙工程、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河南广播电视台《对话中原》栏目策划“脱贫攻坚”系列访谈之林业篇,邀请河南省林业局副局长王伟、河南省林业局扶贫办主任周三强,围绕“河南省林业助力脱贫攻坚”进行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