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时代,不仅让‘技术青年’成为受各行业追捧的‘香饽饽’,也让‘普通青年’借助数字化平台实现灵活就业,还让更多‘斜杠青年’打破了‘一人一岗’的禁锢,叩开新的大门。
□河南日报记者 逯彦萃
新经济催生新职业,新职业带动新就业。
今年,新就业形态遇到疫情“催化剂”,乘势而上,并表现出就业人群数字化素养更高、就业方式更灵活、创业创新质量更高的特点,成为吸纳和带动就业的庞大“蓄水池”。
就业是民生之本。河南作为人力资源大省,如何充分利用新就业形态的带动效应,将就业压力转变为就业机遇,是当前必须充分思考的民生命题。
数字化创造“新职业”
纵观人类就业形态的迭代史,由“农工商”基础工种发展至当前约2000个职业,社会分工日趋细化,用工岗位从未减少,但每次技术革命都会对就业岗位进行再分配。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传统岗位数量相对收紧,更多新就业机会在释放。
一部分人感受到了“危”,一部分人看到了“机”。
这个暑期,在中国中原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内,矩腾科技公司的4名大学生创客加班加点为用户量身研发一批少儿人工智能教具。“我们需要更多懂技术、懂销售的兼职运维人员。”90后负责人吕欣芳说。
在诸多求职者吐槽“就业难”之际,也有不少“吕欣芳”抓住先机,闯出一片新天地。
小职业折射大时代。去年4月至今,人社部向社会发布了包括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数字化管理师、互联网营销师、网约配送员等在内的29个新职业。
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传统的职业分类将逐渐被“新360行”取代。
从生产关系角度来看,新就业形态是借助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去雇主化、平台化的灵活就业模式——有奔波在大街小巷的农民工网约配送员,也有趁下班时间兼职做网约车司机的都市白领。
从生产力角度来看,新就业形态是数字革命带动的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的工作模式——有为农业生产抓取“数据”的大数据工程师,也有维修工业智能生产线的新时代“工匠”。
数字经济时代,不仅让“技术青年”成为受各行业追捧的“香饽饽”,也让“普通青年”借助数字化平台实现灵活就业,还让更多“斜杠青年”打破了“一人一岗”的禁锢,叩开新的大门。
新业态“挖出”就业增量
无论“六稳”还是“六保”,就业都被放在首位。稳就业不光要稳住存量,也要拓展增量。增量在哪里?潜力怎么挖?
数字技术革命快速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行业。一方面,传统经济业态容纳的就业量趋于减少;另一方面,技术创新应用催生的新业态,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直接创造新的岗位需求。
“互联网+传统服务业”持续发酵。网上商店、网络约车蓬勃兴起,吸纳灵活就业人员数量呈增长态势。UU跑腿吸纳38万人成为“跑男”,建筑工人信息平台让省内150多万名农民工随时随地找到“零活”。据省人社厅统计,在我省,稳定3个月以上灵活就业人数超过65万人。
“大数据+传统制造业”乘势崛起。多氟多对物联网、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常年敞开大门;郑煤机的“黑灯工厂”需要更多拥有大数据技能的维修工。8月5日,在河南人才市场举办的招聘会上,省人才交流中心相关负责人透露,企业释放的岗位,超过70%与数字、互联网有关系。
新就业形态就像一个庞大的职业“蓄水池”,不仅能扩大就业空间、创造就业增量,还能释放创新活力、提高就业质量。国家信息中心统计显示,2019年,以新业态形式出现的平台企业员工达到623万人,数字化平台带动的就业人数约7800万人。有数据显示,新兴职业从业者月薪过万元的占24.6%。
传统就业形态关上一扇窗,新就业形态打开了更大的门。
新就业倒逼“新配套”
新就业形态为兜住民生底线、稳住经济基本盘贡献了力量,同时也面临着不少“成长的烦恼”。
灵活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存在不足,灵活就业面临法律“盲点”,从业者与平台企业之间的雇佣关系模糊,劳动关系认定、工伤赔偿、社保缴纳等问题亟待规范。数字产业所需的技术人员、技工人员缺口巨大。我国新职业人群受教育水平良莠不齐,职业上升通道不明,社会公众认可度低,制约着群体可持续发展。
业内专家开出治疗“良方”——政府、企业、个人携手,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政府层面,要顺势而为,补齐短板。创新和完善对新就业形态的支持政策,探索完善与之相适应的用工和社保制度,确立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护的标准,增强从业人员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针对数字化人才供给不足的现状,相关部门也应有前瞻眼光,紧扣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职业培训体系与方向。
企业层面,要清醒认识,深耕细作。目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传统企业应该重新审视用工模式。新就业形态大大降低了组织管理成本。平台企业要加强自我管理,利用大数据为公共治理提供解决方案。各行各业更应该抓住数字化发展机遇,加大科创研发和人才培养力度,增强后劲蓄积力量。
个体层面,要抓住机遇,展现自我。求职者一定要打破传统就业观念,顺应潮流,抓住出彩的机会;同时塑造专业精神,无论就业形态如何改变,市场竞争永恒不变,高技能的从业者依然占据优势。
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与之相适应的新就业格局正在形成。随着政府、企业、个人的共同努力,新就业土壤逐渐丰沃,我们必将迎来一个更安全、更自由、更有意义的就业“新天地”。
新闻1+1
聚焦新职业海量财务信息的“大管家”
传统财务人员日均处理票据200张左右,但在洛阳大数据产业园内的嘉芸汇洛阳财务大数据中心,一个百人团队却管理着来自全国各地100多万家企业的海量财务数据。该中心为何有如此“大能量”?
参加电商直播专项职业技能培训的学员在浙江义乌顺利通过考核并获得“电商直播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如今,数字化转型是餐饮业大势所趋,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调研数据显示,67.6%的餐饮企业计划在疫情结束后,优化供应链或加速数字化转型。
水果店、超市、烘焙坊……自3月开始,陈辉跑遍了湖北黄石市阳新县的实体商家,为300多家小店搭建小程序、升级支付系统,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店规划师。受访者供图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中国正在以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改善就业环境,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带动扩大就业。
用区块链技术解决企业“痛点”,区块链应用操作员逐渐走俏;将各环节的数据集成并形成方案,智慧城市架构师走进城市建设一线;围绕网络互联、标识解析等开展规划设计,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应运而生…… 随着5G加快推进、互联网演进升级,很多新技术都从概念快速步入大规模应用。
用区块链技术解决企业“痛点”,区块链应用操作员逐渐走俏;将各环节的数据集成并形成方案,智慧城市架构师走进城市建设一线;工信部提出,将围绕数字经济对人才的特色化需求,建设完善教学体系,注重产业导向,鼓励企业开放资源,促进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无缝对接。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点领域。2019年,清涧县政府经过大量调研考察,与国内电商企业对接引进了人工智能产业扶贫项目,成为全国第一个县级试点。目前,清涧县就职人工智能训练师的百名员工中,困难群众占到了60%以上,平均月薪酬超过3000元。
最近一个时期,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建,成为国家重点投入的发展领域,也带动了相关行业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以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为例,根据人社部发布的相关报告测算,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目前存在较大缺口,国内供求比例为1∶10,供需比例严重失衡。
早上8点,开着自家的小汽车,韩守厂准时来到山东省胶州市李哥庄镇魏家屯村的青岛海洋日红商贸有限公司。做快递员十几年,韩守厂收获了幸福生活,也见证了魏家屯村在电商时代的飞速成长。
航拍、送快递、喷洒农药……近年来,无人机日益融入日常生产生活,应用范围广泛拓展,成为亲和力十足的高科技设备。早上8点半,肖星和团队驱车赶到曲靖市沾益区金龙街道大营社区的水田,抓紧工作:测地、配药、安装电池,剩下的大多数工作便可以交给无人机自动完成。
日前,美团发布《2020上半年骑手就业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通过美团获得收入的骑手总数达295.2万人,同比增长16.4%,其中来自国家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新增骑手近8万人。在人们的印象中,律师、舞蹈演员、导演、软件工程师等是典型的白领人群,送外卖、快递的骑手是蓝领人群,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分野。
近日,人社部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正式向社会发布一批新职业,包括“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城市管理网格员”“互联网营销师”“信息安全测试员”“区块链应用操作员”“在线学习服务师”“社群健康助理员”“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增材制造设备操作员”等9个新职业。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直播带货进一步走红,电商主播作为一种职业选择也逐渐得到社会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