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以来,提炼新时代黄河精神显得尤为迫切。当前,我们要对“黄河精神”进行理论概括和深度挖掘,突出黄河文化“魂”的价值、“德”的内涵,实现黄河文化、黄河精神的现代表达,助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跨入“黄河时代”。黄河精神可概括为十大“水德”。
1.以天为则、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德。黄河文化是一种农耕文化。在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超时避害的农时观、主观能动的物地观、变废为宝的循环观、御欲尚俭的节用观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是“以天为则”“天人合一”美德的极高境界。以此观照今天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也要摒弃征服水、征服自然的冲动思想,做到敬畏自然、尊重规律。
2.以民为本、兼爱天下的仁爱美德。在中华文化中,“为政以德”是十分重要的价值观。德政的本质就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出生于黄河流域的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就是讲仁爱、讲民本的。宋代二程中的大程更是把“视民如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元代工部尚书贾鲁临危受命治理黄河,除水患、救百姓,通漕运、兴商业,造就了朱仙镇的繁华。新时代,我们要汲取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努力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
3.自强不息、勇于斗争的“临难不避”美德。黄河儿女繁衍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与黄河水患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临难不避,就是越是艰险越向前,体现在个人价值层面,就是自我超越、持之以恒;社会价值层面,就是锐意进取、革故鼎新;国家价值层面,就是发奋图强、民族复兴。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只有继承和发扬这种顽强拼博、敢于斗争的精神,才能跨越看得见、看不见的激流险滩,从胜利走向胜利。
4.“有容乃大”、厚德载物的包容美德。黄河在自西向东奔流过程中,呈现出广纳百川、不断壮大的壮阔景象。这种“广纳百川”,与中华民族在历史变迁过程中的民族融合是完全一致的。我国历史发展上,曾发生过四次大的民族融合,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概念。黄河的包容性特征,是对西方国家“文明冲突论”“文明优劣论”的最好驳斥。
5.戮力同心、命运与共的团结美德。中华民族向来重视集体的力量、团结的力量,重视共同体的力量。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理论公设的最大不同,就在于西方是个人本位、“经济人”假设,中华文明则是共同体本位、“伦理人”假设。“四海之内若一家”的大同理想,“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以义制利”的道义准则,“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德化理念,凝聚了中华民族“和”的思想精华。读懂这些,就能读懂今天我们建设“一带一路”的思想基石,就能读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为何能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鲜明旗帜。
6.“大一统”和“同根同宗同源”的家国美德。尧舜禹时代,黄河流域水害频发,受水灾影响的部落逐渐聚集于适宜农桑的地域,原始封闭的氏族逐渐联合成部落联盟共同应对水害,中华民族大一统的主流意识也正是萌发于黄河泛滥的逆境之中。尽管中华大地曾出现四分五裂的阶段,但最终都走向了统一,华夏文明也得以延续。弘扬黄河文化,就要强化同根同源的民族认同,进一步激发家国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统一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7.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创新美德。中华文化有“日新”和“时变”意识,能够“知常达变”,这使得中华文化数千年来历经无数风暴洗礼,仍能“历久弥坚,不坠青云之志”。黄河流域孕育了许多伟大创造,“四大发明”更是从这里走向世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黄河文明蕴含的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之源。新时代,我们要秉持这种革故鼎新的开拓意识,进一步营造创新氛围。
8.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开放美德。黄河文化是在与北方、西部、南方少数民族的攻守战和与亚洲、欧洲及非洲各国的文化交流中逐渐形成的,从而形成了具有开放、包容气质的中华文明。黄河文化的开放性,为新时代中国全方位开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基础和实践基础。当前我们既要重视对外开放,也要重视对内开放,努力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加快形成双循环发展格局。
9.不尚空谈、实干筑梦的实干美德。黄河儿女敢于梦想,但不驰于空想,实干、苦干、巧干、会干。对河南来讲,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时期的鲜明主题和重大机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上开好局起好步,在落实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上有担当有作为,在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上多出彩出重彩,要求我们必须践行新发展理念,以实干筑梦。
10.奋勇向前、奔腾不息的向上美德。“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之所以能够冲开绝壁夺隘而出,是因其积聚了千里奔涌、万壑归流的洪荒伟力。黄河文化贯通着对小康社会的美好追求。人民对美好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放眼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我们深知这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一往无前、奋勇向前的最大动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正能量,如同黄注一样充分爆发,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势不可挡之力。
(作者李庚香系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
治水名人园大禹雕像 王蒙(摄)河工雕塑园雕塑 王蒙(摄)为宣传黄河文化、普及黄河知识、弘扬黄河精神,孟州河务局在开仪控导工
奏响大合唱、建设幸福河,需要我们在保障黄河安澜上持续发力,筑牢人民幸福的安全防线。奏响大合唱、建设幸福河,需要我们在弘扬黄河文化上用心用情,构筑人民幸福的精神家园。
河南广播电视台党组成员、副台长崔为兵,河南黄河河务局副局长姚自京,东方今报社社长胡杨,惠济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焦健等多位领导莅临现场,并共同开启了仪式。启动仪式结束后,采访团将探访黄河滩公园,见证黄河之美和生态保护成果;参观黄河博物馆,感受黄河文化独有的魅力;
题:从山村庙会到全球“网拜” 黄帝故里传承开新枝 岁月更迭,曾经的“庙会模式”变身“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由区域性的纪念活动发展成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团聚的盛大节日,黄帝故里也成为全球华人的心灵故乡。
11月13日,“2020北京网络媒体红色故土行·河南站”活动在郑州正式启动,来自北京市委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以及34家北京地区重点互联网企业主要负责人齐聚中原大地,活动一行人员来到黄河文化公园,来感受黄河岸边的精神力量。
映象网讯(记者 燕子丹)11月12日下午,由河南广播电视台、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政府主办,河南广播电视台信息·戏曲广播、河南广播
11月5日,记者来到新乡平原示范区原武镇东合角村,走进刚刚建成投运的中国·黄河稻米文化博物馆。几十年来,原阳大米让广大农民脱贫致富,还打出了名气成为远近有名的“金字招牌”,让乡亲们扬眉吐气、骄傲不已,对水稻的感情“到了骨子里”。
郑州黄河滩地公园是黄河郑州段生态保护的核心区,展示黄河自然景观、生态保护、文化特色和高质量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黄河滩地公园近期投资约13.5亿元,重点建设慢行系统骨架、黄河滩地保护核心区生态修复、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和黄河生态农业示范区。
“经过大战大考,我们对伟大精神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认识更加深刻,大力弘扬黄河文化更加自觉。———在洛阳承办的央视中秋晚会上“寻梦黄河”,加强黄河主题文化文艺作品创作,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持续凝心聚力。
10月22日下午,由河南广播电视台、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政府主办,河南广播电视台信息·戏曲广播、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融媒体睛彩中原频道、金水区文化旅游局以及兴达路街道办事处联合承办的“打造美丽乡村 唱响黄河文化——2020年度‘中原戏迷擂台赛'第四场晋级赛”,在黄河岸边的马渡村中心文化广场华彩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