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是一个老课题,也是一张“新考卷”。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量任务在基层,推动党和国家各项政策落地的责任主体在基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也在基层。各级党组织要紧紧围绕“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目标,创新思维、优化功能、强力推进,为打造标准化、专业化、规范化、智能化的网格化社会治理新格局作出积极有益的探索。
精心组网,上面千条线,底下一张网。创新社会治理结构体系和治理体制是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关键。要按照网格统一规划、资源统一整合、人员统一配备、信息统一采集、服务统一标准的建设路径,根据地域、功能等标准划分好网格,建设网格化社会治理智能应用系统,打造网格化社会治理成效分析、资源信息集控全景、综合处置、重大事件等可视化平台,选优配强网格人员力量,推动基层党建网和社会治理网“双网融合”,选派机关干部到小区楼栋担任“楼栋长”,实现力量下沉网格更好服务基层群众。将上面的“千条线”通过网格高度凝练地聚集到了社区、村居工作上,实现了基层社会治理服务“无缝对接”。
规范用网,人到网中去,事在格中办。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社会治理效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广大党组织要主动适应城乡社区空间形态与社会治理服务需求,有效建立一套结构严密、有机衔接的网格管理体系。要坚持工作制度常态开展巡查走访,问计于民更问需于民,通过坚持每日对网格巡查走访,上群众家门服务,进行工作点评、绩效考评等方式,确保广大网格员干部始终处于“上网在线”状态。坚持用脚步丈量民情,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升情感认同,将矛盾化解在在萌芽状态,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全员密网,“网”无局外人,社会齐参与。网格化社会治理与所有人息息相关,需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一方面,要突出政府主导。在充分发挥“网格员”作用基础上,着力放大组织、应急、公安、信访等部门职能优势,不断提高社会面参与度,形成“网格员+业务部门”的叠加效应。另一方面,更要突出群众主体。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充分发挥群众积极性、主动性,用实用好“小村监事会”“村民理事会”,定期组织开展“小村说事日”活动等载体,提升群众参与率,充分彰显群众的主人翁地位,提升治理质效,实现群防群治、共同治理,形成“网格是我家,治理靠大家”的良性互动。
机制固网,有钱来干事,有章来办事。网格化社会治理是社会基层治理的有效补充,对提高治理成效,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上有着积极的作用,要围绕实现“有权管事、有人干事、有钱办事”目标,不断完善体制机制、突出刚性约束。要不断强化工作统筹,将全要素网格化工作纳入年度为民办实事重大项目及重点改革事项清单,实现事有人管、责有人担。要强化薪酬保障。创新探索网格建设运行机制,将专职网格员、社区干部统一纳入社区工作者管理范畴,明确待遇薪酬,不断激发工作热情、提升服务水平。要强化督查考核,做好跟踪问效,采取有力举措激发干事服务热情,对不适应岗位的人员要坚决予以调整,优化服务质量,确保治理成效,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作者:李长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通过这次实地走访调研,切身感受到各地在基层治理中激发出来的改革热浪,对各地基层治理能力和创新发展有了再认识。“大国小鲜@基层之治”网络主题宣传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善于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着力推进社会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智能化、法治化,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唐任伍表示,各个城市凭借自己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禀赋,创造了许多各具特色、各领风骚的基层治理模式。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基层治理工作也在与时俱进。他表示,在此次调研活动中,许多地方在基层治理方面的创新举措都走在了全国前列,非常具有推广和学习仿效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对于共建、共治、共享如何在基层落到实处,周庆智讲到,“共建不是一家建,需要动员社会各家力量参与其中。
清华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王振民在启动仪式后,通过视频作了题为《积极探索,创新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主旨演讲。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教授唐任伍作了题为《“基层之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的主旨演讲。这次“大国小鲜基层之治”的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就是要深度调研基层“以人民为中心”的先进典型。“大国小鲜@基层之治”网络主题宣传活动
中国近年来在社会治理上的最大进步,就体现在广泛采用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高新技术来治理社会。他还提到,“智慧中国”的社会治理问题,实际上已经是“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和“智慧中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宏大背景下的社会治理问题。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与群众利益休戚相关。我们要紧紧抓住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着力点使实劲、见实效,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特别是从社会治理看,民法典作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全面规范民事关系,具有系统性、层次性、科学性的特点,是支撑我国社会治理的重要制度资源。民法典的颁布,为社会提供了更加系统、更加全面、更加权威的治理规则,能够引导人们正确的民事行为,从而通过权威的治理规则使民事领域的社会治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城镇化取得巨大成就,人口等各类要素越来越向市域聚集,市域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不断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做到治理过程让群众参与、治理成效让群众评判、治理成果让群众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