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绿色技术助玉米亩产创新高

2020年10月03日16:2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5034

  9月2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对新疆奇台县玉米密植高产示范田开展实收测产。 明 博摄(中经视觉)

  日前,在新疆奇台县的玉米密植高产全程机械化绿色生产技术实收测产暨现场观摩会上,由农业农村部玉米专家指导组组织专家,对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的玉米密植高产示范田开展了实收测产。

  结果显示,示范田玉米最高亩产达到1663.25公斤,打破现有1517.11公斤的全国高产纪录,这是该团队第7次刷新我国玉米高产纪录。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范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科学院院长刘景德等相关专家以及当地技术人员等参加了现场测产活动。

  据悉,新疆建设兵团第六师奇台总场的玉米高产核心示范区面积共200亩,参试品种共78个,由该团队连续12年在此开展玉米产量潜力突破研究和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此次测产实收面积合计30亩,结果显示,示范田内包括MC670、中单111、中单8812在内的11个品种单产超过每亩1500公斤,高产主要由于亩穗数和单穗粒重均有所提高,其中最高产田每亩穗数达到8600穗,每穗单穗粒重达192克。专家一致认为,目前该项技术经过长期研究已趋于成熟,可稳定实现亩产1500公斤水平。

  据团队首席研究员李少昆介绍,研究团队自2004年起,在全国多个生态区组织实施玉米高产潜力探索,明确了“密植增穗增产,培育高质量抗倒群体,增加花后群体物质生产和高效分配”为核心的产量突破途径,选择耐密、抗倒品种,以高密度种植提高收获穗数。

  团队构建了玉米高产突破的理想株型与密植高质量群体调控栽培理论,并通过解析玉米产量与密度、灌溉量、氮肥用量的耦合关系及群体动态指标与水分蒸散量的定量关系,建立不同密度、灌溉量、施氮量的群体LAI动态模型和诊断模型。通过融合密植高产农艺措施与滴灌水肥一体化工程措施的精准运筹管理,实现了高产突破与节水节肥绿色生产的协同,使水分生产率大大提升。据悉,该项研究得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藏粮于技”重大任务等多个项目支持,是实施“藏粮于技”以来玉米品种和栽培技术的重大突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常 理)

文章关键词:测产 亩产 绿色生产 玉米产量 氮肥用量 理想株型 高产潜力 群体动态 绿色技术 密植 责编:邵恰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地评线】创新驱动发展,“九章”书写更精彩的华章

    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 【回望“十三五”:我的收获与转变】14亿中国人的饭碗,稳稳的!

    今年7月13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报告,因为疫情引发的粮食出口供应链断裂,饥饿人口比往年新增了1.3亿。据农业农村部评估,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耕地质量一般提升1—2个等级,粮食产能平均提高10%到20%,亩均粮食产量提高100公斤。

  • “田保姆” 种地好帮手(经济聚焦)

    为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难题,农业生产托管应运而生。农业生产托管不仅有效解决了土地撂荒、粗放经营的问题,还提升了农业经营效率,对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 我国最北海岸6‰耐盐碱“海水稻”试种成功

    试验田选择位于辽河入海口的130亩地,但自然条件下引入的海水对于培育6‰耐盐碱水稻来说,浓度仍然不够。今年是繁育的第一年,经过不懈努力,目前已初步筛选出耐盐碱及优质水稻品种30余份,其中科研难度最大的6‰耐盐碱水稻品种6份。

  • 从放羊娃到博士、青稞专家——纪念“中国青稞之父”尼玛扎西

    他就是共产党员、被西藏农牧科技界誉为“中国青稞之父”“青稞王子”“青稞领域的袁隆平”的原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院长尼玛扎西。而今,在西藏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3号试验田里,尼玛扎西培育的青稞新品系“13-5171-7”金黄璀璨,秆高、穗大、抗倒伏,适应机械化收获。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