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4时30分,海南文昌发射场,长征五号遥五火箭托举“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呼啸升空。随后,“嫦娥五号”成功入轨,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探月三期工程收官之战
我国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三步走,“嫦娥五号”将执行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完成最后一步——回。因此,此次任务意义重大,是我国探月三期工程的收官之作,发射的成功为探月三期工程的圆满完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这是火箭院第6次执行探月工程任务,此前均由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完成,先后将“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五号T1再入返回飞行器”和“嫦娥四号”送入预定轨道,发射成功率100%。
2007年10月24日
长征三号甲火箭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自主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2010年10月1日
长征三号丙火箭成功发射“嫦娥二号”,我国成功突破直接地月转移轨道发射技术。
2013年12月2日
长征三号乙火箭成功发射“嫦娥三号”。此次任务的圆满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实现月面软着陆和月面巡视探测的国家。
2014年10月24日
长征三号丙火箭成功发射“嫦娥五号T1再入返回飞行器”,为“嫦娥五号”探路。
2018年12月8日
长征三号乙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执行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任务。
2020年11月24日
长征五号火箭成功发射“嫦娥五号”,执行月面采样返回任务。
此次发射的“嫦娥五号”重量更重,约8.2吨,是此前发射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重量的2倍还多,因此要由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长征五号火箭来发射,将其送到近地点约200公里、远地点约40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
“嫦娥五号”发射任务是长征五号火箭立项研制后较早明确的国家重大工程任务。历经十年,“大火箭”终于与“嫦娥”携手奔月,举国关注、举世瞩目,发射凸显三大看点。
看点一:15选1,最优轨道奔月
“嫦娥五号”与“大火箭”分离后,还要飞行数天才能够到达月球。奔月之旅,路途遥远,“大火箭”为了让“嫦娥”姑娘省点儿力气,可以说贴心至极。
常规任务,一枚火箭有一条轨道就行了。探月三期工程对火箭发射概率和发射窗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克服台风过境影响、提升故障适应性,设计团队精心优化设计了连续3天、每天连续50分钟的主份和备份多轨道奔月发射方案。
长征五号火箭总体副主任计师刘秉介绍,与近地轨道任务相比,探月任务的轨道设计更加复杂。由于地月距离较远,探测器用于中途修正所需的推进剂有限,而地球和月球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还要考虑火箭与探测器分离后的光照因素,这对轨道设计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为了让“嫦娥五号”更节省推进剂,在研制阶段,火箭开展了精细化的“窄窗口多轨道”关键技术验证攻关,可以在连续3天内,每天有50分钟的窗口,每10分钟一条轨道,共规划15条轨道,每条都可以将探测器准确送入预定轨道。这样的话,“嫦娥五号”踏上奔月旅程后,可以减少轨道偏差的修正次数,既能节省燃料,也能更快地到达月球。
这项技术,在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也就是几个月前,长征五号火箭发射“天问一号”时,已经得到成功验证。因此,长征五号火箭托举“嫦娥五号”奔月,虽然要求比较高,但“大火箭”却照样应对自如。
看点二:为了奔月,“大火箭”挑战 高难度动作
长征五号火箭点火升空后,要飞行2000多秒才能够到达地月转移轨道。为了把“嫦娥五号”精准送达目的地,它要在太空完成一个高难度动作——长时间滑行。
滑行,是指火箭主发动机关机后,火箭靠惯性向前飞行。听上去丝毫不费力气,但实际上,长时间滑行对一枚火箭特别是一枚零下200多度的“冰箭”来说,可是个不小的考验。
刘秉说:“从长征五号火箭二级发动机一次关机到再次点火,中间要间隔最长约900余秒。在这一开一关之间,‘大火箭’需要完成箭体姿态调整、低温发动机二次启动前预冷等工作,动作非常多。另外,滑行时间越长,火箭在空间辐射影响下的环境变化更加复杂,低温推进剂温度和贮箱承受的压力也在不断的变化。”
为了确保“嫦娥五号”发射万无一失,研制人员将长时间滑行作为一大关键技术加以攻克,对“大火箭”长时间滑行适应性开展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并在长征五号火箭首飞以及后来的多次飞行中得到了成功验证。
看点三:“座椅”更舒适、更安全
到达月球后,“嫦娥五号”要降落到月球,在月面采样后返回地球,因此“嫦娥五号”既包含轨道器、着陆器,也包含上升器、返回器,结构更复杂、块头更大、重量更重。
为了让“嫦娥五号”坐得更安全、更舒适,研制人员开展了大量的器箭联合试验和分析,对它们所处的电磁环境、力学环境、机械接口进行了多轮综合优化。
刘秉介绍:“既要让火箭与探测器的固有频率错开,彼此之间更‘默契’,不产生共振,同时还要让‘嫦娥五号’坐得舒舒服服、稳稳当当。”
在长征五号火箭上,“嫦娥五号”的“座椅”是定制的。原来,卫星与火箭之间通常用包带相连,就像一个腰带一样。但“嫦娥五号”块头太大,以往的包带连接方式最大只能满足2.8米直径的连接要求,而“嫦娥五号”与火箭的接口直径达到了3.1米,传统的包带连接已无法满足“嫦娥五号”任务的需求。
“所以,长征五号火箭采用了一种低冲击分离装置。它既要在飞行过程中连接可靠、安全,让‘嫦娥五号’坐得稳当,又能在器箭分离时降低冲击,让器箭安全舒适地分离。”刘秉说,此外,长征五号火箭整流罩上还专门设置了15个操作口和透波口,以便于“嫦娥五号”进行操作和传输数据。此次任务火箭整流罩的开口数量和总面积超过了以往发射任务,对整流罩的设计及发射场联合操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我国探月工程来说,这次任务是探月三期工程的收官之战。对于长征五号系列火箭来说,这也是今年的收官之战。
从去年年底开始,长征五号系列火箭进入了高密度发射阶段:2019年12月27日,长征五号遥三火箭发射成功;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火箭首飞成功;2020年7月23日,长征五号火箭成功发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2020年11月24日,长征五号火箭成功发射“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
预计到明年初,长征五号B火箭还将发射空间站核心舱。一年内4次成功,15个月间5发任务,“大火箭”迎来了新跨越!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五号探测器钻取子系统主任设计师 王国欣:说不紧张,其实是不想紧张。
中新社北京12月8日电题:“十三五”之“太空舞”:中国航天耕宇牧星耀苍穹 北京时间12月6日11时58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十四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这次嫦娥五号奔月,有网友说,毕竟白天看不到月亮,所以要在晚上发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副主任吴炜琦表示,其实,发射窗口
是“承包一年家务”的承诺,还是武汉阳台上的感谢;是登顶珠峰的祝贺,还是嫦娥五号发射的轰鸣……一段段同期声,记录一个迎难而上、乘风破浪的中国。
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的云飞路两侧,密布着20多家量子科技企业,被称为“量子大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北京时间12月6日5时42分,嫦娥五号上升器成功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交会对接,并于6时12分将样品容器安全转移至返回器中。
嫦娥五号上升器完成了它的使命 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 成功实施了分离 从对接到分离 从重聚到分别 相聚六个多小时 很长又很短 长到上升器可以一点一点地
12月6日5时42分,嫦娥五号上升器成功与轨道器返回器组合体交会对接,并于6时12分将月球样品容器安全转移至返回器中。“天舟”“天宫”交会对接所使用的微波雷达已实现减重一半,这次嫦娥五号任务,微波雷达再次“减肥”数公斤。
12月6日,航天科技人员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挥大厅监测嫦娥五号上升器与轨道器返回器组合体交会对接情况。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12月6日,航天科技人员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挥大厅监测嫦娥五号上升器与轨道器返回器组合体交会对接情况。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北京时间12月6日5时42分,嫦娥五号上升器成功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交会对接,并于6时12分将样品容器安全转移至返回器中。为了实现样品顺利转移,航天科技集团八院149厂对接与样品转移机构总装团队付出了艰辛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