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鬓已经苍白的老传承人
【编者按】惟妙惟肖的朱仙镇木版年画、高亢激昂的河南坠子、载歌载舞的信阳民歌、千古传颂的虞城县木兰传说……河南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既是我们宝贵的资源,也是沉重的责任。
目前,河南的“非遗”数量多,品种杂,分布广,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
为促进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珍视和保护,推进城镇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发展,自2014年9月1日起,映象网推出“文明河南 走进非遗”大型系列报道,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立体化的传播方式,采访非遗传承人、手艺人、门徒,挖掘背后故事,梳理文化脉络,弘扬华夏文明。
【遗产名片】蛋雕是近年来逐渐兴盛起来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品。蛋壳本身质地细腻,晶莹如玉,通过在飞禽类蛋壳上绘画与雕刻展示各种精美的图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工艺价值、收藏价值。2008年,蛋雕被列入郑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映象网讯(记者 南乐天/文 段晋哲/图)一颗生鸡蛋来到世界上有几种命运?被蒸了?被煮了?被煎了?大抵如此,不过是壳碎随风吹、零落碾成尘。还能开出花来?
虎占林家就有答案。在不足五平方的“蛋雕工作室”里,72岁的虎大爷以刀代笔,游刃薄卵之上,刻画着花鸟虫鱼、亭台仕女,精心雕刻出一个个自己的“传奇”。
重拾旧好
在郑州市北郊京水村一排临时建造的简易板房里,记者找到了虎占林的家。
不足40平方的房子里年久破旧的沙发、小饭桌等再没有什么别的家具,而在被他当作“工作室”的里屋,到处是形形色色的蛋雕作品和半成品,工作桌上刀笔水彩分门别类很是讲究,里外一富一贫透露出的是一个匠人的精神密码。
蛋雕是虎占林家的家传手艺,传到他这儿已是第七代。
在明清时期,民间每每到婚娶、祝寿、添子的喜庆时刻,总会相互赠送红鸡蛋,称为“彩蛋”,后来街头巷尾常见民间手艺人在彩蛋上画些花鸟鱼虫贩卖。
“以前做这一行能糊口,很多人都是靠这个生活。”虎占林说,“就跟以前街上卖气球和冰棍一样,小孩子买着玩,谁都买得起,农民在家里种地之余出去卖这个补贴家用。”
听虎大爷说,当时的蛋雕手艺人为了讨生活走南闯北,走的近的去开封洛阳,远的北到北京,南到苏杭州,“只是抗日战争一来谁也不干了,都跑了,再也没人干了。”
虎占林从小跟父亲学习蛋雕,热爱绘画,2004年从学校物理教师的岗位上退下了以后决定重拾旧好。
“即便是老了也应该有一技之长,比出去打麻将强。”虎占林一“玩”蛋雕就是14年。
蛋壳开花
蛋壳要开花,靠的是手艺和韧劲儿。
从《红楼梦》到《水浒传》,从连环画版的《西游记》到网上搜到的四大美女,十二生肖、金陵十二钗、百虎图、……虎占林对蛋雕的热情常年不减。
为了色泽均匀、大小薄厚适当的蛋壳,成箱的鸡鸭鹅蛋被虎占林搬进家,仅取出的蛋液每次都要装一盆。
“刚开始天天吃鸡蛋,家里人都吃烦了,孙子孙女看见就说不吃,都送人了。”虎占林的老伴儿边给他系防尘围裙边说。抽取蛋黄蛋清,对蛋壳进行消毒处理是第一步,这个环节的工作要提前做,虎大娘分担了很多,是虎占林最得力的帮手。
细心的清洗晾晒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工序更是马虎不得。虎占林往往吃完早饭就坐在桌前,一坐就是半天,到了深夜老伴儿在外屋看着电视,他一人钻进小工作间打着台灯接着做。
做蛋雕的蛋壳底部得平,去壳需要先画线圈圈。但往往球面变形变太厉害,又没有仪器,找圆心全凭经验和眼力。
“这时候高等数学也没有用。”虎占林已穿上“工作服”,又拿起300度的老花镜戴上,开始示范。
“要刻的内容用铅笔画在上面,再雕刻和绘画。哪面雕刻哪面绘画,面积分别需要多大都需要提前设计。”虎占林说,绘画的难度小些,一般需要一天的时间,雕刻则往往要费两三天的功夫,而且稍有失误,就会一刀毁掉整枚蛋。
“劲用小了蛋壳撬不掉,用大了壳会破。有的时候好不容易做完了,却不小心掉地上了,那也没办法。”虎占林说,做蛋雕精微细密,出手必须“恰到好处”。
“亭子、松树、云、剪纸一样的人头……镂雕,浮雕,没有一处敢随随便随碰着,非要耐得下性子稳得住神才出得了活儿。”虎占林说。
目前,虎占林的蛋雕已经入选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郑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艺高随众
虎占林的手艺好,渐渐地一些老同事、老朋友和展览项目都找上门来。
“这是一个老熟人要的老虎,已经做好了,四个一组,一共5组,都编上号了。”虎占林打开一个普通的纸箱子,里面整齐地码放着20只蛋雕老虎,横卧侧立,每个姿势都不同,被用玻璃罩子和木头托底装着,客户给出的价格是每只150元。
“没想过当生意做,就是爱好这个,现在知道的人越来越多了。”虎占林说,虽说这“一技之长”如今给他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甚至钱财,但是名利并非自己看重的。
虎占林有三个儿子,六个孙子孙女,孩子们给他买原料买工具,教他上网用微信这些新潮玩意儿,但没有一个人跟他学这门手艺。
他说,自己最想的是能把手艺传下去。
2008年,虎占林曾任教的郑州惠济二中找到他,专门请他回去开设绘画、蛋雕培训班,这让虎占林十分兴奋。“去学校教课挺好,每周两节课,学生们都很欢迎。”
7年时间,虎占林教过的学生有几百人。在他看来,传授这门手艺不能给孩子在考学和就业上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却是对人生有着长远的助益。
“孙子孙女们经常说我,你老了花钱费劲弄这干啥?我说我要把这些东西分给你们6个。”虎占林说,“这本身就是一笔财富。”
【系列报道】
走进非遗·香包:方寸之间画天地
走进非遗·太乙拳:古老之术挑战现代整容
走进非遗·罗山皮影戏:在传统与市场之间找到结合点
走进非遗·朱仙镇木版年画:与现代文明寻求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