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元宵节最后一波大客流“盛装”登上春运舞台,意味着一年一度的春运即将结束。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前几天“今日头条”推送的一条信息——《春运最“残忍”的照片,看完泪两行》。里面说,他乡容不下灵魂,故乡安放不了肉身,肉体与灵魂相互绞撕,便有了春运。
对于春运的定义和由来,我听过很多,但是这位作者的观点却让我对今年的春运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因为这些表面看起来残忍的照片,实则展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无数的春运感动。
每当想起这篇文章,我都会想起文中那一张张充满了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的照片,有亲人别离的伤感、归家心切的期盼、万般无奈的泪光、爱人相聚的兴奋、父母爱意的行囊……
把这些戳中无数人泪点的“残忍”照片合在一起,不得不说作者挺“残忍”的,可这种“残忍”却让我们看到了许多“感动”:
霸座,虽然成为了新一代“网红”,但大家并不是以一个看热闹的旁观者角度去关注他,而更多的以一个有正义感的当事人身份站了出来。
车票,虽然依旧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但大家并不是以一个网络喷子的身份去一味吐槽谩骂,更多的是以一种更加理性的态度去正确对待。
爱情,虽然是一个老掉牙的话题,但大家在对待“相约在零点37分”的爱情时少了几分不屑,而更多地是对为那些默默付出的人送上一个“小心心”。
……
可以说,这些都是2019年春运中从不同角度展现出的“残忍”与“感动”,一些人用个人素质触探公众底线,但一些人也用个人素质彰显文化素养;一些人用个人观点替代社会公德,但一些人也用个人观点表达理性思考;一些人用个人模式绑架他人思维,但一些人也用个人模式引领尊重理解。
其实,现在人对待春运,已不再是一个简单行为式的路程迁徙,一种简单运送式的旅客运输,而更多的是一场富含素养的个人体现、一幕坚守付出的行业展示。
所以,无论是电视、报纸,还是微信、微博,都是在全方位的为我们展示“残忍”与“感动”交织在一起的2019年春运,但可喜和欣慰的是,我们看到的一场充满着观念转变、思维变化、素质提升、角色体谅等的变革。每一个直接或间接参与春运的人,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改变着春运,让那些“残忍”不再残忍,让那些“感动”真的感动。
也许在以后的春运中,这些“残忍”仍可能继续上演,但如果我们多想想这些“残忍”背后的“感动”,我们的春运将会更加有序、更加和谐、更加惬意。2019年春运即将过去,下一个春运会不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不一样的“残忍”与“感动”,让我们拭目以待吧!(赵震宇)
不知不觉中,新冠疫情发生快一年了,去年春节里的很多非常防护,如今已经成为日常的防护手段,比如戴口罩、不聚集、勤洗手。考虑到疫情防控的需要,建议有条件的旅客,尽可能错峰出行。
2020年12月3日0时-24时,河南省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例(为境外输入),无新增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2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1例无症状感染者解除医学观察。12月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冬季疫情防控等有关情况。
9月起,全国多地陆续启动了本年度的流感疫苗接种工作,国庆假期过后,北京等地的接种点陆续迎来接种高峰。秋冬季节是流感的多发季节,每年这个时候,不少高危人群都会主动接种流感疫苗,以便预防流感,保护自我。
透过细节,看到中国人勇敢奔跑的底气。坐着高铁看中国,让网友们不仅感受到了祖国的广袤富饶,更了解到了祖国繁荣富强背后从未停止过的拼搏。高铁代表着中国速度和中国广度,8天8条高铁线路的旅程虽然已经结束,但每一个中国人从中收获的力量与希望却是无穷的。
今天,是双节假期的最后一天,利用8天小长假回家或者旅行的人们纷纷踏上返程之旅,回归生活的常规轨道。如今,中国已多个月未发现本地传播的有症状病例,但人们的假期依然体现着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新习惯。
9月30日起 多地车站迎来客流高峰 上海虹桥火车站 旅客摩肩接踵 场面堪比春运 看看热成像下的人流 武汉汉口火车站
继东方航空在上周发售“周末随心飞”机票套餐,火了一把之后,华夏航空这两天也跟上了节奏。照今年的形势,各航司后面估计还会绞尽脑汁设计产品和促销,以此来吸引旅客,让我们拭目以待。
去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律师协会副会长周世虹提交的关于恢复“五一”长假的提案引起广泛关注。
春运中,交通运输部全力保障错峰返程,累计开行“点对点”农民工返岗包车19万多辆、铁路专列400多列和包车厢1500多个、民航包机570多架,累计运送农民工超过480多万人。研究制定运输保障方案,积极支持民航“客改货”,发挥中欧班列的战略性作用,开通国际邮件海运寄递服务,保障国际道路运输畅通,紧急协调积压邮件运送,保障了国际物流畅通。
客运员丁媛媛,河南漯河人,已在孝感成家,女儿8岁,爱人是政府工作人员,每天也忙碌在防疫一线。车站值班员袁晓明是孝感人,孩子在重庆安了家,家人都在那边过年,只有他一人留在本地,这反而让他没有了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