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广播电视台贯彻落实河南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系列评论《乡村振兴三问》,今日推出第二期:
《河南探索乡村振兴,挑战有哪些?》
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 王仁海 顾海红 夏继锋 卢慎勇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
乡村振兴是新一轮改革开放中的一个大题目,城乡融合是河南高质量发展中的一篇大文章。
做文章之前,先得明白,难题和挑战都有哪些?一个多月来,河南省委围绕乡村振兴三农工作的方方面面,派出十几个专题调研组分赴全省各地,做了一次大学习大调研。
来自农民合作社专题的调研报告说:多数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存在贷款难,用地需求很大,但用地税费负担过重。在抵押贷款方面,土地经营权价值评估缺乏客观标准。
来自城乡融合发展专题的调研报告说:城乡要素流动不畅,农业人口市民化效果不突出,城市“落不住脚”,农村“留不住人”。
来自产业振兴专题的调研报告说:产业结构不优,产业链条不长,龙头企业不强,农业品牌不响,农业效益不高。
来自文化振兴专题的调研报告说:一些地方存在炫富攀比,人情负担过重,天价彩礼让人苦不堪言。
来自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题的调研报告说:农村“三权”质押贷进展缓慢,资产变现阻碍重重,目前种养大户的土地经营权在大部分金融机构仍不能作为抵押物。
来自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专题的调研报告说:资本下乡难,工商企业下乡投资的相关政策还不完善。
专题调研报告中提到的,有的是全国共性问题,有的是河南局部问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挑战是前进的动力。谁善于克服困难,谁勇于迎接挑战,谁就抓住了机遇,赢得了先机。
脱贫攻坚重在补短板守底线,乡村振兴重在谋长远抓全面。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发布,在制度和政策层面为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创造了更大空间。省委十届九次全会审议讨论的“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在具体路径和发展模式上为河南规划了清晰蓝图。
时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敢于负责任、挑担子,答好乡村振兴的河南答卷。
来源:河南广播电视台
五年前的春天,在中原崛起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河南,为河南指明了打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基础能力建设、新型城镇化等“四张牌”,提出了“中原更加出彩”的殷殷要求,给河南的持续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城乡之间有差别,这不奇怪,但是,差距过分悬殊,特别是基础设施如果差距过大,那就值得警醒了。
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工程千头万绪,该从哪着手呢?总书记在河南团说的明明白白,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
乡村振兴战略,事关千家万户,是中国乡村又一次全新的征程,靠什么不断激发前进的动力呢?总书记说得好,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
吴刚说话的底气,来自该镇党委书记赵大青2018年所创新的“名誉村长”选聘模式。3年的实践证明,该模式有助于乡村振兴,能帮助村子解决大事、难事以及协调闲事。
稻田片片金黄、乌桕红染山间、木籽如星空点缀,初冬时节,笔者走进商城县伏山乡里罗城—余子店乌桕谷,一幅幅色彩斑斓的自然油画入目来,稻田里、田埂间,游客们正在用手机记录这如画美景。
新农人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如何打造一支覆盖生产、流通、营销全产业链的农村双创力量?新农人又如何尝试互联网+技术? 11月21日,
应引进新的技术人才。人才在智慧农业的应用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当下种田的农民大多为中老年人,这部分人的接受能力较差,对新事物的发展不敏感。而青年人才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引进青年人才,并在科技公司及各级农科院的帮助下,才能更好地应用智慧农业,利用智慧农业增产增收,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当好乡村振兴“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