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初步进展;到2025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数字乡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近日,中办、国办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信息化建设,全面助力乡村振兴换挡提速。
民为政首,农为邦本。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当前互联网越来越普及,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明确提出了“实施数字乡村战略”。这次中办、国办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就立足国情农情,明确了“时间表”和重点任务,能够发挥补齐农村地区数字经济“短板”作用。
补齐农村地区数字经济“短板”,只是国家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一些地方连耕牛都保证不了,更别说机械化耕作了。随着经济向前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了。现在的山区,小型收割机、播种机等都不少见。以往人力背和扛,现在被山地农用车取代。那么苦那么累的农业耕作,“两脚泥一身汗”情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农业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好处,革命老区人民往往最有感受。像南昌市,70年来农业发展就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近年来,南昌充分依托生态资源、特色产业、乡土文化、区位优势,将休闲农业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经过多年发展壮大,南昌休闲农业发展已经呈现“农业园区集中连片、示范引领,处处小景星罗棋布、百花争艳”的局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问题必须予以解决。从收入、公共设施等方面来看,农民、农村和市民、城市依然存在着不小的差别。像脱贫攻坚,其难点重点就在农村,特别是一些自然条件差、地理位置偏远的农村。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因地制宜、勇于开拓,探寻适合当地“三农”问题的解决之策,群策群力地把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蓝图转化为美好现实。只有“三农”问题解决了,全面小康才成色更足。(黄芳)
五年前的春天,在中原崛起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河南,为河南指明了打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基础能力建设、新型城镇化等“四张牌”,提出了“中原更加出彩”的殷殷要求,给河南的持续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城乡之间有差别,这不奇怪,但是,差距过分悬殊,特别是基础设施如果差距过大,那就值得警醒了。
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工程千头万绪,该从哪着手呢?总书记在河南团说的明明白白,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
乡村振兴战略,事关千家万户,是中国乡村又一次全新的征程,靠什么不断激发前进的动力呢?总书记说得好,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
吴刚说话的底气,来自该镇党委书记赵大青2018年所创新的“名誉村长”选聘模式。3年的实践证明,该模式有助于乡村振兴,能帮助村子解决大事、难事以及协调闲事。
稻田片片金黄、乌桕红染山间、木籽如星空点缀,初冬时节,笔者走进商城县伏山乡里罗城—余子店乌桕谷,一幅幅色彩斑斓的自然油画入目来,稻田里、田埂间,游客们正在用手机记录这如画美景。
新农人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如何打造一支覆盖生产、流通、营销全产业链的农村双创力量?新农人又如何尝试互联网+技术? 11月21日,
应引进新的技术人才。人才在智慧农业的应用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当下种田的农民大多为中老年人,这部分人的接受能力较差,对新事物的发展不敏感。而青年人才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引进青年人才,并在科技公司及各级农科院的帮助下,才能更好地应用智慧农业,利用智慧农业增产增收,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当好乡村振兴“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