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岁的母先才是花茂村的土陶技艺工匠,他家四代做陶,以陶谋生,是目前全村仅存的仍在做陶的手艺人。
在宁静的村庄里,母先才正在做陶。揉一团泥,在木质转轮上转几圈,不停地捏捏、拉拉,不出三五分钟,一个古朴的碗就成型了……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video 标签。
现在的母先才早已习惯了在镜头下演绎制作土陶的艺术。镜头前这位技能精湛的土陶艺人面带微笑,手法熟练自如。
母先才把头微微向上仰起,微笑着跟我们聊天,右手还在不停地搓着残留在指甲缝里的泥巴。
早前,通过制陶卖陶母先才一年会有三四万元的纯收入,但这些收入不算多。自己需要供养一双儿女读书,家里几乎没有结余。
过去花茂村还很落后,土陶制品也没有多少销路,他一度想过要放弃,但是不忍看到技艺失传,便坚持了下来。
2014年,母先才通过政策的支持,母先才申请到小微企业鼓励资金,再加上贷款和借来的本钱,总共投资近百万元,扩大了陶艺馆的规模。
“那时候压力大,晚上都睡不着觉。”就在母先才发愁时,迎来了转机。
如今的花茂村,花繁叶茂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花茂村后,对花茂村的扶贫工作做了具体指导,地方党委政府迅速贯彻落实,让花茂村村民受益颇多。
“总书记告诉我,一定要把这个手工艺传承下去”,讲到这里,母先才幸福地笑了。明年,他打算把大学毕业后在外工作的大儿子叫回来,一起把这门手艺传承发扬下去。
如今,母先才家开起了陶艺馆,还搞起了陶艺体验吧,借助农村电商平台,家里的土陶远销全国各地,每年纯收入超30万,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贵州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东北部,有一个面积9.8平方公里的村子——花茂村。 花茂村原村名“荒茅田”,从名字就能看出过去村里田园荒芜。2015年6月16日,在贵州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花茂村,走进村民的超市、农家乐,和村民座谈交流。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遵义市枫香镇花茂村视察,在农家小院和乡亲们攀谈。贵州遵义市花茂村制陶匠人母先才说:“千万不要把花茂村的土陶失传了,失传了对非遗传承人来说实在太可惜了。
安徽大湾村 贵州花茂村 三座村庄 三段回忆
安徽大湾村 贵州花茂村 三座村庄 三段回忆 三种乡音 却有着同一种牵挂
花茂村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东北部,原来叫荒茅田,意指贫困荒芜之地。红色文化、乡愁文化、土陶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自制土陶远销全国各地,古法造纸博得众多游客青睐,千年古纸,书香花茂,花茂村守住了乡愁、守住了传统文化,也走上了致富道路。
(记者 梁木) 从“荒茅田”到“花茂村”,不仅是名字的改变,更是产业的发展、村貌的蜕变、百姓的致富。母先才的陶艺馆就位于花茂村打造的陶艺一条街上。
大巴车从贵阳出发,由南往北挺进,在山间的高速公路上盘旋了3个小时,还是没能准时抵达150公里外的遵义。(央广网记者 陈锐海 摄) 湄潭的茶叶、仁怀的高粱酒、修文的猕猴桃……这次我走访的几个县区,无不是在打造适合自身的特色产业,以稳固脱贫成果。
7月24日航拍的贵州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夏日景色。新华网 周远钢 摄 7月24日航拍的贵州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夏日景色。新华网 周远钢 摄 7月24日航拍的贵州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夏日景色。
村里的一个蔬菜基地里,却是一幅热火朝天的景象:有的村民正挥舞铁锹,从拖拉机上卸载刚刚运来的有机肥;彭龙芬介绍,从2016年开始,花茂村依托这家企业成立了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3000多亩土地发展特色经果林,帮助村民拓宽就业增收渠道。
花茂村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东北部,有着“中国最美红村”和“全国度假社区”称号。10月25日,人民视频联合战旗直播带您走进中国最美红村——花茂村,看美丽新农村,品当地美食,体验百年土陶文化,寻找醉美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