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地评线】库布其从“死亡之海”到“希望之地”的启示

2019年07月28日17:01  来源:红网

5034

  第七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7月27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举办,国家主席习近平致贺信。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荒漠化防治取得显著成效。库布其沙漠治理为国际社会治理环境生态、落实2030年议程提供了中国经验。面向未来,中国愿同各方一道,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共筑生态文明之基,携手推进全球环境治理保护,为建设美丽清洁的世界作出积极贡献。

  库布其沙漠位于内蒙古厄尔多斯高原脊线以北,是中国的第七大沙漠。曾经的“死亡之海”,如今正焕发着新的生机。30年间,库布其实现了从“沙逼人退”到“绿进沙漠”、从“死亡之海”到“希望之地”的历史性转变,已然成为全球防治荒漠化的典范。库布其的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对全国各地以至于对全世界都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党的领导是库布其沙漠治理的根本保证。多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运用政府“宏观之手”,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从源头上构筑起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体系,制定相应实施配套政策,用真抓实干兑现全心全意为民初心,让国家、集体、个人攥成一个拳头,让政府、企业、社会齐心协力、齐抓共管、齐头并进,从而最终开创了库布其从“死亡之海”到“希望之地”的奇迹。

  认知革命是库布其沙漠治理的逻辑前提。建设生态文明,坚持绿色发展,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涉及用什么样的认知思想对待自然,用什么样的方式保护修复生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规律、顺应自然,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库布其沙漠治理的实践证明,必须进行一场认知革命,以生态文明思维对待自然、保护修复生态,才能使沙漠治理变得更加科学、可持续。

  自主创新是库布其沙漠治理的关键支撑。实现绿色发展关键要有平台、技术、手段。发展绿色经济,绿色技术是支撑。不仅要研究生态恢复治理防护的措施,而且要依靠科技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科技要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大力发展自主理论创新,并积极推动其向科技成果转化,最终实现生态化生产。例如,在库布其沙漠治理中,亿利集团持续推进微创植树技术、甘草种植技术等,掌握了多项自主创新技术,为绿色产业、生态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生态经济是库布其沙漠治理的重要基础。生态经济是把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使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生态经济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环境等要素构成的生产、生活、生态复合系统。生态经济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自然资源永续利用,强调符合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应走一条符合各地实际、经济发展快、资源消耗少、群众得到实惠多的发展之路。在库布其沙漠治理中,“农户+基地+龙头企业”的林沙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了生态生计兼顾、治沙致富共赢。

  共治共享是库布其沙漠治理的根本动力。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共治共享。在长期沙漠治理过程中,库布其人探索出“党委政府政策性主导、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科技持续化创新”四轮驱动的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突破了以往单纯靠政府投入的传统思维,创造性地引入市场运作和利益共享机制,推进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合作。这正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的生动实践。

  正如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师乔治·斯坦梅茨所由衷感叹的那样,“沙漠往往意味着恶劣的环境、贫瘠的资源和贫穷的民众,但中国的库布其沙漠不一样,这是一座绿色的、有希望的沙漠。”在世人看来,库布其沙漠正在经历从处处风沙肆虐、寸草不生的“死亡之海”到充满生机活力、发展机遇的“希望之地”的转变。与此同时,库布其的成功实践也让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在荒漠化防治和消除贫困等方面,看到了更多的可能和希望,也更加坚定了他们的信心和决心。

  文/霍计武

文章关键词:库布其沙漠 生态复合 沙漠治理 启示和借鉴 生态文明 希望之地 国家地理 死亡 领导核心作用 荒漠化防治 责编:彭向华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库布其沙漠披绿装

    这是9月14日拍摄的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境内的库布其沙漠(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这是9月14日拍摄的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境内的库布其沙漠(无人机照片)。

  • “种树的感觉特别美!”(爱国情 奋斗者)

    砂石路上,一辆皮卡车飞驰而来、停在房前,刚从治沙工地回来的敖特更花,从车上走了下来。穿着鞋在沙漠走路不方便,敖特更花干脆脱了鞋,光脚背树苗翻越沙丘。2016年,敖特更花牵头成立了神湖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周边牧民一起发展养牛和饲草料产业。

  • 习声回响·如数家珍:万水千山总是情

    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推出《习声回响》特别策划《如数家珍》。生机勃勃的库布其、绿意盎然的塞罕坝、碧波荡漾的长江水……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生态环境之变皆在眼前。

  • 从“黄色沙漠”到“绿洲银行”的蜕变 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治理为国际社会提供中国经验

    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总面积约为1.86万平方公里,主体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境内,是京津冀地区三大风沙源之一,是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地区之一,曾被称为“死亡之海”,恶劣的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库布其沙漠治理方面存在亟须解决的问题,沙区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农牧民散居在沙漠里,过着与沙为伴的游牧生活,苦不堪言。

  • 图文故事 | 除了“六老汉”,习近平还提到了这些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治沙事业,也牵挂着在风沙中逆行、从荒漠夺回绿洲的治沙人。21日,正在甘肃考察工作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八步沙林场,实地察看当地治沙造林、生态保护等情况。

  • 中国人的故事|靠坚守,他实现了治沙人的中国梦!

    1997年4月3日,王文彪和盐厂的员工怀里揣着干粮,顶着风沙,拖着帐篷,走进沙漠腹地,与施工队一起开始修建公路。库布其沙漠第一条穿沙公路是当地人民破解生存危机的利器,更刻下一代代治沙人追寻绿色的印记。

  • 联播+丨两封贺信背后的绿色故事

    响沙湾,地处库布其沙漠的最东端,凭借天然“鸣沙”资源,经过20多年倾心打造,成为内蒙古一张独具特色的旅游名片。2014年,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区被联合国环境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2017年9月,库布其防沙治沙的成功实践,被写入190多个国家代表共同起草的《鄂尔多斯宣言》。

  • 这就是绿色的奇迹!

    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这是库布其沙漠中利用黄河分凌减灾的水进行沙漠生态修复形成的沙漠湿地景色(2018年6月9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这是杭锦旗库布其沙漠生态公园景色(4月26日无人机拍摄)。

  • 王文彪:三十年,创造沙漠变绿洲奇迹丨爱国情 奋斗者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构筑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了让盐场活下去,王文彪启动了一项工程:每卖一吨盐,从销售收入中提出5元钱用于沙漠治理。

  • 种植沙柳治沙漠

    4月1日,在达拉特旗银肯塔拉生态旅游区,治沙工人前往下一处种植点。近日,一批治沙工人在此地开始为期一个多月的沙柳种植工作,对库布其沙漠进行治理。近日,一批治沙工人在此地开始为期一个多月的沙柳种植工作,对库布其沙漠进行治理。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