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联播+丨两封贺信背后的绿色故事

2019年07月29日08:23  来源:央视网

5034

  库布其沙漠中的一条穿沙公路,两旁绿意盎然。

  绿色理念创造“绿色奇迹”

  “小时候记事起,村里村外全是沙,房前屋后都有沙丘,沙丘经常拱上房顶,晚上睡觉还得顶门,不顶门沙就涌进家里来了。”这是生活在库布其沙漠北缘的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官井村,一位80多岁的老人对曾经恶劣自然条件的深刻印象。

  从一幅标明库布其沙漠区位的地图上看,沙区整个轮廓看上去像一只长脖子巨兽,紧贴黄河内蒙古段“几”字弯的内侧。为了驯服这只“巨兽”,鄂尔多斯人民奋斗了几十年。

  上世纪50年代提出“禁止开荒,保护牧场”;60年代提出“种树种草基本田”;70年代提出“退耕还林还牧,以林牧为主,多种经营”;80年代提出“三种五小”;90年代提出“植被建设是鄂尔多斯最大的基础建设”……

  一个个时间节点,一场场“头脑风暴”,一代代人始终把库布其沙漠治理作为求生存、图发展、谋富裕的根本大计。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库布其沙漠治理步入快车道。一个个草方格锁住沙丘,一群群牛羊进了棚圈,一片片绿色草木持续扩展。鄂尔多斯人民找到了一条战略合理、战术有效、技术先进的科学治沙之路。

1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的库布其沙漠中,技术人员操控无人机飞播造林。

  以参与库布其治沙的一个企业为例,这几年的治沙面积,相当于前20年治沙面积的总和;343项治沙科技创新成果,有290多项在这几年完成。

  让世界惊叹的绿色奇迹在库布其沙漠上演,昔日的“死亡之海”,变成今朝“希望之海”。

  绿色行动引领“绿富同兴”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的“两山论”早已深入人心,它告诉鄂尔多斯人,绿色不是库布其治沙的句号,而是老百姓致富的新起点。

  在沙漠里养牛,听起来匪夷所思,但是一个牧民说,他们做到了:“养了600头呢!年收入80多万元!”

  在一个曾经一穷二白、寸草不生的地方发展旅游,一般人认为不可能,但库布其的神奇之处就是处处皆有可能。

  响沙湾,地处库布其沙漠的最东端,凭借天然“鸣沙”资源,经过20多年倾心打造,成为内蒙古一张独具特色的旅游名片。

  从无边荒漠到旅游天堂,近10年来,鄂尔多斯市生态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近1000万人次,实现收入24.6亿元。

1

  在库布其沙漠中的白土梁林场沙棘林内,林场管理员邓胜利展示沙棘树剪枝育苗技术。当地通过种植沙棘,既解决了荒漠化问题,又帮助农牧民增收,实现了生态和经济双重效益。

  在库布其大漠深处,除了百万亩的沙柳柠条,甘草绝对算得上是一道亮丽风景线。百万亩甘草在这里不仅固了沙,更富了农牧民。

  “吃了上顿没下顿,夹生窝头沙碜牙”,流传于农牧民口中的这句顺口溜,是之前沙区百姓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今,在库布其沙漠深处,牧民孟克达来一家人去年收入30多万元。

  孟克达来家住七星湖旅游景区境内的独贵塔拉镇道图嘎查牧民新村,他拥有“沙地业主、产业股东、旅游业小老板、民工联队长、产业工人、生态工人、新式农牧民”等七种新身份,每一种新身份都能带来不菲的收入。

  沙患变成沙利,风沙变成风景,黄沙变成黄金。

  随着治沙产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从治沙中寻找商机,农牧民市场化参与,从产业发展中获得稳定收入,实现“绿富同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鄂尔多斯政府和治沙企业累计为群众提供就业机会100多万人(次),沙区农牧民人均年收入从不到400元增长到1.8万多元。

  从黄沙漫漫到绿意葱茏,从“死亡之海”到“经济绿洲”。库布其沙漠治理让“两山论”绽放大漠。

  “绿色名片”共筑生态文明

  “防治荒漠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应对。”

  习近平的绿色发展理念不仅着眼于中国,更着眼于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为世界人民谋幸福安康。

  库布其治沙之所以成功,在于它创造了一种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党委政府政策性主导、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科技持续化创新”四轮驱动的“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这种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2014年,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区被联合国环境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2017年9月,库布其防沙治沙的成功实践,被写入190多个国家代表共同起草的《鄂尔多斯宣言》。

  “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成为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防治荒漠化模式,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也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绿色名片”。

  这张名片,走出库布其,走向乌兰布和、腾格里、塔克拉玛干……走入沙特、蒙古国等国家和地区,沿着“一带一路”,在中东、中亚、东南亚等地落地生根,播种绿色希望。

  已越关山,再眺雄峰。

  在致第七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的贺信中,习近平指出,面向未来,中国愿同各方一道,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共筑生态文明之基,携手推进全球环境治理保护,为建设美丽清洁的世界作出积极贡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文章关键词:库布其沙漠 绿色奇迹 绿色理念 责编:安文靖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库布其沙漠披绿装

    这是9月14日拍摄的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境内的库布其沙漠(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这是9月14日拍摄的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境内的库布其沙漠(无人机照片)。

  • “种树的感觉特别美!”(爱国情 奋斗者)

    砂石路上,一辆皮卡车飞驰而来、停在房前,刚从治沙工地回来的敖特更花,从车上走了下来。穿着鞋在沙漠走路不方便,敖特更花干脆脱了鞋,光脚背树苗翻越沙丘。2016年,敖特更花牵头成立了神湖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周边牧民一起发展养牛和饲草料产业。

  • 习声回响·如数家珍:万水千山总是情

    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推出《习声回响》特别策划《如数家珍》。生机勃勃的库布其、绿意盎然的塞罕坝、碧波荡漾的长江水……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生态环境之变皆在眼前。

  • 从“黄色沙漠”到“绿洲银行”的蜕变 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治理为国际社会提供中国经验

    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总面积约为1.86万平方公里,主体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境内,是京津冀地区三大风沙源之一,是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地区之一,曾被称为“死亡之海”,恶劣的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库布其沙漠治理方面存在亟须解决的问题,沙区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农牧民散居在沙漠里,过着与沙为伴的游牧生活,苦不堪言。

  • 图文故事 | 除了“六老汉”,习近平还提到了这些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治沙事业,也牵挂着在风沙中逆行、从荒漠夺回绿洲的治沙人。21日,正在甘肃考察工作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八步沙林场,实地察看当地治沙造林、生态保护等情况。

  • 中国人的故事|靠坚守,他实现了治沙人的中国梦!

    1997年4月3日,王文彪和盐厂的员工怀里揣着干粮,顶着风沙,拖着帐篷,走进沙漠腹地,与施工队一起开始修建公路。库布其沙漠第一条穿沙公路是当地人民破解生存危机的利器,更刻下一代代治沙人追寻绿色的印记。

  • 【地评线】库布其从“死亡之海”到“希望之地”的启示

    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7月27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举办,国家主席习近平致贺信。库布其沙漠治理的实践证明,必须进行一场认知革命,以生态文明思维对待自然、保护修复生态,才能使沙漠治理变得更加科学、可持续。

  • 这就是绿色的奇迹!

    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这是库布其沙漠中利用黄河分凌减灾的水进行沙漠生态修复形成的沙漠湿地景色(2018年6月9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这是杭锦旗库布其沙漠生态公园景色(4月26日无人机拍摄)。

  • 王文彪:三十年,创造沙漠变绿洲奇迹丨爱国情 奋斗者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构筑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了让盐场活下去,王文彪启动了一项工程:每卖一吨盐,从销售收入中提出5元钱用于沙漠治理。

  • 种植沙柳治沙漠

    4月1日,在达拉特旗银肯塔拉生态旅游区,治沙工人前往下一处种植点。近日,一批治沙工人在此地开始为期一个多月的沙柳种植工作,对库布其沙漠进行治理。近日,一批治沙工人在此地开始为期一个多月的沙柳种植工作,对库布其沙漠进行治理。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