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脱贫攻坚地方行】布楞沟村六年巨变:总书记的嘱托都落到了实处

2019年09月20日20:07  来源:央视网

5034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甲铸)布楞沟,在东乡语中是“悬崖边”的意思。名字背后,正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恶劣的自然和生产生活条件的真实写照。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这里,嘱托要“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让贫困群众尽早脱贫过上小康生活”。

  如今,六年过去了,布楞沟村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远眺布楞沟村(王甲铸/摄)

  远眺布楞沟村(王甲铸/摄)

  从东乡县城出发,沿着省内372县道行车约半小时,道路左侧的山谷沟底便是布楞沟村。站在山坡上下望,一条即将全路通车的二级公路自布楞沟村前穿过。道路两侧,红墙灰瓦的56户新农村村居气派整齐,村活动中心、村小学以及公路服务中心等新建公共设施格外醒目……中秋时节,村子周边山谷依然郁郁葱葱,一片生机盎然。

  然而仅仅在六年前,这里还是东乡县位置最偏僻、群众居住最分散、自然条件最恶劣的地方。六年时间,这里的变化翻天覆地:新房盖起来了,水引来了,路修通了,山也变绿了,孩子可以在家门口上学,老人能在家门口就医了……布楞沟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底的只有1624元已经增长到6815元,并在2014年底实现整村脱贫。

布楞沟村告别了吃水难,自来水已全部入户。(王甲铸/摄)

  布楞沟村告别了吃水难,自来水已全部入户。(王甲铸/摄)

  布楞沟村的变化首先是修通了从沟底到山顶的20公里“石化路”,这条路将村子与372县道连接起来。目前,另一条从布楞沟村前经过的真正意义上的公路即将全路通车,眼下村民出门已可行车上路。更值得一提的是,自来水实现了全部入户。记者在村里看到,有群众在自家院子水龙头前立起水泥碑,上面写着:“吃水不忘总书记,永远感恩共产党”。

  布楞沟村还将沟边的一块荒山推成平地,修建了56户统一规划的新农村院落,干净整洁,并已整体入住。“六位一体”的村级活动场所也同时盖了起来,村里有了之前想都没有想过的村卫生室、文化活动室和便民超市。新建的村小学更是村里最漂亮的建筑,两层教学楼宽敞大气,小操场上还铺上了绿色的塑胶。

新建了56户统一规划的新农村院落,村小学更是村里最漂亮的建筑。(王甲铸/摄)

  新建了56户统一规划的新农村院落,村小学更是村里最漂亮的建筑。(王甲铸/摄)

  六年来,布楞沟村还积极推进植树造林,并种植经济林,2013年以来已累计完成造林5750亩。站在由厦门市帮扶新建的布楞沟综合服务中心广场上,当地干部看着满山翠绿,感慨到:“你们一定想不到,以前这山上光秃秃的,都是黄颜色。”

  基础设施提升了,环境变好了,生活条件跟上了,但最根本的问题是还要村民富起来。过去六年,布楞沟村发展了6家养殖合作社。其中,返乡创业青年马大吾建起了村里规模最大的养殖合作社,羊存栏规模最大达到了3000只,并吸纳26户群众入股,已连续分红3年,预计今年每户可分红3000-5000元。

  今年5月份建成的黑木耳种植基地占地12亩,预计年产值120万元,进入采摘季后,可以解决村内妇女务工15人。记者采访时,几位村民正在棚内完成本季的最后一茬采摘,在这里她们每人每天可以收入约100元工资,可年增收万元以上。

巾帼扶贫车间里正在工作的布楞沟村妇女(王甲铸/摄)

  巾帼扶贫车间里正在工作的布楞沟村妇女(王甲铸/摄)

  同时,在新建成的布楞沟综合服务中心,以生产油馃馃为主的巾帼扶贫车间吸纳了村里33名妇女打工,每人每月工资收入可达到1500元以上。未来,折红二级公路通车后,在服务中心还将配套服务区超市、加油站、洗车行等服务设施,并以此为依托发展旅游业,村民的增收渠道将更广更多。

  “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哪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在布楞沟村,习近平总书记六年前的嘱托一步步都落到了实处,变成现实。

文章关键词:总书记 东乡语 嘱托 村小学 采摘 通车 行车 二级公路 养殖 增收 责编:张亚普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