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奋进新时代 出彩河南人】刘五一:汗水洒满具茨山 让黄帝文化精神深入人心

2019年12月12日16:31  来源:中国搜索

5034

刘五一是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1989年在国内获得化学博士学位。2004年时任新郑市副市长的刘五一因工作分工,逐渐对黄帝文化、具茨山岩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今身为郑州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郑州市民革副主委的刘五一当时没有想到,当初禹州农民偶然发现的石头上的刻划,会成为他过往十余年,甚至往后余生所着迷且愿意奉献的对象。

  探秘具茨山岩画和挖掘黄帝文化精神是使命

  黄帝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的源头性标志,堪称中华文化根中之根。“三月三,拜轩辕”已作为全球华人的一项文化盛事,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十余年来连续在新郑成功举行,吸引了全球炎黄子孙的目光,但鲜有人知道新郑拜祖盛典背后的演变,更少有人知道轩辕黄帝生活过的具茨山上存在着超过4500年的神秘岩画。

  拜祖大典是个仪式,仪式需要文化支撑,文化需要有历史的和文物的实证。刘五一认识到,如何进一步挖掘黄帝文化精神,使之与时代完美结合,以助精诚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如何探寻具茨山岩画的秘密,为黄帝故里研究找寻更多物证,成为两个重要的使命课题。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与文化支撑黄帝文化国际论坛

  作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文化支撑,第一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于2007年4月17日在新郑举行,刘五一和时任新郑市人大主任的高林华女士作为总指挥,开启了探寻神秘的黄帝文化的辉煌征程,此后的七年里刘五一连续出任黄帝文化国际论坛总指挥。

  在早前即使是当今学术界中对于黄帝文化根源在何处一直存在争议。当清华大学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李学勤老师作为第一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的开坛演讲嘉宾最后总结到:“关于黄帝的记载,大家都知道在《国语》里面说,他是有熊国君少典之子,而有熊在什么地方?就是新郑。”一语让人心情澎湃,感慨万分。

  而2019年4月6日下午是一个值得记载的日子,当世界岩画协会联合会负责人Robert Bednarik和河北师范大学教授汤惠生登上第十三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发布了具茨山岩画断代研究结果报告,曾经连续七年作为论坛总指挥习惯坐在第一排最右侧的刘五一对自己说:“具茨山岩画的研究可以安心地画上句号了”。具茨山岩画的研究成果成为最有力的物证支持了新郑黄帝故里的权威性。

  汗水洒满具茨山 珍贵数据得实现

  具茨山在中华文明起源中具有特殊地位,与轩辕丘和有熊氏之墟同在今河南新郑市境。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生于轩辕丘,建都有熊。黄帝都有熊期间,曾经“登崆峒而问广成,至具茨而事大隗”,到处寻求治国之道。他又在黄帝宫、力牧台、讲武山练兵讲武,在西太山大会诸侯,表现了其文功武治的雄才大略。“轩帝曾经具茨游”,在具茨诸峰及其附近的河谷平原,到处都留下黄帝的踪迹,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黄帝文化中心。要探索中华文明,破解黄帝文化的千古之谜,探索中华人文始祖的丰功伟绩,需从具茨山始!

  2010年经过努力刘五一和陈兆复先生的弟子杨超博士邀请了联合国教科文第一届岩画协会会长Anati教授等在宜昌大学和黄帝故里新郑分别举行了一个国际论坛研讨会,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岩画中心第一届主任陈兆复教授夫妇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并为具茨山岩画中心揭幕。分别为具茨山岩画中心题字。刘五一和Anati先生在新郑电视台使用纯粹的英语进行了将近一个小时的交流。

  时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先生对黄帝文化和具茨山岩画特别关注,对刘五一和他的团队高度赞扬。2011年拜祖大典恭读拜祖文结束后到新郑博物馆参观具茨山岩画就给出了具体指示,在随后的七年里或是拜祖大典结束的当天或是稍后就会对具茨山岩画的工作进展进行了解,他十分关心具茨山岩画的断代,对具茨山岩画断代结果给予厚望,对刘五一和具有使命感一起工作的团队高度赞扬。2012年4月15日,许嘉璐先生提出:如果我们能够通过科学研究,确定具茨山的岩画和具茨山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互相印证,那么“黄帝故里”这四个字就更加有理有据。这一点,不仅仅是新郑的需要,河南的需要,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需要。

  具茨山岩画断代很辛苦也是有纪念意义的。这些场景始终在刘五一的记忆中浮现并且回放:

  摩崖石刻的断代,研究会的年轻人和年届七旬的“老贝(Robert Bednarik)”双手紧紧按住电子仪器,因为观察的石英晶体太小了,轻微的移动就“跑”出来了界外;“老贝”沿着悬崖卷曲在洞窟中让人揪心;他为了找到合适的晶体长时间靠在岩石上的肘部磨出了一条条的血痕;大家身上都有不知名的虫子咬留下的“痒疙瘩”;而汤惠生老师的两只鞋底儿都分开了;大家的换洗衣服没有拿,上衣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的汗渍一道道,裤子出汗粘结风干再出汗再粘结似乎硬的可以竖立起来,真的不好受,但大家都十分投入,都咬牙坚持了下来。和刘五一一起多年的河南省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的同事们对于他和“老贝”流利的语言交流一直很羡慕,这也是多次成功合作的良好基础。

  具茨山岩画断代结硕果 “国家祭拜的力量”得引用

  2014年和2015年两个炎热的夏天,具茨山岩画断代两次国际合作,是按照许嘉璐先生的指示在2013年11月2日北京达园宾馆“具茨山与中华文明学术研讨会”上与汤惠生教授的合作项目进行的。

  2014年与2015年夏天岩画实地断代科研测定中的两组数据非常好。许嘉璐先生在第九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的主旨演讲“国家祭拜的力量”中就使用了这组数据。并对具茨山岩画的重要意义等进行了深入的描述和探讨。许嘉璐先生这样讲到:“再来谈一下具茨山。近些年在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高度参与和支持下,进行了很多的工作。世界岩画协会联合会于2014年6月在中原地区进行的具茨山岩画类型的微腐蚀断代,最有代表性的结果是E4520,+330/-580年。就是说上限4850年,低至3940年。也就是说在4500年前就有这些凹穴岩画了。而4200年已经到夏朝了,这跟黄帝有什么关系? 4500年的凹穴岩画已经是很成熟的岩画。大家知道,在我们殷墟发现的甲骨文,最早的距今3400年。但是学者判断,到殷墟的时候,甲骨文已经如此的系统,不同期、不同坑里发掘的甲骨文字相通,这表明,甲骨文或者其他形式的文字,在这之前可能有一个漫长的发明、进步过程,只不过我们现在出土的文物还不能够理出一条线。同理,具茨山类型的岩画距今4500年。在这之前,岩画,包括凿洞技术、图形的排列,一定还有很长时间的酝酿、创作、发展的过程,只不过我们还没有发现。根据现有成果,可以推想:早在4500年前的若干世纪,已经有强大的部落和杰出的领袖,带领人们在这里生活和开拓疆土。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的常务副会长赵德润先生表示,不久之前参观国家典籍博物馆的时候,发现一个牛胛骨上的甲骨文,上面所刻的标记似乎不是文字,而是若干个洞。洞的排列形式跟具茨山的岩画相似,有助于我们推论具茨山人类活动的历史。那就是说,在司马迁先生所记载的,以及通过口传流传至今的黄帝,的确曾经作为一个部落或者作为一个酋长,在具茨山这里长期生活。我们这就可以把黄帝在这里出生的这种传说,基本确定下来”。

截止到2019年,刘五一参与的有关具茨山的出版物多达11本,《具茨山岩画》《中原岩画》《具茨山岩画调查报告》《具茨山与中华文明》《新郑市志》(1986-2005)等,还有和Robert2014年,2015年的微腐蚀断代的合作成果的两篇文章也分别在2017年和2018年已经在世界岩画权威媒体“Rock Art Research”正式发表。

  希望更多人关注黄帝文化精神关注具茨山岩画

  在具茨山岩画的研究的同时,其他手段的宣传也一刻没停。从2008年开始筹措拍摄的《轩辕大帝》电影也是一件大事,刘五一希望通过电影把具茨山岩画宣传出去,为演员讲授具茨山岩画,讲授黄帝文化和新郑的山山水水,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历时八年,费尽千辛万苦终于在2016年4月1日公映。为了扩大宣传,刘五一凭借自己在网络上的影响力在微博上进行推广,话题#轩辕大帝#推广的阅读量超过5000万。

  同时刘五一将传播新郑黄帝故里文化精神作为自己自媒体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微博上进行推广,其中话题#具茨山岩画#在网络上的阅读量是1700多万,网友参与讨论量过万,#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话题阅读量更是达到7390万。凭借坚持不懈的努力,刘五一连续多年荣获人民日报社评选出的全国十大公职人员影响力荣誉,并入选第三届“百名网络正能量榜样”。

  刘五一希望未来有更多人关注黄帝文化精神与具茨山岩画,进一步增强拜祖大典对全球华人的影响力,弘扬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增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赵亮)

文章关键词:拜祖大典 使命课题 黄帝文化 黄帝故里 名轩 老贝 国语 责编:林瑶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