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质量发展】
光明日报记者 陈元秋 耿建扩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发展新变化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曾经“一钢独大”的河北聚焦高质量发展,上下发力,不断求索。
高质量发展,既需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坚决去产能,更需要找准新动能。如何培育壮大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河北给出的答案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河北产业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必由之路。”河北省委省政府提出要适应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新动能,引领支撑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8年初,河北省政府印发《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选择大数据与物联网、信息技术制造业、人工智能与智能装备、高端装备制造等10个领域作为主攻方向,分别制定了10个具有可操作性的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到2020年,建设3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2%以上。与此同时,2017年,河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8.8%左右,比全国低两个百分点。
目标较大,难度较高,但意义也十分重大。“如果新兴产业顶不上来,经济增长将难以为继”,2018年的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这样表述。
《行动计划》勾画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具体路径——组织实施一批高技术产业化、技术改造、创新平台建设等项目,促进更多关键共性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的集成与突破。到2020年,培育百家自主创新能力强、主业突出、掌握核心技术、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排头兵企业。
在《行动计划》的统一部署下,河北各市立足自身优势,结合自身实际,纷纷出台相关行动方案。石家庄市组织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健康、先进装备制造三个专项行动;保定市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新能源和智能电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健康、新材料和节能环保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廊坊市着力提升“大智移云”产业首位度,聚焦新型显示、新材料新能源、高端制造、电子商务、大数据、文化创意六大千亿元级产业集群,通过“强链”“补链”“延链”,夯实现代化经济体系根基;唐山市着力构建“4+5+4”现代产业体系,其中包括智能轨道交通、机器人、电子及智能仪表、动力电池和节能环保等五大新兴产业;沧州市选择生物医药健康、激光及智能制造、电子信息及应用、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先进环保、航空航天6个领域,作为主攻方向……
在各级政策的推动下,一批批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逐渐在河北落户生根。固安产业新城已汇聚云谷科技、京东方、鼎材科技、翌光科技等30多家显示产业上下游企业;北京轨道交通技术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在保定市满城区投资建设河北京车轨道交通车辆装备有限公司,涵盖地铁、城轨、磁悬浮、低地板有轨电车等多个品种;总投资300亿元的腾讯华北信息技术产业总部基地项目落户怀来县,今年下半年已开工建设,建成后新增服务器规模约66万台;石家庄高新区生物医药示范基地在建、拟建新征地生物医药项目达到61个,总投资358亿元,药明生物研发生产中心、石药大分子生产线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建设……
为积极配合项目的落地,河北各地还着力搭建创新平台,建设新产业园区,为进一步引入高新技术产业创造条件。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光热和生物质发电等相关产业,以氢能、大数据、清洁能源供暖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多元化应用不断创新突破;唐山聚力打造国家级现代应急装备产业基地,高标准规划建设唐山高新区智慧应急装备产业园、开平矿山救援装备产业园等五大应急装备产业园区,推动智能救援装备产业、监测预警装备产业等五大特色产业率先发展;石家庄装备制造产业园作为国内唯一集通用航空、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于一域的大型装备制造产业园,目前已有中车石家庄产业园、中煤石煤机、中集安瑞科、奇瑞新能源汽车等项目入驻……
在项目和园区纷纷落地的形势下,河北产业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创新能力明显提高。2018年以来,河北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587家,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地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5家,均已超额完成预定目标。
2018年,河北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5.3%,今年1—10月,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4%。
11月7日,河北省委书记王东峰在河北省委九届九次全会上指出,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都市农业,推进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大力发展沿海经济、县域经济、城市经济、民营经济,打造新的增长极。11月30日,河北省省长许勤主持召开市长座谈会时强调,谋划好明年工作,要加快结构调整和动能转换,向改革开放创新要动力,深入开展“万企转型”,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强链、补链、延链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市级主导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加快布局数字经济、冰雪、应急装备、被动房等未来产业,打造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瞄准短板,抓优化布局、抓提质增效、抓改造升级。当前,河北各地各部门正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为主攻方向,全面落实行动计划,加快创新资源要素集聚,进一步完善产业体系,助推新旧动能转换。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14日 01版)
四季度伊始,安徽、重庆等多地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项目迎来密集开工。我国即将迈入“十四五”时期,当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争创未来竞争新优势。
近日,福建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公布2020年度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名单,鼓励有关部门“一企一策”帮助协调解决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在上市、挂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此前结束的“2020湖北高质量发展资本大会”上,武汉市提出了实施上市公司倍增计划,每年“储备一批、培育一批、辅导一批、申报一批、上市一批。
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四部门近日联合印发了《关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 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的20个重点方向和支持政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了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的决策部署,更好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引擎作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完善包容审慎监管,推动建立适应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特点、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7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的行业应用,以产业链连接和延伸为路径,在不断优化产业生态和产业集群中得以实现。
(政务记者 刘高雅)一个个前景广阔的项目落地,成为河南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据悉,本次签约将加快我省新兴产业发展,营造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良好氛围,推动重点项目加快落地。
4月27日,省长尹弘在郑州会见来豫参加新兴产业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活动的重点企业负责人。腾讯、诺基亚贝尔、京东、同方股份等33家新兴产业重点企业参加此次集中签约仪式,项目涵盖5G、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材料等多个领域。
记者获悉,全国各地加大力度推进复工复产,信息技术、生物医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率先破“疫”复苏,不少地方复工率超过九成。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包括北京、上海、山东、天津、浙江、福建、安徽、江西、陕西、甘肃、云南等10余省份正加码新兴产业布局。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显示,2018年末,全国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66214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17.7%。其中,新材料产业14068个,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法人单位的21.3%;生物产业12223个,占18.5%;节能环保产业11987个,占18.1%。
据媒体报道,多部委正在密集部署新政,包括在集成电路、信息光电子、智能传感器等领域加快创新中心布局和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支持力度等。中央明确提出,“紧紧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