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宁1月26日电 题:棉花村里看脱贫——一个仫佬族山村的别样年味
新华社记者黄浩铭、陈一帆
春节期间,傍晚时分,笼罩在朦胧烟雨中的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棉花村深洞屯,家家户户炊烟升起,年味浓厚。村民吴俊毅家拆掉旧房重建的两层民宿酒店刚建成不久,门口挂上了喜庆的小红灯笼。
“今年要多存一些钱,好好装修一番。”吴俊毅说起自己的新年愿望,语气中充满期盼。就在几年前,他还是一个久居深山,普通话都说不流利的村民,很难想到自己今天能在家门口当上小老板。
棉花村曾经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人口以仫佬族为主,是广西“十三五”期间确定的贫困村。长期以来,由于道路不通,与外界交流少,这里的群众仍保持着仫佬族传统的生活习惯,砖瓦结构的特色民居也保存得较为完整。
新一轮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棉花村的变化明显。23个屯陆续通上了路,村民们通过移民搬迁或危房改造有了稳固住房,安全饮水得到彻底解决……2018年10月,棉花天坑旅游度假区的建成运行,更使棉花村完成了从贫困村到“网红村”的蜕变。
走进棉花村深洞屯,村民自住房、民宿、农家乐等30多座以泥巴作为外立面的仫佬族民居分布在山谷之中,旅游指示牌、太阳能路灯、登山步道、高空吊桥、悬崖泳池等设施齐全,周围还保留着菜地、玉米地、葡萄架等。既保留了民族村寨的古朴,又增添了现代化的气息。
广西罗城棉花天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韦桢说,棉花天坑旅游度假区以天坑奇观、仫佬族文化为核心,将旅游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结合。村集体和村民以土地流转的形式入股到公司,可从景点门票收入中按一定比例获得分红。村民可以在景区内开设农家乐、民宿以及销售土特产等,由公司进行统一管理和市场推广。景区内的工作岗位也优先招聘本地的贫困户。
2018年景区开业时,吴俊毅首先将自己60多平方米的一层土砖房改造成小餐馆,主打农家特色菜肴。旅游旺季的时候,一晚上可接待散客10余人,一年可获得1万多元收入。此外,吴俊毅还种有20多亩山野葡萄,加工成葡萄酒卖给游客,一年可获得收入1.5万元左右。
同在深洞屯,今年59岁的村民吴才书,也告别了“连吃粥都困难”的日子,成为景区里的一名保安。他的房门口堆满了水泥、石砖等建筑材料,去年8月开始,他拆掉了旧房子,建了一栋3层的房子,打算做一个民宿酒店。
“以前靠种点玉米和外出打零工过活,日子十分紧巴。”吴才书说,如今,他有了稳定的工作,一个月能获得收入2200多元。
据了解,景区开业一年多来,共接待游客约40万人次,群众累计获得土地租金、分红等收益360多万,辐射带动周边280多个贫困户实现脱贫。
南疆广西,上千公里的边境线蜿蜒曲折,高大挺拔的木棉树沿线巍然屹立。这是一条有着奇山秀水的美丽风景线,但也曾因偏远闭塞处处刻下贫困印记,8个边境县(市、区),5个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或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
记者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了解到,新疆将推进“四个百万亩”制种基地建设,计划到2025年,小麦、玉米、棉花、特色农作物制种基地总面积达419.68万亩。制种基地项目还将建设60个区域良种繁育基地,提升小麦、玉米、棉花、特色作物的良种供给能力。
李付广,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育种岗位科学家,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举办“让红领巾更加鲜艳”网上主题队日活动。各地少先队组织也通过线上线下方式邀请先锋榜样与队员对话交流、举行新队员入队仪式、开展关爱慰问活动等,欢庆节日。
眼下,正值新疆北疆棉花播种期,在新疆沙湾县,180万亩棉田里,几台北斗导航自动驾驶播种机来回穿梭,场面壮观。无人驾驶棉花播种可以实现精准作业,大大提高了棉花播种效率,提升了农业科技化水平。
“霜前冷,雪后寒,进入十月把花弹”。弹棉花是门老手艺,很多经历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人都会对“弹棉花”有着清晰的记忆,进入新千年这个老手艺开始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线。
近日,河南某纺织企业从澳大利亚某公司进口了473.34吨棉花。郑州海关所属南阳海关工作人员在查检过程中却发现该批棉花实际重量仅为464吨,短重9.34吨,短重率达1.97%。
金秋十月,我国棉花主产区新疆“白浪滚滚”,各大棉田进入大面积采摘期。记者日前从新疆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现场推进会上了解到,新疆棉花机采率呈逐年增长趋势,2018年棉花机采率达38%,今年预计将突破40%。
金秋十月,我国棉花主产区新疆“白浪滚滚”,各大棉田进入大面积采摘期。来自新疆农牧业机械管理局的材料显示,近年来,新疆棉花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机器取代人工的进程逐步加快。
新华社北京10月14日电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日前批准将一个品种的转基因棉花用作人和其他动物的食品原料,为利用转基因棉花籽开发新型蛋白质食物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