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独家 > 正文

【了不起的河南人⑪】李付广:扎根棉田三十年 只为冰冬暖万家

2020年06月04日09:44  来源:映象网

5034

编者按:

翻开中国浩瀚的历史画卷,有一片土地始终浓墨重彩、星光闪耀。

她,便是河南。

这是一片了不起的土地,汉民族的起源地在这里,汉字的发明地在这里,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在这里。黄河从这里穿境而过,母亲河水孕育出的大河儿女,厚重、谦逊、质朴、勤劳、善良、坚毅。

五千年历史悠悠,这里诞生了无数了不起的人物,时至今日,这里依然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河南广播电视台映象网特推出“了不起的河南人”系列稿件,以榜样人物为笔触,聚焦河南在实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全面小康道路上的模范力量;以人为镜,窥探大国之中发展巨变背后的原动力。


映象网记者 贾利超

【人物名片】

李付广,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育种岗位科学家,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他主持转基因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或课题11项,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支持,建立了棉花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为国产抗虫棉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与棉花结下的不解之缘

初夏,晨光刚刚在东方泛起,在安阳大寒村的一片棉花地里,李付广已经开始忙碌。他不时地蹲下去看看棉花小苗,前几天安阳地区突然大幅度降温,对于“崭露头角”的小苗是一次生死考验。

身为研究棉花的科学家,每一株棉花都是李付广的心头肉。自1989年大学毕业分配至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工作,至今已30多个年头儿。“现在睡觉做梦都是与棉花有关,可以说棉花已经融入到我的血液中。”李付广说,小时候是帮家人种棉花,大学毕业后是研究棉花,这一辈子是离不开棉花了。

与棉花结下的不解之缘源自上世纪90年代初,刚刚开始工作的李付广就遇到了我国棉花种植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危机。一场大规模的棉铃虫危害在人们毫无防范之中悄然袭来,并迅速席卷了我国大部分棉区。棉铃虫危害猖獗,给国家和棉农造成上百亿元的经济损失。

就在我们面对棉铃虫束手无策时,外国公司首先涉足农业高技术研究领域,培育的转基因抗虫棉迅速得到推广应用,并迅速占领了我国抗虫棉市场份额的95%。

“棉花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经济作物,必须牢牢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中。”当年李付广还只是一名年轻的棉花科技工作者,但是也深深感到肩上沉重的担子。他说,当时,我国棉花转基因生产规模还很小,基本上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可提供的转基因棉花育种材料很少,这成为我国培育重大抗虫棉花品种的技术瓶颈。

让国产抗虫棉扎根神州大地

1996年,李付广牵头成立棉花转基因研究团队。他一边学习一边探索,一刻也不敢懈怠,整日沉浸于实验室之中。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付出就会有收获,经过与团队同仁的不懈努力,终于成功迈出了第一步。被他视如珍宝、为数不多的一批转基因棉花幼苗从实验室移栽到大田试验地,每隔两三天,他和同事们就要到试验地里仔细观察幼苗的长势,一一作下记录。

秋天来了,收获的季节到了,结下的种子被他攥在手里握得紧紧的,这是他和团队辛苦付出的结晶。

2002年,李付广与同事合作培育出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通过国家审定的转基因双价抗虫棉新品种——中棉所41。之后,这一品种在生产上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深受棉农欢迎,该品种于200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十多年来,他带领研究团队利用实验室创制的上千份各类抗虫新材料,与育种家合作先后培育出中棉所41、中棉所45、中棉所47、中棉所50、中棉所60、中棉所70等不同生态类型的转基因抗虫棉花新品种40多个,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亿亩,对促进国产抗虫棉从1999年市场占有率的5%提升到2010年的97%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转基因抗虫棉大战中,李付广和中棉所的同事们披荆斩棘,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国产抗虫棉终于牢牢扎根于神州大地。

努力创造有价值的科技成果

今年已经54岁的李付广在棉花科研战线上奋斗了30多年,作为科学家也进入了科研的黄金时代。

“从我个人而言, 科研的过程就是解决棉花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希望创造出有价值的科技成果,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更好地造福人类。”李付广告诉记者,科学永无止境,自己研究棉花30多年,越来越觉得其中奥妙无穷。

在科研工作中,李付广十分重视团队合作。如今,他所带领的中国农科院优秀创新团队中仅博士就有11位,围绕转基因棉花的发展,大家通力合作、各施所长,共同推动我国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随着棉花科研进入分子时代,中棉所率先开始了棉花基因组的研究工作,在棉花基因组研究方面,中棉所处于全世界领先地位。我们不仅面向当前,更面向未来产业发展的需要。”李付广介绍。

【初心2020】

一位从农家走出的孩子,一位一辈子和棉花打交道的科学家,在李付广的身上,“执着”两个字体现的淋漓尽致。“学一行,干一行,专一行。在棉花上已经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以后也永远离不开棉花,我要面向棉花研究的基础前沿,面向农业生产的重大需求,面向棉花发展的主战场继续前行!”李付广说。

【寄语老家河南】

李付广是地地道道的河南人,也有着深深的家乡情结。“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咱们河南是全国农业大省,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今年受疫情影响,农业生产一定要高度重视,确保万无一失。”李付广说,同时也祝福咱们的家乡繁荣昌盛,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幸福!

文章关键词:棉花 科学 农科院 李付广 创新 河南人 责编:付琛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木棉花开红胜火——广西千里边境线脱贫纪实

    南疆广西,上千公里的边境线蜿蜒曲折,高大挺拔的木棉树沿线巍然屹立。这是一条有着奇山秀水的美丽风景线,但也曾因偏远闭塞处处刻下贫困印记,8个边境县(市、区),5个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或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

  • 新疆将打造小麦棉花等“四个百万亩”制种基地

    记者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了解到,新疆将推进“四个百万亩”制种基地建设,计划到2025年,小麦、玉米、棉花、特色农作物制种基地总面积达419.68万亩。制种基地项目还将建设60个区域良种繁育基地,提升小麦、玉米、棉花、特色作物的良种供给能力。

  • 让红领巾更加鲜艳——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举办网上主题队日活动

    “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举办“让红领巾更加鲜艳”网上主题队日活动。各地少先队组织也通过线上线下方式邀请先锋榜样与队员对话交流、举行新队员入队仪式、开展关爱慰问活动等,欢庆节日。

  • 壮观!无人驾驶助力新疆沙湾180万亩棉花播种

    眼下,正值新疆北疆棉花播种期,在新疆沙湾县,180万亩棉田里,几台北斗导航自动驾驶播种机来回穿梭,场面壮观。无人驾驶棉花播种可以实现精准作业,大大提高了棉花播种效率,提升了农业科技化水平。

  • 棉花村里看脱贫——一个仫佬族山村的别样年味

    题:棉花村里看脱贫——一个仫佬族山村的别样年味 广西罗城棉花天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韦桢说,棉花天坑旅游度假区以天坑奇观、仫佬族文化为核心,将旅游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结合。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