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病房的读秒节奏——记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专家张西京
■解放军报记者 王通化 高立英 通讯员 王 煜
“嘀,嘀,嘀嘀嘀……”生命体征监测仪红灯闪亮,报警声不断。
呼叫值班医生,穿戴防护装备,跑进病房,投入抢救……争分夺秒,脚步匆匆,是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主任张西京的常态。
快速诱导气管插管、有创辅助通气……一位呼吸衰竭的重症患者被成功救治。总结时,张西京提高了讲话的声音:“我们还可以再快一点!”
在ICU病房(重症监护室)工作二十几年,这位来自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重症医学专家,早已习惯了和死神“抢人”的读秒节奏。
“生死关头,必须争分夺秒!”张西京的身上总有一种超乎寻常的干练和果敢。
△张西京近影。解放军报记者 王传顺 摄
“抢抓第一时间,我们就先胜一局”
在抗疫一线的ICU病房,张西京留下了太多的“第一时间”——
大年初一,医疗队进驻武昌医院。第二天一早,张西京打头阵,第一时间带着19名党员骨干进入ICU病房。
为了及时掌握病情、制订救治方案,张西京带领战友们逐一查看患者病情。那一天,他在病房走了3万多步。
ICU病房内,患者经历着人生的至暗时刻。“在这里工作,必须有敢与死神掰手腕的勇气与担当。”张西京说,“既然来战斗,就不怕风险。”
那天,ICU病房告急:一名心脏支架植入术后的新冠肺炎患者,突然口鼻腔出血,凝血功能出现异常,生命危急!紧要关头,张西京果断拍板:停掉抗凝药物,注射新鲜冰冻血浆,补充维生素K!
张西京说:“抢抓第一时间,我们就先胜一局。”几个小时后,患者转危为安。
那天凌晨,一名患者昏迷,张西京闻讯赶到病房。这名陈旧性脑梗患者经过10余天的诊治,病情已有所好转,为何突然加重?
张西京从患者心肺表现症状逐条剖析、排除、判断,最后得出结论:昏迷的病人咳痰能力差,病情加重的原因很可能是积痰堵住了气管。随后,他与战友们冒着风险,果断为患者实施气管插管。当患者气道内的大量分泌物被吸出后,病症随即缓解。
“哪怕睡觉,他都睡不踏实。”说起张西京,同是学医的妻子王曦心疼不已。回家的张西京挨床就“秒睡”,却又睡得很轻。不管几点,医院打来电话,都响不过三声。
如今在火神山医院,张西京电话更是“秒接”。查房、会诊、讨论病例、协调、开会、看现场、总结……即使是深夜,一有事,他也马上就到。
从西安出征时的场景,时不时就会浮现在张西京的脑海中。“他是专家中的专家、骨干中的骨干,有他在,我们放心!”院领导做动员时评价他的一番话,让张西京深感此行使命之重。
在这位重症医学专家看来,紧急抢救呼吸衰竭患者时,就像是百米冲刺,每一秒都生死攸关;等患者一点点恢复生命体征时,又像跑马拉松,几天几个月都要守着。
“危重症病人不是靠一个人救活的,是整个团队一秒秒抢救过来的”
火神山医院ICU病房里,电子表上的红色数字静静跳跃,不断变化。
这里,患者病情瞬息有变——前一秒可能风平浪静,后一秒也许便跌落深渊。留给医生分析和判断的时间,常以秒计。但只要张西京往那里一站,医护人员就会神稳心定。
2月21日,正在早交接班的张西京,不经意间瞅了一眼视频监控,立马抄起对讲机,大声呼叫值班医生。
一名佩戴无创呼吸机的老年患者,突然出现重度低氧血症。张西京果断带领医护人员为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固定气管插管、拍背、吸痰……终于,患者的指脉氧饱和度一点点上升,脱离了危险。
好险!多亏发现处置早。其实,ICU病房每天都上演着生死时速。监护仪上跳动的彩色数字,代表着心跳、呼吸、血压、氧饱和度……狡猾的病毒会趁人不备,选择防守空隙发起攻击。张西京却有一双“火眼金睛”,常常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识别病毒干扰的表象。
一名新冠肺炎老年患者生命垂危。老人身体孱弱,长期用药又加剧其肝肾功能的损害,尤其处在缺氧状态,会进一步加剧肝肾功能的衰竭。
诊断片刻,张西京明确医嘱:停掉前期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医护人员协助老人进食。3天后,老人的血浆白蛋白数值接近正常值。这位老人,成为武昌医院第一例重症新冠肺炎治愈者。
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重症医学专家,张西京付出了惊人的努力。在与时间的赛跑中,他锤炼出一身过硬本领。
这位取得过硕士、博士学位的重症医学专家,不仅精通容量管理,还擅长呼吸治疗。诸如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床旁血滤、体外膜肺等临床医疗技术,张西京都很娴熟。“擅长诊治多脏器功能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危及生命的疑难杂症”,是业界对他的评价。
汶川抗震救灾时,张西京和战友抢救了多名重症伤员;2009年甲流肆虐时,他们帮助数位危重孕妇转危为安。近年来,张西京和同事每年挽救600多名危重患者的生命。
张西京的团队中,有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肾内科、心内科的专家,也有麻醉、血液透析等领域的专家,堪称军队重症医学领域的“梦之队”。
“危重症患者不是靠一个人救活的,是整个团队一秒秒抢救过来的。”张西京说。
“对专业有多热爱,就有多严苛”
2月29日,火神山医院收到一封治愈患者的感谢信——“今天,我和夫人出院了!刚确诊时,我们的心情糟透了……感谢张西京主任、李文放副主任和全体医护人员,让我们有了生的希望。”
这名患者得病后,“看啥都是灰色的”。是护目镜下张西京关切的眼神,给了他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希望。
但在医护人员看来,张西京的脾气却没有那么好。
每天早上,年轻值班医生为病患开医嘱时,“他必定坐在你的身后,一直盯着你把医嘱开完,绝不能出任何纰漏”。许多医生就是这样被张西京那严苛的目光“盯”着成长起来的。
那天,在科室医护人员交班会上,张西京神情严肃地说:“救治成功率要想办法再提高!大家必须在战斗中迅速适应、磨合。” 尽管话说得有些重,但所有人心里都热乎乎的,脚下的步子又快了几分!
一热一冷,映射着这位身经百战的重症医学专家的侠骨柔肠。在妻子王曦看来,张西京脾气里的这一热一冷并不矛盾。王曦是空军军医大学的神经生物学专家。结婚多年,她早就摸透了张西京的脾气,“对专业有多热爱,就有多严苛。”
古都西安,从幼儿园到中学,张西京一直在父亲单位的子弟学校读书。那时,他喜欢集邮、打球。后来,张西京考上与家一墙之隔的军医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
从家到医院ICU病房,过一个地下通道,跑起来不过5分钟。张西京日常的行动轨迹,大抵就是这两点一线,每天6趟,1万多步。白天忙临床和教学,晚上写科研论文,周末参加学术交流。
在火神山医院,张西京也奔跑在两点一线——不知多少次,刚在医院忙完一次抢救、打赢一场战斗的张西京,登上班车,凌晨驶过武汉长江大桥,在驻地与医院之间穿梭。
此时此刻,武汉有“两个世界”——一个是被按下“暂停键”的城市,人影稀少;一个是被按下“快进键”的医院,白衣疾行……
ICU病房的危重急救,常常发生在深夜。张西京相信,再黑的夜,也会迎来黎明。
本文刊于3月6日《解放军报》“01”“03”版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省总工会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着力发挥工会组织优势,扎实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用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用担当诠释工会娘家人的风采,用实干彰显工人阶级时代精神。
15个家属楼院,1847户,5071人,其中包含6个无主管楼院,隔离112户、136人……辖区里这些大大小小的数字,她不仅熟记于心,还能一口说出哪家在哪个位置,哪家有几口人,哪家几号返郑、几号隔离结束……她就是被辖区群众称为“活地图”的社区民警马莉华。
“我心里真不是味儿,前两天还到家里给我看病呢,这么好的人,怎么说走就走了呢?”提起王土成,长葛市董村镇新王庄村68岁的村民赵凤仙几度落泪。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为防止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期间人员聚集出行发生交叉感染,根据河南省交通厅统计资料显示,河南全省多地于1月27日开始限制交通。各地市公共交通按下了“暂停键”,不少一线医护防疫人员出行受到影响。
在2013年雅安地震,可口可乐中国系统创造了“净水24小时”。多年来这一系统已经成为系统成熟的赈灾机制。哪里有危难,哪里就有可口可乐系统的饮料车,用最快的速度送去灾民急需的安全饮用水。
战“疫”一线,这些90后好样的!
为让战“疫”一线的工作人员吃上新鲜的叶类蔬菜,河南无党派人士、金豆子集团董事长贾辉多日组织生产,为疫情严重地区捐出1000多吨
女儿站在家门口哭喊着想要抱抱,父亲坐在门口外楼梯上默默吃饭,泪水在眼里打转。短短十几秒的画面,却感动了无数网友,纷纷留言:“每个人都是英雄!”“加油,你们是最棒的!”……
公共交通大幅减少运量,但是市民确有需要短时、短途出门,该怎么办?记者今天从“哈啰出行”郑州单车事业部了解到:根据郑州市城管局公共停车处的要求,工作人员每天对我市在运营的单车进行批次、持续、动态无差别消毒,市民可以放心使用。
县李口镇有71名退伍军人投身战“疫”一线。他们积极发挥着退役军人勇担当、敢作为的模范作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退伍不褪色,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