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底蕴和深刻内涵,将其运用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对于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极为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这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其中,“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论述,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厚历史渊源具有独创性意义的重大表述。
中华民族的先祖们,在几千年前大禹治水的壮举中就最先领略了部族联合、万众一心的伟力。孔子推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孟子渴望建立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社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为中国人拼搏奋斗的精神坐标;“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铭刻于中国人的心底……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中,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正是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英勇奋斗、流血牺牲,矢志不渝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就是中国人民在近代以来选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历史渊源。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和理想,始终“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任何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都不能割裂与历史的联系,都有深厚的文化动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他十分重视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斗争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4年9月,在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列为我们必须坚持和弘扬的文化根基,将其上升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这深刻地启示我们,在当代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既加快发展又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内在要求,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证。
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和著述中,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博大的中华文化底蕴、厚重的中华文化品格、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这为我们指明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方向。
刚健有为的奋斗品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内在的民族品格,也是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强调要激发全民族的奋斗精神。他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不畏艰险、不懈奋斗,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他把“敢于担当”作为评价党员和干部的基本标准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刚健有为民族品格的当代体现。从根本上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
敏而善思的学习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习的作用,他曾经引用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来要求党员干部要做学习上的“乐之者”。他强调“兴趣是激励学习的最好老师”。所谓“乐之者”就是“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如今,广大党员干部带头学习、全民积极学习的良好社会风气正在形成。
心系天下的人民情怀。中国共产党以天下为己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真正传承和践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民为本”思想的政党。在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中,引用最多的古语古训就是关于民心民情民生的内容。他告诫党员干部“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莫忘“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他常常惦记的是“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他以“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警醒全党时时刻刻都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正是这些渗透于我们血脉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光辉形象。
以德为先的做人风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来都注重个人修为,特别是官员的官德修养。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领导干部要以修身为本,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他以管仲名言“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讲个人修为与国家存亡的重大关系。他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青年学生共勉。他反复警示各级干部“手莫伸,伸手必被捉”。他还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勇气惩治腐败,老虎苍蝇一起打,赢得了党心民心。
高度自觉的文化自信。正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磅礴的文化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他强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发挥越来越大的国际影响力。在这样的形势下,要在世界上有所作为,首先要坚定并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来自哪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中华文明5000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深深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善于运用中华文明的独特成就来激发我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也特别善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来影响世界人民。他指出:“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国际场合,都运用中华文化的独特话语和文明成果来阐述我们的重大政策,越来越多地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尊重。针对西方炮制的所谓“中国威胁论”,他以无可辩驳的史实说明中华民族从来都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他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也是借用了“丝绸之路”的历史佳话,把中华民族睦邻友邦、互利共赢、促进文明发展和交流的历史传统发扬光大,让千年丝路的悠悠驼铃,化为风驰电掣的中欧班列,为当代世界提供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国际合作新途径。2015年3月,他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中引用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的名言“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以博大悠远的东方智慧来说明“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要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习近平总书记正是以这些形象生动、深蕴中华文化内涵的语言,向世界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正确地认识中国,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中国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我们要时刻铭记、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2017年底,一档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一夜之间火了起来。新华社发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前排右二),“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伯礼(前排左二)、张定宇(前排右一)、陈薇(前排左一)颁授勋章奖章。
追梦新时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必须做好“传承”“创新”“交流”三篇文章。“互联网+”时代,借助网络、手机等载体对乡贤文化、村规校训、优秀家风、传统民俗等进行创造性转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动能将更加强劲。
新华社北京11月30日电 12月1日出版的第23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任务。华夏大地上,绵延五千多年而历久弥新的中华文明,蕴藏着令人惊叹的灿烂成就,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
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国家至上的大局意识、公而忘私的高尚境界、同舟共济的美好品质,成为一代代齐鲁儿女的人生追求。中几友好医院院长桑迪感谢中国政府和人民为几内亚防控疫情提供无私援助,期待学习借鉴中方抗疫经验。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任务。华夏大地上,绵延五千多年而历久弥新的中华文明,蕴藏着令人惊叹的灿烂成就,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
习近平: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要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就一定能够建设好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园,筑牢中华儿女团结奋进、一往无前的思想基础。
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这里所说的重要经验和深刻启示,包括对中国抗疫的社会根基与文化底蕴的深化认识。我们经受住疫情考验,步入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轨道,独特的制度优势是坚强支撑和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