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特派信阳记者 郑北周 程琳 陈伟然 王慧 吴彦飞/文 段晋哲/图 程维康 史敦月/视频 实习生 刘智韬
“我真正获得我的故乡,其实是因为离开她。”导演贾樟柯对家乡的描述,道出了一个很深刻的现象:我们为故乡做的第一件事,恰恰是离开。
商城县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大别山深处的信阳商城县,人口逐渐外流:全县80多万人口,27万人外出务工;近10年,考出去的大学生有6万人以上。
这造成了商城凋敝的“空心村”越来越多,田地撂荒,山路坎坷,外人少往,生机渐失。
这片曾创造了河南省第一支红军队伍、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和“28年红旗不倒”的神奇土地,也迎来了躲不掉的“灵魂拷问”——大别山红色老区怎么脱贫?怎么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怎么实现从脱贫摘帽到乡村振兴的持续发展?
商城县美丽乡村
商城素有“大别山下状元县”之称。几天的采访下来,记者看到商城县破解难题的关键还是在人——返乡创业的“带头人”。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种“回流”现象,区别于八九十年代的外出,商城县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归雁计划”,逐步汇聚着一批爱家乡、懂产业的“领头雁”。
在过去,这种“逆城市化”现象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它所带来的理念震动,不可低估。
为了“引凤还巢” 他们真的“拼”了
2011年,在外经商的熊世祥回到老家田湾村过年,看到村里正在大刀阔斧地搞扶贫、修缮村里基础设施,他觉得这事儿肯定干不成。为此,他还打赌说:“如果你们能把这事儿干成了,我就回来跟着你们干!”
7年后,当驻村第一书记李育军来到熊世祥所在的浙江金华市,邀请他回村做点事儿时,熊世祥还是拒绝了,理由是:“村里到处都是破破烂烂的,连条像样的路也没有,怎么回去做事业。”
同样感觉无从下手的还有鄢岗镇刘双楼村的夏厚锋,“2011年起,我每年春节都给村里的五保户、特困户送点米面油。但除了这,我也不知道还能弄点啥。”夏厚锋回忆起当年家乡的困境,一脸愁容。
没出路、无“用武之地”,不仅仅是熊世祥和夏厚锋的顾虑,更是前些年大众对商城县的认知。
那么,在城市化持续推进的今天,如何让一部分人才愿意留守乡村,带领村民一起致富?这不仅仅要依靠乡土情结、无私奉献,还需要基层提供优渥的招商环境,改善交通设施、人居环境,给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与支持。为此,商城县各基层党组织真的“拼”了。
如今的田湾村
“你先回村去看看,如果感觉还是不行,我绝不强迫你。”李育军书记再次向熊世祥发出邀请。碍于面子,熊世祥回到了“久未谋面”的家乡。
“进村的一瞬间,我就知道,我这个赌是打输了。”熊世祥说。近年来,为了吸引像熊世祥这样的人才返乡创业,田湾村把党的建设摆在首要位置,新建20多亩红色文化公园、党员政治生活馆、新时代文明宣传一条街、党群文化大舞台,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开展“戴党徽、亮身份、做表率、助脱贫”实践活动,成立党员义工队,群众自觉清扫门前垃圾,并规划建设了一排排外观漂亮、设计新颖的住宅小楼,铺设了干净平整的水泥路面……
田湾村驻村第一书记李育军
这一幕幕、一景景,正是熊世祥亲眼目睹的家乡变化。李育军一点一滴地介绍,最终打动了熊世祥。于是熊世祥回乡做起了“名誉村长”,还投资1.35亿元搞起了乡村旅游,要为村里建一个包含游乐园、民宿、农家乐及动物园的综合旅游区。
“树挪死,人挪活。”同样为了改善人居环境,吸引人才和产业的,还有达权店镇香子岗村,这个有着贫困人口139户447人的山区偏远、深度贫困村,采用了易地扶贫搬迁的方式。
香子岗村易地搬迁安置点
“易地搬迁之后,再也不用摸黑去上学了。”邵定超如今是中南大学的大三学生,回忆起没有搬迁前,他和母亲生活在深山里,尤其是上高中时,每次都要4点起床,步行20里地到镇上的高中。“这一路都是崎岖的山路,路上都是黑漆漆的一片。”邵定超说,自从搬到易地搬迁安置房以后,邵定超一家人不但住上了新房,还安装了WIFI,今年因为疫情放假在家,邵定超上网课都很方便了。
香子岗村异地搬迁安置点的爱民广场
2017年,香子岗村投资296万元建设易地搬迁安置点,集中安置贫困户18户44人。如今在香子岗村的安置点里,房屋白墙黛瓦,室内生活用品齐全,屋前就是通村主干道,交通便利。路灯、超市、供居民使用的健身器材、文化广场,只要是村民生活所需要的,安置点都一应俱全。
如今,商城县“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个个世外桃源,一个个独具魅力的美丽乡村,让越来越多的商城儿女看到了家乡的希望,并愿意把他们多年在外打拼积累的资金、技术、人脉带回家乡,加入返乡创业大军。
“人才雁阵”带动一方产业
余集镇农民在采摘黄蜀葵
“这之前就是废土坑,满是杂草,从来没有人种过庄稼。”余集镇文桥村的一位村民手指着村口的一片洼地,里面挤挤挨挨的黄蜀葵长势喜人。
“我们镇的土壤保水、保肥差,之前种蚕豆、谷物都失败了,收成特别低。但黄蜀葵不同,管理简单,易于生长,盛花期时每天都可以采摘卖钱。”文桥村村委委员余海洋带头流转开垦荒地60余亩,村门口的废土坑,就是其中一片土地,今年收获颇丰。
返乡创业者余珍述
作为一种中药材,黄蜀葵药用价值较高,而把黄蜀葵带回余集镇的就是余珍述。他在上海经商期间,偶然了解到黄蜀葵产业,于是2019年便回乡成立了专业合作社,率先在余集镇试验种植。
“黄蜀葵是一年种、多年收的作物,根系发达,第二年会提前开花,产量更大。”谈到为什么看好黄蜀葵产业,余珍述兴奋地说,“我们跟江苏苏中药业合作,采取订单式种植,不担心销路,增收稳定,种子由合作社免费发放,亩产值达到4000元以上才收取每亩100元的种子钱,对村民们脱贫致富有着很大的帮助。”
村民将采摘的黄蜀葵放在收购车里
为解决产量增多带来的收购、烘干等问题,余珍述建了新厂房,安装上新的烘干生产线,确保种植户既增产又增收。“如果产量上得去,我们可以拿到更多的订单。”余珍述坦言,黄蜀葵种植还有很大发展空间,随着集聚效应显现,产业前景更加可观。
除了像余珍述这样从事产业带动的人才,在鄢岗镇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村长,也是不拿工资的编外人员,他们“不差钱”,亦不图名利,帮助村里建言“大”事,解决“难”事,协调“闲”事,他们就是鄢岗镇首创的“名誉村长”。夏厚锋就是其中的一员。
刘双楼村“名誉村长”夏厚锋
曾因贫困辍学的夏厚锋有兄弟姐妹7人,自嘲“18岁前没吃过饱饭”。从20岁当小工,到现在拉起一支近百人的工程队,走南闯北修高速、架铁路,在老家人眼里,夏厚锋是妥妥的成功人士。
日子富足了,虽长年在外,夏厚锋却心系家乡。他常说从小家里穷,是党的政策和乡亲们的关爱成就了自己,现在有能力了,也要反哺家乡,回报社会。2018年初,夏厚锋被选聘为刘双楼村名誉村长,他表示,“终于可以名正言顺为乡亲们办事了!”
2019年,鄢岗镇着力打造绿色鄢岗。由于投资大、见效慢,没人愿意接手。“别人不干,我来干!”夏厚锋找到镇党委政府,主动承接下了沪陕高速鄢岗镇段3250亩生态廊道建设任务。
鄢岗镇名誉村长示范工程
除此之外,他还修建新村部,让全村党员找到了家的感觉;得知学生晚自习回家骑车经常摔倒,夏厚锋便为全村主要路段安装了太阳能路灯;个人出资打造刘双楼森林村,其间所用机械、人工全部以当地群众为主,解决全镇群众就业500余人次;作为一名建筑工程的创业者,夏厚锋常与一些央企合作修高速、架铁路,平均每年都会带领全镇300多人外出务工……
“如今,在鄢岗镇的各个行政村,都有像夏厚锋这样的‘名誉村长’,我们从外出创业的成功人士、离退休党员干部、乡土人才、知名人士中,精心筛选出政治上有觉悟、经济上有实力、社会上有影响、事业上有热心及对农村工作有热情的‘乡贤能人’担任,对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着启示意义。”鄢岗镇党委书记赵大青说。
“三产融合”创新让扶贫产业遍地开花
唯有产业带动,才有扶贫后劲,才能完成扶贫工作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汪岗镇韩冲村就是一个依靠产业带动的村子。韩冲村拥有得天独厚的茶叶生长环境,茶叶资源丰富,茶质优良,打造了万亩茶园。
一个正在采茶的茶农
近年来,韩冲村发展集体经济,将茶园免费承包到户,种茶收益全部让利于农户,成立的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主动承担起产业带贫的责任,通过用工、收购茶叶、分红等方式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其中韩冲村共有50户贫困户,共138人,大多都在茶园工作。2017年,韩冲村还引进大型茶叶生产加工出口公司,使周边的百姓有了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除了茶产业,汪岗镇利用韩冲村良好的区位优势、生态资源优势,率先实施乡村振兴试点,把大茶园变大景区,探索走出一条茶旅融合发展的好路子。茶间漫步道、观景台、文化墙……示范点打造已初具雏形。
靠产业脱贫致富的还有鄢岗镇。四年前,鄢岗镇还是远近闻名的“北大荒”——土地荒、经济荒、人才荒、思想荒。现如今,再生稻、茭白、芡实等特色产业遍布全镇。昔日的“北大荒”已经变成了“北大仓”,未来鄢岗镇还要把“北大仓”变成“北大行”。
鄢岗镇绿油油的再生稻
“我们在推广再生稻时,很多村民不相信。我们找到了村干部先种植试验,村民们看到能赚钱,终于动了心。”鄢岗镇党委书记赵大青说,为了让农民真正赚到钱,基层党组织就像闯关者一样,需要花费心思做好引导,用实践行动告知村民特色产业是有前景和收益的。
鄢岗镇根据自身基础条件,围绕土地做文章,全镇各村因地制宜,按照“一村一品”的模式,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曹寨、肖寨两村再生稻基地,汪寨村千亩芡实基地,周寨村千亩蔬菜基地,崔楼村大棚香菇基地,长冲村千亩茭白基地,李楼、山坎等村万亩林果基地等都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了,特色产业已成为鄢岗镇一张靓丽的名片。
鄢岗镇农民在种植茭白苗
为了将“合作社+产业基地+贫困户”有机的结合起来,鄢岗镇还探索出“三变”带贫新模式,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这种流转土地得租金、入股分红拿现金、参加劳动得佣金的方式,让村集体与群众实现互利共赢,极大地增强了贫困户生产生活的信心。目前,鄢岗镇共创建“多彩田园”示范基地36个,通过“三变”模式带动了732户贫困户户均增收6000元。
鄢岗镇党委书记赵大青
除了产业带动,鄢岗还注重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提升农业综合效益。“虽然特色农业效益比传统农业好,但还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效果,为了让老百姓的利益最大化,只有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并探索出‘农业+休闲’‘农业+旅游’等高效生态农业模式。”赵大青说。
鄢岗镇晚秋黄梨压弯了枝头
比如鄢岗镇的晚秋大黄梨树,自2014年挂果以来,年产量达300万斤,除了简单的售卖之外,还会吸引游客春季来此观赏梨花,秋季采摘品尝,以及深加工成梨膏40万瓶;尹岗冬桃基地,结合周寨街道民宿,吸引周边县大量游客来此“春天赏桃花、冬天摘冬桃”,形成集“绿色种植、花果品尝、农家游乐”于一体的产业链;万亩林果基地田园综合体、崔楼村荷花—香菇观光采摘、“十公里格桑花画廊” 等多条生态产业带……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有效地带动了贫困户脱贫致富,推动了乡村振兴产业的发展。
结语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商城各个村落都在发挥“党建+”模式,那么,对老百姓来说,党建到底意味着什么?党建对脱贫攻坚意味着什么?
尹岗村党群服务中心
“越是进行脱贫攻坚,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通俗地讲,党建能够在统一的指挥与带领下,把优势资源向扶贫一线聚焦,把扶贫开发摆在首要位置;把优秀干部向扶贫一线聚集,打造脱贫攻坚尖兵;让广大党员干部心贴心、面对面为贫困户排忧解难,真正把党建引领落到实处。
如今商城县特色农业遍地开花,党委政府措施准,“田园综合体”出现,留守妇女、老人流转出土地成为打工一族,产业人才在慢慢集聚,干部群众干劲足,最后的冲刺更是热火朝天。
美丽商城县
另外,我们也看到了商城县的产业人才之所以回到农村,一方面是他们有着极为难以割舍的乡土情结,另一方面,他们也看到了脱贫攻坚所带来的机遇,包括环境改善、政策帮扶、资金支持,以及相关的激励机制。
如今,他们像毛细血管一样,用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和知识智慧,为大别山区运送着养分,用一个个具体的产业项目,撬动着一片片贫困山区的产出。
核心提示:“4年前,鄢岗镇还是远近闻名的‘北大荒’——土地荒、经济荒、人才荒、思想荒,但今天已经由‘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未来鄢岗镇还要把‘北大仓’变成‘北大行’。
吴刚说话的底气,来自该镇党委书记赵大青2018年所创新的“名誉村长”选聘模式。3年的实践证明,该模式有助于乡村振兴,能帮助村子解决大事、难事以及协调闲事。
日前,商城县鄢岗镇长冲村生态茭白基地,秋季茭白早已成熟,绿浪翻滚的成片茭白田内,30多名工人正在采割、搬运、挑拣、装袋......忙碌的身影为丰收景象更添一份色彩。
稻田片片金黄、乌桕红染山间、木籽如星空点缀,初冬时节,笔者走进商城县伏山乡里罗城—余子店乌桕谷,一幅幅色彩斑斓的自然油画入目来,稻田里、田埂间,游客们正在用手机记录这如画美景。
“决胜2020”网络主题活动河北站媒体采访团走进石家庄市赞皇县原村土布博物馆。记者周国梁摄 近年来,在赞皇县雪芹棉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和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赞皇县1300多名农民过上了好日子,带动了周围6个乡镇17个村贫困妇女共同致富。
7月28日下午,“乡村振兴看河南”采访团来到商丘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贾寨镇张庄、潘庄,走进美丽庭院,感受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改变。
草帽王村的人工湖7月29日上午,“乡村振兴看河南”采访团走进“三樱椒之乡”——河南柘城,在辣椒主产区牛城乡探访产业振兴带来
7月27日,“乡村振兴看河南”采访团走进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探访祥符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洋气”和“土气”,感受党员干部在实行这个战略中的群众路线。
2018年,刚大学毕业的信阳女孩郭富丹做了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回到家乡浉河区董家河镇找工作,“对于很多农村的孩子来说,上大学是脱离农村去大城市的契机,所以很多人不理解我的决定,甚至觉得农村又破又穷哪有什么工作机会。”
听说家乡现在街道整洁,村里的孤寡老人不仅衣食无忧,还有志愿者义务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这勾起了多年在上海做生意的余珍述心中的那份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