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社会 > 正文

处暑过后七夕到 乞巧节为何定在七月七?

2020年08月24日19:22  来源:新华网

5034

  明天是8月22日,农历七月初四,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暑气到了处暑节气真的会止步吗?巧合的是,今年出伏当日,正是七月初七,如果时光倒流至唐宋时期,这几天家家户户正忙着迎接七夕节。

  处暑后两天,三伏天便告结束

  古人判断一年中暑气何时终结,主要是基于两个时间点:一是处暑,二是末伏结束的时间。如果这两个时间点都已过,就可以确定暑气真的要终止了。

  今年的三伏天,初伏始于7月16日,末伏终于8月24日,共40天,至8月25日便出伏。也就是说,处暑后两天,三伏天便告结束。因此可以确定,凉爽的天气即将到来,家里的空调,也可以歇歇了。

  巧合的是,今年出伏当日,正是七月初七,如果时光倒流至唐宋时期,这几天家家户户正忙着迎接七夕节。

  据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街。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儿童辈特地新妆,竞夸鲜丽。”

  七夕与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我国已流传了2000多年。自汉代开始,七夕便成为一个节日,且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以乞巧为主,所以人们又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女儿节”“七姐节”等。

  “七”与女性有着深刻的联系

  七夕之“七”,与织女星确有关系。而数字上的“七”和“七七”,与少女和女性也有深刻的联系。

  《诗经·小雅·大东》有诗句云:“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意思是:“织女星座三只角,一天七次移位忙。虽然来回移动忙,不能织出好花样。”(程俊英 译)织女星共有三星,每个时辰移动一次位置,从早到晚(卯时到酉时)就移动七次,因此称为“七襄”,故织女星确与七数有关。

  在《周易》象数中,七为兑卦,为西方、秋天、少女的象征。七月入秋,七月初七为重七之日,如将此日定为人间少女向织女乞巧的节日,是顺理成章之事。

  此外,古代素来有“女七男八”之说。所谓“女七男八”,是指女子每隔7年,男子每隔8年,生理上会发生一次很明显的变化。《黄帝内经》说:“女不过尽七七。”故“七七”与女性密切相关,这个数字是人类生殖繁衍的象征,故以“七七”为女性的节日,也是顺理成章。

  而七夕习俗中的少女乞巧、儿童穿新装、卖“磨喝乐”(泥塑儿童像)等,正是古代“七七”理念和生殖崇拜的反映。

  这三种说法,都有点牵强

  那么,为何向织女乞巧这件事要在七月七日做呢?因最早记载七夕习俗的《西京杂记》《四民月令》等文献都没有解释原因,后人便纷纷猜测,大致有下面几种说法。

  说法一:在古代,古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星合称“七曜”,而牵牛星是“七曜”运行的起始点。《汉书·天文志》说:“牵牛,日、月、五星所从起,历数之元,三正之始。”而七夕是月逢七、日逢七,为日、月在数字上相会之日,于是便将牛郎织女相会之日也定在七夕。

  点评:此说过于空泛,并不能解释为何古人将七夕视为“女儿节”。

  说法二: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这些“重日”列为吉庆日,认为这些日子是“天地交泰”“天人相通”之日。因“七”与“妻”谐音,且又与“吉”谐音,“七七”有“双吉”之意,于是“七七”便成为与女性相关的节日。

  点评:此说也不成立,七夕节的主要参与者是未婚少女,而非已为人妻者,用谐音去解释“七七”纯属肤浅之见。

  说法三:在《天仙配》中,女主角是“七仙女”。而“七仙女”在古代天文学上是指女宿扶筐七星。《宋史·天文志》说:“扶筐七星,盛桑之器,主劝蚕也。”虽然织女星与女宿扶筐七星并非同一星宿,但对于凡人来说,同样与桑蚕纺织有关,两者是可以混同的。正是因为掌管桑蚕纺织的女宿的星数为七,所以人们将七夕节视为女性的节日。

  点评:此说也有些牵强附会。虽然女宿扶筐七星掌管桑蚕,与织女星有类似的象征意义,但古人没必要用女宿扶筐七星去取代与牵牛星隔“河”相望的织女星,且牛郎织女的故事与《天仙配》并非同一回事。(记者 钟葵)

文章关键词:七七 乞巧节 七月初七 七月七 七仙女 孟元老 织女星 女儿节 七曜 天仙配 责编:徐宁宁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地评线】金羊网评:实现中国梦要高擎抗战精神的火炬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及中国人民抗战历史,强调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重温那段血与火的悲壮历史,缅怀抗日先烈的丰功伟绩,高擎抗战精神的火炬,在当下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伟大抗战精神助力民族复兴

    伟大的抗战精神正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中凝聚而成的,各族人民长期浴血奋战是抗战精神形成的实践基础。在全民族抗战初期,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是迅速吞并全中国,而中华民族抗日的目的是要驱逐日本侵略者出中国。

  • 七夕节的由来:古人对天象的崇拜而得来的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我们一直知道七夕节关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但是这并不是节日的真正起因,七夕节的兴起是因为古人对天象的崇拜。每逢七姐诞,她们都会向七姐献祭,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姻缘的节日。

  • 【地评线】京彩好评:倾听历史回响 激发矢志复兴民族的精神伟力

    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在宛平城外卢沟桥悍然发动“七七事变”,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拉开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此时此刻,就让我们自觉将这段不屈抗争的历史化为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化为捍卫和平的强大意志,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之源。

  • 不忘“七七事变”,听习近平这样论述“战争与和平”

    1937年7月7日,这是中国人永远无法忘却的日子。这一天,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中国发动了全面的侵略战争,中国人从此奋起进行全民族抗战……  记忆从未褪色、历史仍有回响,83年前卢沟桥上的清脆枪声,定格为一个民族永恒的集体记忆。

  • 七七事变83周年 再次感悟习近平总书记以史鉴今的深意

    同年9月3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了牢记历史的目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201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招待会上,习近平发言再度警醒道,“血的教训不能忘却。

  • “浴火重生”的国家不会丢掉曲折历史,迈向复兴的人民不会忘记革命英雄。

    历史,总是在重要的时间节点勾起人们的回忆和反思,总是在时代的发展中传递着民族精神和促使人们奋发有为的力量。不论环境发生什么改变,我们都应当铭记那段烽火岁月,那段曲折历史,勿忘那些用鲜血换和平的革命英雄。

  • 【地评线】红辣椒网评:铭记“七七事变” 砥砺初心使命

    “七七事变”后,日军铁骑长驱直入,攻上海、占南京、掠徐州、进武汉,使大半个锦绣中国陷入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悲惨境地。纪念“七七事变”,不忘卢沟桥的枪声,在铭记抗战精神、惨痛的教训和英雄先烈中,砥砺初心使命,坚定信心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创造出无愧于历史、时代和人民的新业绩。

  • 人民论坛网评 | 缅怀先烈,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回望那段烽火岁月,无数革命先烈浴血奋战、前赴后继,用铮铮铁骨保卫家园,以生命和鲜血换来了今天中国人民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是一部抗战精神的锻造史,伟大的抗战精神在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中形成,成为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 人民论坛网评 | 铭记历史,汲取奋进力量

    我们必须铭记历史,坚定不移捍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胜利,团结一心、吾辈自强、砥砺奋进,决不允许历史的悲剧重演。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努力克服艰难险阻,如期完成既定目标任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