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云岭大地上的美丽生活

2020年09月07日13:22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5034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云南只有一个景区,名字就叫云南。”这是云南近年来打造全域旅游的口号。云南不仅有众多的知名景区,而且处处皆景,四季如春,森林密布,江河纵横,民族文化绚丽多彩。近年来,云南26个世居民族积极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态保护中实现生态脱贫、村庄秀美、产业发展、旅游兴旺,共同迈向美好的小康生活。

  美丽村寨

  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佤族群众称之为“幸福的地方”。佤、白、傣、彝、景颇、汉6个民族在这里世代聚居,亲如一家,全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早已全部脱贫。今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曾来到这里看望慰问干部群众。

  走进司莫拉村,这个传统村落的美丽迎面而来。村旁是高大幽深的大榕树林,村后是茂密的绿色茶园,村前是一片万寿菊的海洋。

  今年6月以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的农科专家们长期蹲点司莫拉村,帮助村民打造350亩生态有机茶园,科学种植230亩万寿菊,利用村寨周边密布的胭脂果树,开发出胭脂果酱、果酒等旅游产品。“我们帮助村民打造农旅融合农业观光区,把司莫拉村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的农旅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示范区。”云南省农科院副院长张跃斌说。

  像司莫拉佤族村这样的美丽村寨,在云南到处都有。

  腾冲市五合乡联盟村帕连傣族村也是一个中国传统村落,寨子前后竹影婆娑,景色优美,村中火山块石铺筑的巷道、土墙、青砖的院落古朴自然。去年,腾冲“艺术改变乡村”计划来到傣族古寨,几位艺术家到村里帮助村民们建成艺术小巷、美术馆、奇石馆、织锦传习馆和四季果园,傣族的民歌、舞蹈、织锦、特色美食和现代艺术灯光、壁画等交相辉映,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帕连村成了艺术村,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去年接待游客11万人次,旅游收入55万元。

  有600多年历史的玉溪市大营街,有“云南第一村”的美誉。早在1985年,大营街就开始住房改造,村中环境优美,村民和谐相处。“大营街的富裕不是一朝一夕得来的。1979年,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当时的大营街基建队向银行贷了5万元,承包了有60人的基建队,走上发展集体经济、共同富裕的道路。”大营街社区居委会副主任颜伟表示,大营街乡镇企业解决了大部分人的温饱问题,工业的发展更让大营街人走上了小康之路。

  美丽湖泊

  红土高原上,九大湖泊犹如九大珍珠熠熠生辉,在滋养广袤大地、养育一代代云南儿女的同时,还为当地的旅游发展注入了无穷的动力。

  在云南大理,从空中鸟瞰洱海,洱海宛如一轮皎洁的月牙,起伏的波光在明媚的阳光下闪耀。这样的美景让无数游人驻足观赏。可是,十几年前,日益繁复的人类活动使洱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清澈的湖水一度受到巨大的冲击。

  “当时洱海的水质特别好,在水中都可以看到小鱼来回游动。”大理双廊古镇当地白族居民张联荟回忆,不知不觉间,洱海的水质逐渐变差了。她第一次觉得洱海受污染严重是在1996年,当年洱海首次全湖性暴发蓝藻,湖水由碧蓝色变成了绿色,水质急剧下降。

  面对洱海保护治理日益严峻的形势,2016年11月,大理全力推进流域“两违”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减量等“七大行动”,全面打响洱海保护治理攻坚战。“高原湖泊治理是一项世界级难题,洱海水质变差只用了十多年,而治理却要花去数倍的时间和精力。”大理市常务副市长杨矗表示,预计今年年底,大理将完成全线总长129公里的环湖生态廊道主体工程建设。生态廊道的建成,能有效削减入湖污染负荷和改善洱海水质,还大理一方青山绿水。数据显示,2019年,洱海全湖水质实现7个月Ⅱ类、5个月Ⅲ类,洱海水透明度比往年同期提升了0.3米。按张联荟的话说,“洱海正在恢复成记忆中最美的模样”。

  九湖清,云南兴。为了让每个水源都能恢复到最美丽、最清澈的模样,如今云南的滇池、洱海、抚仙湖等9个30平方公里以上的高原湖泊都有了量身定做的保护条例,依法治湖,坚持不懈。“九湖流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山水、湿地、林田等都是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生态成员,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组成了有机的生态整体系统。”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孔海南表示,保护湖泊就是保护我们的生活,只有还它们一湖清水,才能更好地留住美好生活。

  美丽产业

  火山热海,一直是腾冲闻名遐迩的景观。近年来,腾冲花海声名鹊起,花海不仅使腾冲乡村更美丽,而且成为推动许多乡村脱贫奔小康的致富产业。

  位于腾冲市北部的界头镇曾被评为“中国最美田园风光”,因拥有春季15万亩油菜,已举办6届高黎贡花海旅游节,累计吸引游客超过250万人次。然而油菜花期只有一个多月,为破解旅游周期短、季节性明显的困境,2018年界头镇引进万寿菊,今年夏秋种植25000亩,实现了花开四季,花海界头,为村民增加了一个致富新产业。

  为打造户外运动小镇,去年一条42公里的马拉松赛道在界头花海之中建成,成为全国唯一一条全程建在乡村的马拉松赛道,并成功举办首届腾冲美丽乡村花海马拉松。

  记者在大理州漾濞县的苍山西镇,采访了另一个文旅兴业的村庄,它就是有个核桃古树成林的光明村。光明村里百年以上古核桃树有6000余株,为改变核桃产业“小散弱”的状况,光明村党总支与企业合作,对村内核桃进行统一管护运营,挂牌保护600株,对2.5万亩核桃进行有机认证,核桃产值得到大幅提升。光明农庄等专业合作社吸纳了近200户社员,与农户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依托核桃产业发展,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20余万元,真正让核桃树变成了“摇钱树”。

  村里还成立了电商服务培训中心,为农户提供政务、服务、旅游、技术等各类信息,帮助解决群众销售、就业、创业中遇到的困难问题。2018年以来,光明村的电商销售额达400多万元,真正做到“家家有网络、户户会电商”,让“土货”变“金货”。

  类似界头镇、光明村这样富了村寨、美了家乡的的生态产业发展模式,正在成为云岭大地各族群众奔向小康生活的康庄大道。

  (光明日报记者 张勇 孙明泉 訾谦 光明网记者 张雯)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07日 01版)

文章关键词:洱海 生态脱贫 污染负荷 大营街 农业面源污染 水质 腾冲 光明日报 云岭 责编:邵恰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西部开发新脉动】苍山下 洱海边 大理这碗“生态饭”端稳了!

    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淡水湖,是全国第七大淡水湖,是重要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大理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母亲湖”。2018年3月,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洱海生态廊道)项目正式启动,项目总投资91.91亿元。

  • 苍山洱海入画来(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在何利成的客栈院子里,香梨缀满枝头,客人们正在闲适地品茶。2018年底,大理白族自治州全面打响洱海保护治理八大攻坚战,全力推进环湖截污、生态搬迁、矿山整治、河道治理、环湖生态修复等,开启了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新征程。

  • 航拍云南抚仙湖 碧波荡漾琉璃万顷

    云南抚仙湖,湖水晶莹剔透、清澈见底,古人称为“琉璃万顷”。(新华网 王俊逸 摄)  据了解,抚仙湖是我国内陆湖中蓄水量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是滇池的13倍、洱海的7倍、太湖的4倍,占全国湖泊淡水资源总量的9.16%。

  • 河南29个水环境治理项目获中央3.71亿元投资计划 项目数、资金额均居全国首位

    3月25日,记者从省发展改革委获悉,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202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我省黄河等重点流域29个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累计获得3.71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项目数、资金额均居全国首位。

  • 第一观察丨决战决胜之年,总书记首次国内考察释放哪些信号?

    1月19日至21日,农历春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调研。从滇池到洱海,从呼伦湖到洞庭湖,从祁连山到秦岭,从长江到黄河,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关注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就相关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

  • 我们的新时代·字述2019 | 根

    南方、北方,乡村、城市,国内、海外……站在2019年岁末回望,中国人的居住生活半径又不知不觉像水中涟漪般扩大。小桥流水、大漠孤烟、冰封雪国、洱海苍山……乡愁,是中国人对故乡山水人文的悠长眷恋。

  • 云南掀环保督察回头看“风暴” 35名厅级干部被问责

    云南省24日通报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反馈意见问题处理情况。据了解,2018年6月5日至7月5日,中央第六环境保护督察组对云南省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针对高原湖泊环境问题开展专项督察。

  • 贡献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力量

    10月24日,首届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希望各方积极寻求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良策,促进共同发展,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也投射出国家对循环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谋篇布局,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活映现。

  • 让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少数民族和民族工作纪实

    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 题:让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少数民族和民族工作纪实 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关心和厚望,使少数民族群众受到巨大鼓舞,积聚起磅礴的力量,共同谱写着我国民族事业新篇章。

  • 联播+ | 五张海报,看总书记考察过的这些美丽乡村

    9月16日下午,正在河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县田铺乡田铺大塆,实地了解这里打造创客小镇、发展特色旅游、推动乡村振兴情况。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一幅幅产业兴旺、环境优美、村容整洁、文明和谐的乡村画卷在祖国大地上徐徐铺开。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