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9月16日电(记者侯帮兴)夕阳西下,落日余晖洒在水面上泛起粼粼波光,眼前的景象仿佛正应了那句“长河落日圆”。这是9月15日下午,记者们走进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站在大坝上时所看到的美景。
“小浪底不仅让库区变美了,还让黄河变清了。”小浪底工作人员王女士向记者们介绍到,不少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游客都不敢相信,大坝之下流淌的竟然是黄河水。
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黄河,九曲十八弯,在经过黄土高原时会裹挟着大量泥沙奔涌而下,所以黄河含“沙”、水色泛黄,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样,深入人心。
“黄河水经过小浪底时会被大坝拦截,水中的黄沙则会慢慢沉淀下去,所以这里的黄河水看起来会比较清澈。”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工程师张建生介绍说。
据悉,小浪底水利枢纽是黄河干流三门峡以下唯一能够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它控制黄河径流量的91.2%和近100%的黄河输沙量,既可较好地控制黄河洪水,又可利用其淤沙库容拦截泥沙。根据干支流洪水情况,小浪底能及时采取蓄洪、削峰运用,有效缓解黄河下游洪水威胁,将黄河下游防洪标准从六十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
“今年洪水的频次比前两年要多些,但因为我们严格按照防洪要求,汛前充分腾出了库容,所以对这样的洪水我们是心中有数的。”张建生表示,尽管今年小浪底先后迎来了6次洪水,但是均在可控范围内。
黄河宁,天下平。小浪底水利枢纽建成后,防洪、防凌、减淤、供水、灌溉、生态等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为黄河下游岁岁安澜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记者在大坝上看到,黄河不见了黄沙飞溅,只见碧波荡漾、山峦叠翠,宛如一幅绿色的生态画卷,静待游客前来打卡。
截至2019年10月底,小浪底水库累计向下游供水4970亿立方米,平均每年供水248.5亿立方米;其中通过水库运用调节,累计向下游补充供水1543亿立方米,平均每年增加77亿立方米,使黄河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更加均衡,黄河连续20年不断流。小浪底水利枢纽的长期安全稳定运行,事关黄河长治久安,事关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责任重大。
9月15日,“中国梦 黄河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活动在河南郑州启动。参加活动的媒体记者将在河南开展为期3天的集中采访,随后兵分四路,奔赴黄河流域相关省份继续开展实地采访。
“水沙关系是治理黄河的关键要素,按照原设计,2020年小浪底水库75.5亿立方米(设计拦沙库容)将全部淤满。据报道,今年汛期黄河小浪底水库排沙量超过3.3亿吨,近3年排沙出库已达13亿吨,大大延长了水库拦沙库容使用年限。
“这一方面是由于上游地区生态修复和植被涵养对水土保持起到了一定作用,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小浪底水库能够将大量泥沙排沙出库。”张建生向记者表示,排沙出库所节省下的库容带来了巨大的防洪效益,同时,小浪底水库目前有效遏制了河床逐年抬高的态势,下游主河槽摆动减少,整体河势趋于稳定。
“水沙关系是治理黄河的关键要素,按照原设计,2020年小浪底水库75.5亿立方米(设计拦沙库容)将全部淤满。据报道,今年汛期黄河小浪底水库排沙量超过3.3亿吨,近3年排沙出库已达13亿吨,大大延长了水库拦沙库容使用年限。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按照“一高一低”水库调度思路,截至9月8日,今年汛期黄河小浪底水库排沙量超过3.3亿吨,近3年排沙出库已达13亿吨,大大延长了水库拦沙库容使用年限。
记者 张燕萍】“我们抚摸着大河的脉搏,为解除母亲的忧患而欢乐、高耸的大坝,挺起民族的脊梁,有多少美丽的故事在激流中诉说。9月15日,“中国梦·黄河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活动走进位于洛阳市和济源市交界处的小浪底水利枢纽,了解这一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最具有挑战性的工程之一。
这是9月12日在河南济源拍摄的黄河三峡景色(无人机照片)。初秋时节,山水交融,游船穿梭,犹如一幅画卷。河南济源黄河三峡景区位于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上游。河南济源黄河三峡景区位于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上游。
3月28日上午,省长尹弘到济源示范区调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工作。在小浪底北岸灌区出水口,尹弘还了解了配套水利工程进展和济源中心城区水系联通工程等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情况。
汛期已至,接黄河防总指令,根据黄河水情和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需要,自6月21日上午8时起,小浪底大坝正式开闸放水。今天开启了三个排沙口,黄河水按照2800立方米每秒下泄,放水时间将持续20天左右,大家有时间可以带着孩子前去观瀑,一起感受下壮丽的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