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民政部、财政部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已在民政部官网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草案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国家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困难群众救助机制,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困难群众急难救助纳入突发公共事件相关应急预案。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困难群众救助机制,旨在非常时期给困难群众撑起保护伞。
非常时期绝对不能忘记关怀困难群众。突发公共事件具有突然性、复杂性、破坏性、持续性等具体特征,困难群众遭遇突发公共事件,他们受到的影响更明显,冲击更大。在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的非常时期,尽管处置事件的任务繁重艰巨,但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充分发挥社会救助托底线、救急难、保民生作用,绝不能忘记对困难群众的关怀照顾。要做实事、解实情、重实效,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和兜底力度,传递着守望相助的温暖,给困难群众及时提供生活的便利、安全的防护,确保对困难群众的关心关怀“一个不落”。
非常时期要创新对困难群众救助方式。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既是对治理能力的检验,更是对初心使命的回答。今年疫情防控期间,为方便困难群众申请救助,减少面对面疫情传播风险,有的地方提供了在线申请受理服务。在非常时期,要坚持“以百姓心为心”,积极创新救助方式,畅通救助渠道,简化救助流程,及时解决困难群众的所急所思所盼,设身处地、实心实招帮助困难群众渡过难关,扎实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
非常时期要形成对困难群众救助合力。要坚持党对社会救助工作的全面领导,综合救助、多元参与,强化部门协调配合,进一步动员方方面面力量,全社会形成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合力。基层组织要切实摸清弄准每一个困难群众的情况,对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以及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实施类别化、差异化、精准化救助。职能部门、社会力量要对救助对象提供生活帮扶、心理疏导、能力提升等专业化、关爱型服务。
灾难无情人有情。制度完善是从容应对、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关键。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困难群众救助是工作重点之一。非常时期对困难群众的救助有温度、有力度,将党和政府的关怀直接送到了老百姓的心里,就能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向秋)
1966年3月8日,邢台隆尧县发生震级为6.8级地震;1966年3月22日,邢台宁晋县发生震级为7.2级地震。图为:周恩来赴河北省邢台地震灾区慰问群众并指导救灾工作。
这是一趟知青专列,不满16岁的习近平坐在上面。辗转几天后,习近平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他将在这里度过七年知青岁月。当时,知青们能吃到蒸玉米团子、高粱米团子,而老乡们大多时候只能吃糠窝窝。
日前,财政部、应急管理部安排下拨2020-2021年度中央冬春救灾资金62.447亿元,用于支持帮助灾区统筹做好受灾群众今冬明春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针对今年洪涝灾害偏重发生、重灾省份较多的实际,应急管理部会同财政部提早印发通知,部署各地提前谋划受灾群众冬春救助工作。
记者7日从应急管理部获悉,财政部、应急管理部于日前安排下拨2020至2021年度中央冬春救灾资金62.447亿元,用于支持帮助灾区统筹做好受灾群众今冬明春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新华社北京12月7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赤水河流经乡镇纷纷组织党员干部,进企业、进河堤、进农户,调查登记污染情况,摸清污水排放源头,并对污染源进行排查整治。为建立和实施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推进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法治化,遵义还采取组织包保、划分责任区方式,将河段生态环保责任压实在流经属地乡镇,做到分段而治。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要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记者丁怡婷)记者从应急管理部获悉:日前,财政部、应急管理部安排下拨2020—2021年度中央冬春救灾资金62.447亿元,用于支持帮助灾区统筹做好受灾群众今冬明春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孙守刚、李亚、甘荣坤、孔昌生、穆为民、徐立毅、徐元鸿、赵素萍、王保存、张维宁、乔新江、戴柏华、王新伟、刘玉江、王战营、钱国玉、龚立群、高体健、谢玉安、顾雪飞、岳中明、习晓军等在郑州或当地参加了植树活动。
“非常暖心”“为好办法点赞”“安全是硬道理”……不久前,云南昆明交警的一个“小巧思”赢得多方叫好:为防控大型车辆右转时因视线盲区引发事故,当地在具备条件的路口,施划大型车辆“右转弯盲区警示带”,提醒行人注意避让。城市治理需要绣花精神,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