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讯(记者 阮海峰/文 王浩峰/图)9月16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主办、中国网及黄河流域九省区网信办承办、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等单位协办、映象网执行承办的“中国梦•黄河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采访团走进焦作武陟县。
黄河奔腾千里至武陟,由高原入平原,由漕河变悬河,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从大禹治水到雍正敕建嘉应观,从修建永济渠渠首到兴建人民胜利渠,波澜壮阔的治黄画卷在此演绎。
“万里黄河第一观”嘉应观
黄河千里长堤起于武陟,千里悬河起于武陟。被誉为“黄河故宫”、“万里黄河第一观”的嘉应观是我国历史上唯一记述治理黄河历史的庙观。
嘉应观现存古建筑249间,整个建筑群体富丽豪华,巧夺天工,楼阁殿宇栉比鳞次,红墙碧瓦交相辉映,翅檐飞空,雄伟壮观,是典型的清代官式建筑群,万里黄河上一颗古代建筑艺术的明珠。
一座皇家庙观,一部治黄史书,一本厚重的黄河文化史。嘉应观不单是专门祭祀黄河河神的庙宇,还是纪念表彰历代治河功臣的场所,是我国历史上唯一记述治理黄河历史的庙观。
观内雍正御碑为雍正皇帝亲笔撰文并书丹的一座大型铜碑,对研究了解当时安澜治水有重要史料价值,同时它在制作上采用铜面铁胎的珍贵材料和铁铜合一的奇特工艺,是我国近三百年前的冶金和铸造史上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是全省乃至全国罕见的稀世珍宝。
巍巍黄河大堤、大坝,锁住了咆哮的蛟龙。历代治黄,在这里孕育出了底蕴深厚的黄河文化。新时代新征程,嘉应观将继续发掘保护好黄河文物、传承弘扬好黄河文化。
新中国引黄灌溉第一渠 人民胜利渠
人民胜利渠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中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黄自流灌溉工程,其成就令世人瞩目,它结束了“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历史,揭开了开发利用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的序幕。
人民胜利渠渠首闸位于黄河北岸武陟县秦厂大坝头,南与邙山黄河游览区隔河相望,北距万里黄河第一观——嘉应观4000米,西与桃花峪黄河大桥咫尺之隔。
嘉应观景区管理局党支部书记翟嵩峰介绍说:“人民胜利渠是‘引黄济卫’,主要是解决焦作、新乡等豫北地区的灌溉问题。”1950年初黄河水利委员会将《引黄灌溉工程计划书》呈水利部转报政务院,周恩来总理亲批。1951年1月,工程的勘测规划和设计工作启动。
仅用了一年多时间,第一期工程便胜利竣工。1952年4月12日举行了防水典礼,工程被命名为“人民胜利渠”。人民胜利渠的兴建宣告了新中国黄河治理首战告捷,打破了外国专家 “黄河无法治理”的论断,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
翟嵩峰告诉记者,人民胜利渠最了不起的地方不仅是在黄河上开了口,还使黄河变害为利。人民胜利渠开灌后,充分发挥了灌渠旱浇涝排,沉沙改土的作用,先后淤改土地6000公顷,使昔日低洼荒凉的盐碱地变成高产、稳产田,灌区每公顷粮食产量由开灌前的1335千克提高到14250千克。此外,人民胜利渠在供应新乡市和天津市用水上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除了治黄兴水文化,焦作黄河文化还包括太极文化、农耕文化、移民文化、名人文化等,可以说像武陟被命名为黄河文化之乡一样,整个焦作也是黄河文化的富矿。
在花都鄢陵,有一个靠果树栽培育种和写论文出名的“泥腿子”“土专家”,他以农民身份当上货真价实的鄢陵县林业科研所所长。
从业17年的冯立雷是中建二局二公司中原分公司的总工程师,除了荣获第三届“中原大工匠”之外,还先后获得“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中建二局青年科技之星、河南省工程建设科技创新先进个人等荣誉。
“从拿起焊枪参加工作,我已经在电力建设领域摸爬滚打24年”。中国电建集团河南工程有限公司焊接技术培训中心焊工教练、高级技师陈建平感慨的说到。
今年72岁的元老级中国烹饪大师赵留安从事烹饪行业已经整整60年。60年来,他都在为传承豫菜精髓,发扬豫菜文化而努力。
“之所以坚持创新38年,就是觉得石油人就要老老实实落实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责任。”谈到坚持创新的动力,朱一斌这样解释。
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忠诚干净担当是党对领导干部提出的政治要求。我们党90多年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是各级党组织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担当责任,做到在党忧党,为党尽职、为民尽责。
污水处理厂就像一座城市的肾脏,是城市水污染防治的第一道防线,也是维护绿水青山的生命线。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12月1日上午,河南省总工会、河南省委网信办在郑州联合启动2020河南省“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型主题宣传活动。河南省委网信办主任郭岩松出席启动仪式并为采访团授旗,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寇武江宣布活动启动。
“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征集推广活动自2014年开启以来,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光荣与梦想》《时间都去哪儿了》等歌曲深受人们喜爱。作曲人、歌曲《此生最爱是梨园》作曲 陈挥之:广东音乐的乐器,就是这首歌曲的骨架,从头到尾都贯穿,而用广东语言逻辑谱写而成的旋律,是这首歌曲的灵魂。
“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