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独家 > 正文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朱一斌:一生扎根油田 用不断创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2020年12月05日09:05  来源:映象网

5034

映象网讯(记者 燕子丹)“之所以坚持创新38年,就是觉得石油人就要老老实实落实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责任。”谈到坚持创新的动力,朱一斌这样解释。

朱一斌是中国石化河南油田采油测试首席技师。从1983年参加工作开始创新,到现在,已经坚持创新38年了。38年来,他先后研制改进井下工具、测试仪器、测试投捞、打捞工具百余项,获得国家专利12项,国家级QC成果1项、部级QC成果3项、局级QC成果7项,科技进步成果奖50余项,填补了65项国内注水技术、测试技术、测试仪器和测试工具的空白,多项技术在国内同行业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这些创新成果使测试效率得到成倍地提高,累计为河南油田减少油水井作业5000余井次,创效上亿元。

1983年,朱一斌技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南油田一个采油队,作了一名采油测试工。采油测试的工作主要是投捞掉到井下的如拇指般粗细的各类工具,它的工作对象都在几千米深的油井下。这可是个技术活儿。技术水平差的话一是会延误生产,而是会增加生产成本,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所以,对测试队员来说,“投捞器”就像战士手中的武器,武器一落后,后面的所有工作程序都会落后。1983年,朱一斌在双441井和同事投捞拔水嘴时,使用的投捞器比较落后,投捞一口注水井的投拔水嘴,操作16趟,耗时三四天。看同事们累得筋疲力尽的样子,朱一斌萌生了研制一个好用省时的投捞工具的想法。他尝试了多种方案,但是一直未能突破。两年后,他调整了单位,这事儿因此被搁浅,但他心里的坎却一直没过去。只有要空,他就揣摩研制新的工具。

直到1995年,一天,他偶然看到一块亮晶晶的强磁铁,在拿起的一瞬间,强磁铁把他手边的一块铁吸了过来,他的手被挤出了血泡,他一下子有了灵感:何不利用磁铁强吸引力的原理,研制新的投捞工具呢?返回单位后,他趁热打铁,绘制图纸,找厂家定制强磁铁。3个月后,新型的投捞工具终于诞生了。在现场一应用还真灵,测试作业效率直接提高了一倍。

这个成功坚定了朱一斌创新的信心。随着河南油田逐渐进入后期开发阶段,井下状况日益复杂。之前研制的工具也解决了不了新问题。于是,朱一斌根据井况不断改进研制工具,一个投捞工具,他连续改进38年,研制出了一系列打捞工具,使投捞工具难的难题迎刃而解。

38年来,他的100多个工具解决了影响产量的棘手问题上万个。他依旧不满足。攻关安全环保的井口测试配套工艺技术、井下射流恒流堵塞和流压、流量测试验封技术集成应用技术等创新工作已经成为他的新目标。

他说:“河南油田已进入后期开发阶段,问题会层出不穷。完善和应用分注测试配套技术,提高测试调配成功率,大幅降低分注井维护性作业费用,在当前低成本、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战略中显得尤为重要,依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作为采油测试领域的领头人,朱一斌一直有个目标,就是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更多的人,培养出更多高技能的采油测试工。

2005年,河南油田被中石化指定为采油测试高级技师培训基地。他负责并参与了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部分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操作技能项目的培训以及考评鉴定工作。截至目前,该基地已圆满完成了5期中石化采油测试高级技师培训工作。看着一批批员工提升了技能,朱一斌乐在心里,笑在脸上。

在培训人才方面,他始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将授课内容做成课件对大家集中进行培训,另一方面通过到现场处理问题进行培训讲解。通过强化培训和加强管理,河南油田测试工技术素质得到明显提高。随着掌握测试技术的员工越来越多,河南油田因测试掉卡造成的作业井由每月10口井左右降至每年仅3口井,因井下技术状况和操作方面引起的问题基本上得到了杜绝。现在,他的徒弟遍布中石化各油田,而且都成为采油测试战线上的中流砥柱。他所培训的参赛选手在集团公司2013年、2016年和2020年三届采油测试工技术比赛中取得3金、5银、4铜的好成绩。

2018年5月9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朱一斌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组织了一批采油测试工创新型技术骨干,组成了采油测试工作创新攻坚团队。团队现有成员8人,其中首席技师1人、主任技师1人、高级技师5人、技师1人。

工作室成员以科技创新、技术引领为目的,立足于研究和解决生产疑难问题、瓶颈问题,为测试生产提供优质服务。

工作室挂牌成立不到两年时间,已经为河南油田培养出“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技术能手”3名,“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名。朱一斌所在的河南油田测试2队被中石化指定为采油测试高级技师实训基地,累计为中石化各油田培养采油测试工技师、高级技师144名,劳模创新工作室真正成为采油测试工技师的摇篮。

今年,朱一斌的徒弟吴锋参加中国石化采油测试工竞赛,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金牌。他特别感慨:“师傅的教导让我也成为一个新时代的技术工人。没有他大公无私的培育,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文章关键词:中国梦 大国工匠 朱一斌 责编:赵惠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