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讯(记者 高冲)近日,“中国梦·黄河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活动圆满收官。记者先后在河南四川及青海探访二十多个县市区,实地感受黄河流域各个地方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新成就。
黄河之水源于“青” 以水而定量水而行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多年平均出境水量264.3亿立方米,占黄河径流量的49.4%,向下游提供了近一半的优质源头活水,是名副其实的“黄河水塔”。一直以来,青海把维护黄河生态安全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谋划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保护与治理工作,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深入抓好水土保持、水患防治等工作,确保“黄河水塔”丰沛永固。
青海贵德县拉西瓦灌溉工程现场 高冲摄
沿黄河干流一路向东,记者亲眼见证了青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个生动典型。拉西瓦灌溉工程引黄河水灌溉谷地农田,助力贵德人民脱贫致富,“作为水利人,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农田灌溉是自流灌溉,给百姓减轻负担。”贵德拉西瓦灌溉工程建设局局长李占彪表示,拉西瓦灌溉工程的运行,不仅帮助当地群众解渴,还解放了劳动力,减轻了用水成本。清水乡火红线椒映射出当地农户红红火火的幸福生活,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以及特殊的气候条件让循化线椒色泽比其他地区的线椒更为鲜红,香味也更加浓厚,成为当地特有的标志性产品。“今年我们种植了300亩线椒,每亩大约产量为2300斤,今年来讲市场上能卖到5元一斤。”产地负责人向我们介绍到,当地通过生产花椒粉、花椒颗粒等直接带动农户包括种植农户470户以上,为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近年来,青海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水资源节约利用成效明显,民生水利得到大力发展。从百姓生活的高原俯视“变美”的黄河,在干渠边听着黄河水“哗哗”流淌的声音,真切感受到黄河水已然变成了人民的幸福河。
“豫”见黄河 共同见证治水华章
河南,这个深植于中原土地的人口大省,已与黄河羁绊千百年。走进河南,一副与水为邻、依水而生、靠水发展的图景徐徐展开。力保黄河安澜,享受黄河资源,实现共生共兴的生活,离不开一代代治黄人和黄河守护者的无私奉献。
小浪底水利枢纽模型图 高冲摄
小浪底水利枢纽是黄河流域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同时也是母亲河上跳动着的一颗年轻而又强大的心脏。从空中看去,它像一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中华文明发祥地的崇山峻岭之间。当洪峰迭起,威胁周边人民群众安全时,小浪底落下闸门削峰蓄洪,于是波小浪低、大河安澜。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师张建生表示:“我们所谓的黄河守护者,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按照统一调度的指令,确保100%执行到位,把设施设备维护好运行好,把小浪底工程管理好运筹好,让它能够正常地发挥。”。在开封,我们见到了“第三代”治黄人张飞。面对今年如此严峻的防汛压力,张飞和他的战友们先后处理了多次重大、较大险情。“远看卖炭翁,近看修防工”是他的口头禅,谈及为什么选择这份职业,张飞脱口道出:“不是我选择了黄河,是黄河选择了。”说起治黄,张飞介绍:“现在很多工作装备、设备也是一年比一年强,现在8个人干的活能顶那时的100人。”随着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更为先进的设备被研发出来,再加上有着像张飞一样对黄河不一般情感的治黄人的存在,母亲河已成为推动和巩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功勋河。
黄河流域河南段各地都在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河南正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川”越若尔盖 感受沿黄生态发展之变
治沙还绿保湿地,共护母亲河。近年来,四川加快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围绕“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湿地保护方针,对整个区域的湿地生态系统进行综合治理,在保护高原湿地及其珍稀野生生物物种、维护其对黄河水流的调节作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若尔盖花湖生态保护区 高冲摄
若尔盖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生态安全大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科长索郎夺尔基介绍,“黄河干流枯水期40%和丰水期26%的水量都来自于若尔盖,生长在湿地中的高原泥碳沼泽就像海绵一般,不断蓄水防水,调节黄河干流径流量。同时,它还肩负起净化水源,锁住二氧化碳的重任。”据了解,过去由于气候变暖、人为开沟排水等因素,若尔盖湿地一度水位下降,大量沼泽出现消失退化,动物生存的生态环境变得非常恶劣。
近年来,花湖生态保护区的环境面貌、卫生环保、功能设施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保护了自然生态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雪山草地也是金山银山。”若尔盖县水务局局长阿三说。现在,母亲河已成为国家生态治理和绿色发展理念的受益河。未来,四川将继续努力推进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为谱写美丽中国四川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短短十几天所见所闻无一不在展现沿黄人民治黄用黄,与黄河共生共兴的期盼和决心。“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千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始终记挂在心。“黄河者,新时代之大河也。”进入新时代,在黄河文化蕴含的中华民族伟大创造、伟大奋斗、伟大团结、伟大梦想精神的滋养下,沿黄各个城市正在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精彩的黄河故事,活力四射的黄河流域,正在上演人民幸福、生态宜居与高质量发展的全新篇章。
在花都鄢陵,有一个靠果树栽培育种和写论文出名的“泥腿子”“土专家”,他以农民身份当上货真价实的鄢陵县林业科研所所长。
从业17年的冯立雷是中建二局二公司中原分公司的总工程师,除了荣获第三届“中原大工匠”之外,还先后获得“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中建二局青年科技之星、河南省工程建设科技创新先进个人等荣誉。
“从拿起焊枪参加工作,我已经在电力建设领域摸爬滚打24年”。中国电建集团河南工程有限公司焊接技术培训中心焊工教练、高级技师陈建平感慨的说到。
今年72岁的元老级中国烹饪大师赵留安从事烹饪行业已经整整60年。60年来,他都在为传承豫菜精髓,发扬豫菜文化而努力。
“之所以坚持创新38年,就是觉得石油人就要老老实实落实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责任。”谈到坚持创新的动力,朱一斌这样解释。
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忠诚干净担当是党对领导干部提出的政治要求。我们党90多年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是各级党组织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担当责任,做到在党忧党,为党尽职、为民尽责。
污水处理厂就像一座城市的肾脏,是城市水污染防治的第一道防线,也是维护绿水青山的生命线。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12月1日上午,河南省总工会、河南省委网信办在郑州联合启动2020河南省“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型主题宣传活动。河南省委网信办主任郭岩松出席启动仪式并为采访团授旗,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寇武江宣布活动启动。
“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征集推广活动自2014年开启以来,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光荣与梦想》《时间都去哪儿了》等歌曲深受人们喜爱。作曲人、歌曲《此生最爱是梨园》作曲 陈挥之:广东音乐的乐器,就是这首歌曲的骨架,从头到尾都贯穿,而用广东语言逻辑谱写而成的旋律,是这首歌曲的灵魂。
“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