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行走大运河】鹤壁市浚县:串起千年运河遗珠 打造大运河璀璨文化带

2020年10月24日09:27  来源:国际在线河南频道

5034

    国际在线河南频道报道:高跷、旱船、戏曲、杂耍......近日,位于隋唐大运河永济渠沿岸的鹤壁市浚县古城热闹非凡,各类民俗表演吸引着来来往往的人。古城西大街两侧的许多店铺仍保留着旧时风貌,门楣上悬挂的匾额在古色古香中渗透出历史文化的风韵,一处处遗存中蕴藏的历史痕迹,都述说着大运河浚县段昔日的繁盛与辉煌。

    两架青山一溪水,十里城池半入山。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浚县与大运河结缘的历史已有千年之久。浚县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面积2.5平方公里,城内街区结构布局保存完好,以钟鼓楼(文治阁)为中心,有东西南北4条主街、8条小街、36条小巷。城内蕴藏着丰富的运河文化历史和大量文化遗产,古城墙、县衙、子贡祠、世袭翰林府、北街土圆粮仓等文物古迹见证了古城昔日风采和繁荣历史。

    浚县古城紧滨卫河,城周开挖护城河,引卫河水入护城河绕城一周回归卫河。卫河,汉称白沟,隋称永济渠,宋曰御河,明称卫漕。清朝时,因该河发源于春秋卫地、终止于天津卫,取其首末两端的“卫”字名曰“卫河”,一直沿用至今。

    卫河浚县段呈西南—东北走向从县境穿越而过,现有约71公里运河河道,隋唐时期是大运河永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宋、元、明、清历代不断的整修维护而持续发挥着漕运、通航、灌溉、调蓄洪水等多方面的作用,通航约1800年,且至今仍发挥着多方面的水利作用,是一条“活着的遗产运河”。卫河蜿蜒曲折的河道形态,保留了运河历史时期的原有风貌,基本没有经过大规模的裁弯取直和航道升级改造,是中国古代运河的典型代表。2014年6月22日,卫河(永济渠)浚县段作为中国大运河31个遗产区之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运河浚县段(卫河)历史遗存丰富、多样,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不仅包括原生态的河道本体、枋城堰遗址、云溪桥、黎阳仓遗址、浚县北街土圆粮仓等遗存,还包括依托运河发展起来的浚县古城、大伾山、浮丘山文化景观等相关遗产。目前,大运河浚县段两岸现有名胜古迹300多处、非物质文化遗产118项,是名副其实的“古代文化长廊”。其中,浚县县城城东的东关村依山而建的黎阳仓,是隋代永济渠沿线规模最大的官仓,沿用至宋,面积近8万平方米,包含84座仓窖。

    在浚县,与运河有关的老地名有100多个,村镇街名有30多个。因坐落河旁便以带三点水的字命名的有淇门、耿湾、申湾等村,以渡口命名的有赵摆、郭渡、王渡、吴摆渡等村,以码头命名的有交卸、新码头、码头等村,以运河水利工程命名的有枋城、埽头等村。

    码头村位于县城西北约10公里大运河浚县段“十八里溜”南端。历史上,屯子码头是水陆驿站、交通枢纽,水运上至新乡,下至天津、北京。便利的交通促进了这里的繁华,村内一半人经商,另一半人从事航运。随着卫河航运的逐渐衰败,“打纤”“老船拐”等土味十足的水运职业成了村内老者难忘的记忆。如今的码头村内,古码头、古渡口等卫河航运文化遗留下来的遗址、遗迹遍布,放河灯、拜河神等受卫河影响形成的风俗仍在延续,靠航运富甲一方的先人们留下的大片古建筑群保存得依然完好。

    运河航运的兴盛,不仅促使南北经济文化的交融渗透,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发展,大运河浚县段还孕育了丰厚独特的运河文化。浚县正月古庙会萌芽于春秋,在东汉以后,得益于大运河漕运的便利,规模不断扩大,至明代步入高峰。如今,浚县正月古庙会每年吸引着海内外数百万游人前来,已成为传统春节文化、古庙会文化的“活态”化石和不可复制的民俗文化经典。近年来,浚县正月古庙会、泥咕咕、民间社火、浚县西路大平调先后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有着“中国民间泥塑第一村”之称的浚县杨玘屯村,曾是大运河流经的地方。由于常年河水的冲刷,形成了非常适合制作泥塑的黄土胶泥,这里的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制作泥塑的手艺。泥咕咕是浚县民间对泥塑小玩具的俗称,因为能用嘴吹出不同的声音,被形象地称为“咕咕”。2006年,泥咕咕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产保护名录。

    据杨玘屯村党支部书记宋楷全介绍,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这项文化产业发展中,随着时代的发展,结合更丰富的文化内涵,泥塑作品在题材、造型、用色等方面也越来越丰富。如今,泥咕咕已成为提高沿河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感的新引擎。浚县通过打造中国特色泥塑文化村,让“泥咕咕”成为浚县文化旅游的新名片、大运河文化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前,根据河南省发改委牵头编制的《大运河河南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浚县被纳入河南省大运河两轴布局中“沿永济渠古城发展轴”,鹤壁市被确定为河南省大运河文化带七片区之一。

    借大运河高质量发展之势,浚县遵循“留古、用古、承古、扬古”理念,全面加快古城保护,坚持修复、修缮采用老砖、老瓦、老石头、老工艺,逐步原汁原味重现运河古城风貌,打造古色古香、极具历史韵味的风景线,保护建设好“山、水、城”三位一体的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以大运河浚县段千年文化底蕴为基础,持续推进浚县古城、人文历史痕迹、民俗文化等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串起一颗颗运河文化遗珠,并通过创新发展,高质量打造大运河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文 仝瑞勤)

文章关键词:浚县 永济渠 浮丘山 运河文化 航运文化 遗珠 文化旅游 责编:林瑶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注意!河南多条高速路段实施交通管制

    截至12月3日7:00,因雾,禁止七座(含七座)以上客车及危险品运输车辆上站的路段有:  南林高速(S22)红旗渠收费站-太行大峡谷收费站。因降雪,禁止七座(含七座)以上客车及危险品运输车辆上站的路段有:  南林高速(S22)林州收费站-内黄收费站;

  • 第五届全国119消防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公示结束 河南5个集体6名个人上榜

    近日,第五届全国119消防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拟表彰对象名单在应急管理部网站公示结束,河南省5个集体、6名个人入选。河南省5个先进集体分别是:许昌市魏都区五一路办事处光明社区老妈妈志愿服务队、商丘市水上义务救援队、开封市清明上河园景区、三门峡市卢氏县综合应急救援大队、开封市兰考县兰考消防救援站。

  • 致敬!河南5集体、6个人拟全国119表彰

    11月2日,第五届全国119消防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拟表彰对象名单在应急管理部网站公示结束,河南省5个集体、6名个人入选。我省5个先进集体分别是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兰考消防救援站、河南省商丘市水上义务救援队、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综合应急救援大队、河南省许昌市魏都区五一路办事处光明社区老妈妈志愿服务队、河南省开封市清明上河园景区。

  • 行走大运河|浚县泥咕咕:叫响运河千年泥塑土韵

    10月21日,河南省“行走大运河”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来到浚县西杨玘村,探访浚县泥咕咕,品味大运河千年泥塑土韵。杨玘屯村位于河南省浚县黎阳镇,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咕咕”的集中产地,素有“泥玩具之乡”、“泥塑第一村”之称。

  • 【行走大运河】大运河畔黎阳仓 见证漕运兴衰史

    提起大运河浚县段就不能不提黎阳仓,它见证了隋代运河漕运的历史,也见证了隋灭唐兴的沧桑变化。黎阳仓是隋朝的国仓之一,西濒大运河永济渠,东临黄河,水运极为便利,战略位置重要,自古就有“黎阳收,九州固”的说法。

  • 行走大运河:浚县有个“泥咕咕” 大师巧手塑新意

    一团不起眼的泥巴,在巧匠的手中花样翻新,塑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10月21日,映象网记者跟随行走大运河采访团来到了浚县西杨玘屯村领略了传承千年的“泥咕咕”风采。

  • 河南省“行走大运河”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鹤壁浚县启动

    展现历史变迁,探访运河之美。10月20日,由河南省委网信办、省发改委、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河南省“行走大运河”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鹤壁市启动。

  • 花生种收用上“黑科技”!新机械一天能收700亩!很多农活动动手指就能完成

    眼下,各地秋收接近尾声,我国华北、西北和东北三个粮食主产区,把高效节水和建设高标准农田相结合,推进“水网+信息网+服务网”三网合一的模式,助力接下来的秋种工作。今年,颍上县水稻种植面积69万亩,当地农业部门大力推广水稻优质高效生产,高标准农田建设,统一田间管理,使得今年的水稻稳产丰收。

  • 涉案金额212万!他因非法买卖、销售汽油获了罪

    3月2日,由河南省浚县检察院提起公诉的被告人杨青林非法经营案通过远程庭审系统开庭审理。此后的近两个月里,公安机关调取了嫌疑人到案后供述的非法销售汽油行为的部分证据,并查实了杨青林的进货渠道——濮阳龙都石化公司非法购进汽油的事实。

  • 【微视频】中原麦收一甲子

    新华社记者李安 摄  准备参加“三夏”麦收的大型收割机整齐排列在河南省镇平县郭营村(2008年5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王颂 摄  1997年6月3日,河北省隆尧县的百台收割机来河南省西平县参加麦收。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