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勋华演示太乙十三式
讲究神行合一的太乙十三式
功夫出少年
“刚打的这套就叫太乙十三式了,是太乙拳中最基础、最有代表性的一套拳法。”练武之人,讲究“拳打卧牛之地”,一套拳打下来,张勋华气定神宁,站在光束下,眼神中平添了更多和善。
“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乙”。 据传太乙拳创自武当派张三丰,拳法松、静、空、慢、柔、圆,讲究民族辩证的哲理思维和武术、艺术的结合。看似绵柔,行云流水中藏得正是以柔克刚的韧劲儿。
在张家,太乙拳是隔代传的家传武术。6岁时,张勋华在祖父的授意下开始练功。按他自己的说法,外人看到的是四两拨千斤的华丽,背后却是难以体会的苦功,“拳打脚踢、肘撞膝顶、抱摔撕扯,都是从小时候开始磨出来的。”
太乙拳里有一个刚肚功,练习的方法就是让很多人来打练习者的肚子。小时候的张勋华极其瘦小,他在十几个比他高、比他重的人面前挺着肚子被轮打,“当时被围观者看作是斗殴,把警察都叫了来。”
“练耐力,练‘撕’劲儿的时候,一个人要跟十几个人摔跤,一般摔到四五个人的时候一点力气都没有了,但还是要拼了命的去摔。”张勋华回忆,有一次摔到第五个人的时候把脚给崴了,在现场只是给脚腕上点穴、把气脉打通,不等消肿就紧接着开始和第六个人摔跤,咬着牙摔到第十个,真是太苦了。”
回忆起幼时练功的情景,一贯平和淡定的大师禁不住“道苦”。旋即间,张勋华又正色道:“习武不下苦功不行,看似相同的动作,其实里子差别很大。我给人治病,正骨、展筋全靠这个力量。”
是中华传统武术套路中针对祛病疗伤的一种武术拳法。
河南皮影戏则以罗山皮影戏为代表,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
“今天唱的是还愿戏,这家小孩考生大学了。”陈光辉边擦汗边说,早上7点,他的“一担箱”就开始在秦家门口摆台子开戏了。 这是陈光辉最忙碌的时候——每年的七八月份,十里八乡的学子们就要纷纷还愿了,结婚生子、金榜题名,逢喜事摆一场皮影戏庆祝是罗山人久已有之的习俗。
朱仙镇木版年画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食有豆腐干,听曲儿祥符调,喝得是竹杆青酒,讲的是英雄信义,在汴梁城南二十公里处,坐落着有“四大名镇之一”称号的朱仙镇。这里不仅拥有丰富的饮食文化和精神信仰,更孕育出了独特的手工技艺——木版年画。
如今的年轻人提起端午,想的多是或甜或咸的粽子。董淑梅至今还记得,小时候的东北老家,一到农历五月,满眼都是红红绿绿的香包,伴着丝丝缕缕的艾草香,教那送的人、戴的人、看的人、闻的人不由地一激灵,身心都舒展。
如今的年轻人提起端午,想的多是或甜或咸的粽子。董淑梅至今还记得,小时候的东北老家,一到农历五月,满眼都是红红绿绿的香包,伴着丝丝缕缕的艾草香,教那送的人、戴的人、看的人、闻的人不由地一激灵,身心都舒展。
文明河南 走进非遗
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