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独家 > 正文

《鉴史问廉》第二集:解码国人千年“清官情结”

2015年01月10日17:19  来源:映象网

5034

  2015年1月9日起,由河南省纪委、中央电视台、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八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黄金时段播出。即日起,本网同步刊发该片脚本,以飨广大网友。

  1月10日晚,将播出第二集《清官之念》。本集将通过对包拯、狄仁杰、董宣、张伯行、海瑞等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及他们背后的故事的探究,解读中国人千年“清官情结”背后的历史文化密码,探寻“青天文化”对于历史和当下的意义。

  【片花】初一十五,焚香礼拜,祈求丰年和平安,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每逢这两天,家住开封西坡街的常四改都会早早起床,收拾停当,拿上早已准备好的贡品,来到附近的包公祠祭奠和拜祭包公。

  位于包公湖畔的包公祠,是开封最有影响的建筑物。一千多年来,开封包公祠一次次毁于黄河水患,又一次次被人们重新修建起来。每天,无数的人们在这里瞻仰包拯的风采,更有一些虔诚的百姓在这里焚香跪拜。在他们心中,包拯就是执法如山、清正廉明的象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代名臣包拯早已经成为清官的化身。千百年来,包拯一直被尊称为“包青天”,人们对清官的尊崇和期盼已经凝聚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就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长盛不衰的“青天文化”和“清官情结”。

  那么,在“清官”的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文化密码呢?

  今天,老艺人李志强要做一方端砚。做一方好砚,选一块好的砚石尤为重要,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而闻名于世。

  【解说】广东省肇庆市,在古代这里叫端州,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端砚,就产自这里。

  经过半个月的纯手工精雕细刻,一方精美的砚台呈现在世人面前,这方砚的名字叫做《包公掷砚》,它讲述了一代名臣包拯在端州为官时的一个民间传说。

  被历代中国人视为青天的包拯和端砚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公元1040年,42岁的包拯来到端州担任知州。据《宋史·包拯传》记载,当时端砚是献给皇帝的贡品。过去,端州的地方官都以“进贡”的名义层层加码,肆意索取砚台,用来贿赂上司和权贵。包拯到任后,要求工匠严格按照进贡的数目制作砚台,不允许多做。民间传说中,当包拯离开端州的时候,感念包拯清廉的下属将一方端砚偷偷藏在了包拯的行李中,以作纪念。包拯发现之后,径直将砚掷于水中,于是,包公“不持一砚归”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初到端州,包拯就在州衙的清心堂墙壁题下了一首诗,《书端州郡斋壁》,作为他为官和做人的座右铭。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这首诗的意思是:居心清正是官员为政清廉的根本,正道直行是做人做事的准则,好木终成栋梁,好钢宁折不弯。历史在这方面留下了许多的教训,为官者千万不要做出让后人感到羞耻的事情。包拯用这首诗告诫自己,为官者当谋正直之道,去除贪欲。

  这是包拯流传下来的唯一一首诗,可谓吉光片羽,但却成为包拯一生为官做人的光辉写照。

  包拯在端州为官三年,离任时不带一方端砚的故事很快传了出去,成为朝野上下的美谈。一时间,清正廉洁的包拯一举成名,包青天的传奇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每天上午,开封府内,一出大戏准时开演,这出戏的名字叫《铡美案》,讲述的是北宋时期包拯将负心人陈世美送上龙头铡的故事。

  京剧《铡美案》自诞生以来大概是人们最喜爱的京剧剧目之一,这出戏之所以久唱不衰,就是因为它道出了人们心中的清官情结,将善良平民告倒作恶权贵的畅快感演绎得淋漓尽致。

  一千多年前,开封是北宋王朝的首都,包拯曾在这里长期为官。那么,历史上的包拯和舞台上的包青天又有着怎样的不同之处呢?

  公元1057年,包拯担任开封府尹。刚一上任他就下令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百姓可以直接向他递交状子,陈述冤情,不再受衙役的刁难和欺骗。

  此时,年逾六旬的包拯早以清正廉洁,判案公正严明、铁面无私而闻名全国,他已经成为百官的楷模和百姓心中公平正义的化身。

  出任开封府尹四年之后,包拯与世长辞,仁宗皇帝赵祯亲自上门吊唁,并宣布停止视朝一天以示哀悼。

  包拯临终前,他知道自己的儿子按例律将门荫入仕,便留下了“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的遗嘱。

  包拯在在去世前留下的遗嘱,成了包拯后世子孙必须恪守的一条家训。在包拯的严格要求下,他的儿子和孙子都成为清廉贤明、享誉一方的模范官员。而这条家训,在包拯去世后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知,成为后人景仰和学习的对象。

  这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包拯画像,这幅珍藏在故宫的画像,就是当时人们为缅怀包拯而作。画像上的包拯,与人们熟悉的舞台上黑脸包公的形象截然不同。包拯是如何由白脸变成了黑脸呢?

  【采访】河南省曲剧团一级导演 李杰:

  戏曲的脸谱他有自己特殊这个的寓意,颜色有寓意,形状有寓意。

  【采访】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 刘祯:

  那么包公的这个黑脸,其实这个黑,是象征着一种正义。

  【采访】南京大学教授 董健:

  黑颜色就表示他第一个强,第二个坚定啊,刚正不阿

  【采访】河南省曲剧团一级导演 李杰:

  实际上他的脸儿,真正的钩法呢,是黑里透红,白色的月牙儿,一轮清月

文章关键词:鉴史问廉;清官;第二集 责编:李宜馨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被王岐山点名表扬的《鉴史问廉》再登央视

    1月11日,记者获悉,1月11日晚8点,八集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将再次登录央视在央视记录频道(CCTV-9)播出,此后每天同一时段均将播出一集。

  • 今年首批优秀国产纪录片 河南《鉴史问廉》等入围

    9月9日,记者获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官网公布了2015年第一批优秀国产纪录片名单,我省《鉴史问廉》、《永远的焦裕禄》、《淮河船家》等3部纪录片榜上有名。

  • 《鉴史问廉之七——制度之重》观后感

    2015年反腐将进入“升级版”,编制科学、有效、实用的制度“笼子”,把官员的权力牢牢关进制度这个“笼子”,是反腐的重中之重,是形成不敢腐、不能腐局面的关键。

  • 《鉴史问廉之五——文化之力》观后感

    ——“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今天的“意见箱”就是从“诽谤之木”进化而来。后来,华表被历代王朝立于皇宫、皇陵等重地,用以警示当权者——民意不可违,民心不可欺,人民的意志神圣不可侵犯。

  • 观《鉴史问廉之道德之择》有感

    央视九套推出的八集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第四集《道德之择》,全片围绕一个以廉政为核心的为官之道。《三国志.魏志.李通传》曰“为官长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从此,清,慎,勤便用于官箴,也是对为官者最基本的要求。所谓清,慎,勤,就是为政做事要清廉,谨慎,勤勉。

  • 《鉴史问廉之一——兴衰之思》观后感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看罢《兴衰之思》,李商隐的这句诗蹦了出来,奢是祸胎,奢是坏兆——奢必将引起腐败,腐败必将失掉人心,失掉民心,必将亡国。这就是“历史老师”给我们传授的明鉴。

  • 这个“人”--观《鉴史问廉》有感

    历史的车轮滚滚行进在今朝,再看中国老百姓的“清官情结”不难发现,老百姓之所以对清官念念不忘千呼万唤,正是对清明政治和社会正义的强烈期盼。而自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持续以高压态势运行的整风肃纪反腐倡廉恰是顺应了历史潮流,满足了百姓许久的心愿。“发现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77606起,处理党员干部102168人”数以万计的数字令百姓拍手称快,贪者为之变色。

  • 观《鉴史问廉》之兴衰之思有感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看罢《兴衰之思》,李商隐的这句诗蹦了出来,奢是祸胎,奢是坏兆——奢必将引起腐败,腐败必将失掉人心,失掉民心,必将亡国。这就是“历史老师”给我们传授的明鉴。

  • 《鉴史问廉》写进代表建议

    据昨晚《河南新闻联播》报道,由河南省纪委、中央电视台、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播出后,一直受到各界的好评和热议,记者在两会采访时发现,《鉴史问廉》在央视一套的播出也成了不少代表关注的热点。两会期间在央视一套热播的大型廉政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引起了她们的关注。全国人大代表郭建华说,在两会期间,每天晚上,她都收看《鉴史问廉》。

  • 中纪委宣传部领导点赞《鉴史问廉》

    近日,由河南省纪委、中央电视台、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八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在央视纪录片频道首播后,又在河南电视台卫星频道等多个频道进行了播出。中央党校教授王杰认为,《鉴史问廉》以勤政、清廉、为民为主线,系统梳理了中国五千年廉政文化的精华。

  • 新闻
  • 财经
  • 汽车
  • 体育
  • 娱乐
  • 健康
  • 科技

慢新闻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推荐视频

高考前"最后一课":我的故事都是关于你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