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煎熬,叫无奈——包工头有“两怕”
老卞是原阳县的一位包工头,2007年,他带着56个农民工,在河南豫源水利水电工程有限公司接了一项土方工程。3个月后,活干完了,但老卞的97万元一直没拿到手,这是56个农民工的工钱。
拿不到钱,被老卞召集一起的农民工找到他家堵门,他只能长期在外躲债,有家不能回。老卞家里种了10亩玉米、花生,领不到工钱,工人们就跑到老卞家里把刚收的玉米花生全部拉走。
从此以后,老卞有“两怕”,一怕要账,二怕过年。每逢过年,老卞家门口就围满了要账的农民工。看别人包饺子,老卞就买好肉,端着饺子馅到几十里外的亲戚家包饺子。
2008年3月,老卞起诉到新乡中院。经过两审终审,2012年9月4日,该公司应支付97万元工程款的判决生效。打官司胜利了,可老卞还是没有拿到钱。
新乡市中院执行局法官李伟说,他们调查得知,该公司在外地有一个施工项目,近期有大量资金进入账户。法院果断采取措施,依法将被执行人的资金予以冻结。
昨天下午,老卞从张立勇手中接过这迟到的97万元,泪流满面。“今年能回家包饺子了,以后俺也能过平平淡淡的日子了!”
“早该执行的案件,一拖就拖了5年,法院有责任,这是我们工作不到位,我向你们道歉。”面对在场的农民工,张立勇表达了歉意。
●有种期待,叫殷切——用法律保护自己
据介绍,全省法院第四次“讨薪风暴”活动开展20多天来,共审结执行进城务工人员工资案件848件,为1785名进城务工人员追回劳动报酬3778万元。
这些被拖欠工钱的农民工让张立勇想到了刘红卫。在郑州市郑汴路立交桥下躺了20多天后,开封杞县务工人员刘红卫悄然离世。
张立勇表示,对待进城务工人员工资被拖欠案件,不能等到年底才执行,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要常态化、制度化,不能让郑汴路立交桥事件重演。全省三级法院在对待进城务工人员工资案件时,要做到“四快三优两免”:快立快审快判快执行,优先立案优先审判优先执行,对经济困难人员免收诉讼费和执行费。
在对法院提出要求的同时,张立勇也对进城务工人员提出了希望:进城务工人员要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遇到问题要学会找职能部门解决、找媒体呼吁,不能跳楼、堵路,更不能让自己死在立交桥下。(东方今报记者 沈春梅 通讯员 乔良/文 记者 刘栋杰/图)
■ 评论
让“讨薪风暴”来得更猛烈些吧
江丕臣两年只有1.1万元的工资,拿到手等待了16年;老张14年前的4500元工资,拿到手时已去世没福享受。如此残酷的现实,让人心酸。
在讨薪越发成为一门学问的当下,江丕臣们没有选择“跳楼秀”,他们相信并选择了法律,但这条路竟也如此艰辛。究其原因,板子不能只打在法院身上,还有法律的不完善等问题。
相比其他部门,全省法院系统在解决务工人员的讨薪问题上,应该说是非常主动的。四次“讨薪风暴”,每次都有显著的成果。仅仅这第四次,20多天就审结执行进城务工人员工资案件848件,为1785名进城务工人员追回劳动报酬3778万元。力度之大,涉及人数、金额之多,都是值得可书可写的。
十几年的欠薪一朝解决,大家的心情可以想见。这个年,大家一定过得痛快,一定过得舒心。老卞们不用再躲了,许女士终于可以告慰丈夫了。
省高院院长张立勇表示,“讨薪风暴”将常态化、制度化,我们乐见各地法院能够认真执行到位,不要将此话当成一句空话。
当然,解决务工人员欠薪问题,并非法院努力便可解决的,相关部门也应该行动起来,该解决的提前解决,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留给法院。
(东方今报评论员 李长需)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