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 吹响生态中原建设集结号

2012-12-29 09:11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绿色中原 渐入佳境

  “翩翩玄鹤舞,幽幽孤凤鸣”。在三门峡闹市区的湿地公园里,近千只白天鹅翩然而至,舒展婀娜的身姿,或优雅昂头,或低眉颔首。等候在岸边的人们忍不住发出啧啧赞叹,摄影爱好者活动几乎冻僵的手指轻按快门,好一幅人与鸟儿和谐相处的画面。

  这只是我省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一个缩影。事实上,面对资源紧缺的倒逼,环境恶化的难题,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的呼声,全省上下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实践从未停歇。

  绿色越来越多。自2008年启动林业生态省建设以来,我省森林面积已达5756.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2.98%。2011年,全省现有林业资源吸收二氧化碳8713.46万吨,相当于当年全省总能耗排碳量的12.64%。

  林网越织越密。全省94个平原、半平原和部分平原县(市、区)全部达到平原绿化高级标准,农田林网控制面积8500万亩。农田林网内农作物可增产10%,每年贡献粮食百亿斤。

  天空越来越蓝。“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978万千瓦,大力淘汰水泥、钢铁、电解铝、造纸、酒精等落后产能。火电机组脱硫目标提前完成,累计建设脱硫设施装机容量4265万千瓦。

  省辖城市环境空气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下降了20.7%,空气质量好于Ⅱ级标准的天数均超过292天。

  河水越来越清。全省共关闭取缔重污染企业5690家,对淮河、海河、黄河、长江四个流域内3682个重污染涉水企业进行了深度治理。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的目标,全省好于Ⅲ类的水质断面比例从44.6%提高到49.4%。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全省各地纷纷拿出实际行动——

  摒弃牺牲土地换发展的路子,鄢陵在力保耕地和粮食产量“两不减少”的前提下,以花为“媒”,以木为业,以花木改善生态,以生态激活产业,以产业推动发展,特色产业享誉南北,特色经济风生水起。

  植入生态宜居理念,漫步国家森林城市新乡,107个风格各异的小游园点缀城区,不出400米,就能置身一个特色鲜明的绿色小游园。“人在城中住,如在林中游”。

  步入绿色发展轨道,河南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将传统的“高消耗、低利用、高排放”的生产模式,转变为“低消耗、高利用、低排放”的全新生产模式,每年通过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创效可达3亿元。

  ……

  然而,回顾成绩,我们更应清醒地看到,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水耗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和国内先进水平,能源利用效率低于国内平均水平;

  水土流失仍较严重,全省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21%,20%以上地表水河段为劣Ⅴ类水质;

  全省自然灾害频繁,因气象、水文、地质、生物和人为活动造成的灾害损失每年平均达30亿至40亿元,受灾最严重的年份可高达80亿元以上。

  生态危机的警钟依然长鸣。

  “随着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还会刚性增加,资源支撑能力和环境承载能力面临严峻挑战。”省政府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永苏说。

  据测算,“十二五”期间,仅城镇化率提高新增约1000万人口一项,相当于108个县各新建一座日处理3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才能削减由此带来的新增水污染物。

  绿色中原渐入佳境,但前路依然漫长。

  美丽河南 未来可期

  从高空俯视中原大地,山川河流,交相辉映。

  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这样评价道:从生态的角度看,没有一个省可以像河南跨越四个流域,包括长江、黄河、淮河、海河,是全国非常明显的“生态腹地”。

  生态中原,美丽河南哪里来?从全省各级政府牢牢树立的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中来,让生态建设真正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要GDP还是要蓝天碧水,淅川做出的果断回答是:关停338家造纸、冶炼等企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园区。全县森林覆盖率已提高到51.3%,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优质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全年保持在310天以上。

  生态中原,美丽河南哪里来?从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中来,让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

  作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鹤壁市探索出一条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各类资源“吃干榨净”,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2.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25个百分点。

  生态中原,美丽河南哪里来?从全省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规划》,一年接着一年干中来,让中原人民诗意地栖居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

  近日刚刚通过专家评审的我省《林业生态省提升工程规划(2013-2017年)》提出,中原生态涵养区、太行山地生态区、伏牛山地生态区、桐柏大别山地生态区等区域未来5年将新造森林1368万亩。省林业厅造林处处长朱延林形象地比喻:“造林面积相当于再新建4500个绿博园。”

  冬日的甘山国家森林公园,满目苍翠,空气清新。省林科院林业生态研究所所长李良厚说:“这里空气的负离子含量平均为每立方厘米4065个,高出郑州市区20倍。这就是森林赋予的‘生态福利’,有净化空气和保健作用。”

  生态中原,美丽河南哪里来?从建立健全保护生态环境的各种制度体系上来,以制度规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岁尾,走进省环保厅,工作人员正在紧张有序地审批明年将要开工的1000多个项目。这是我省第一次不再对单项进行审批,而是对市、县的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核算。明年1月1日起,环境预算制度将在全省108个县全面实施。

  要想多上项目,就必须减少每个项目的污染物排放。环境预算制度正是我省在促进污染减排、使有限的环境资源发挥更大效益的一个积极探索。

  偃师市委书记刘尚进说:“这一制度的推出,势必促使我们在上项目的时候选择低排放的产业,将有限的环境容量用于技术含量更高的产业和项目,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环境预算制度并非是明年我省推出的唯一“新政”。从2013年起,全省所有新建工业项目还将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

  专家认为,河南一系列制度创新,最终目的就是倒逼落后产能淘汰,促使企业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从生产全过程减少污染物排放。

  美丽河南还需美丽心灵。要在全社会倡导逐步养成“绿色、自然、和谐、健康”的生活方式,缓解生态压力,抑制人类对自然的过度索取。

  人人都是生态文明的享有者,也是生态文明的创造者。拒绝过度包装、过度消费,珍惜每一滴水、每一棵树,少开一次车,少用一次性产品……正如网友们所说,守护山清水秀,再现天蓝地绿,时不我待,迫在眉睫。必须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

  展望未来,一片片绿洲在扩张,一条条绿带在延伸。山峦书写绿色文章,道路吟唱青翠诗行,林海繁花掩映都市,丹青水墨浸染乡村……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让人民更高质量、更有尊严地生活,亿万河南儿女正谱写秀美多姿的“绿色中原”畅想曲。(记者 张光辉 李晓玮 陈 茁 杜 君)

  • [1] [2] 
      
责编:安文靖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专题推荐

男神来袭,哪款才是你的菜?

男神来袭,哪款才是你的菜?

娱乐圈男神女神当道,个个生的个唇红齿白倾国倾城...

5月影市前瞻

5月影市前瞻

五月影市作为暑期档头一炮,其中隐藏着几枚重磅炸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