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省内新闻 > 正文

河南省民协主席程健君:把根留住 让人们乡愁可寄

2015年12月22日06:46  来源:映象网-东方今报

5034

  在中原大地上,河南文艺犹如一座芬芳的百花园,而民间文艺,则是百花园中根植于民族基因的花朵,散发着迷人的芳香。

  2015年的岁末,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迎来了新主席,他,就是59岁的程健君。  

   他说,他将和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一起,把根留住,让大家听得见乡音,记得住乡愁。

  河南的那些“大部头”

  走进程健君的办公室,一排高大的书柜散发着幽幽书香。《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南县卷、《中国民俗志》河南县卷、《中国民间文化之乡系列丛书》……

  这无数部作品,是2007年以来我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出版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河南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也入围了“河南十件文化大事”,成为河南的一张文化名片。 

  在外人看来,工作量这么庞大,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一定付出了大量工作。而实际上,这项工作,只是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众多工作的一项而已。  再来看程健君,这位在省民协副主席位置上默默工作了7年的中原汉子,高高的个头,一身灰色唐装,还有那一副比黄土地还要厚重的面庞,恰恰是这位长期从事田野调查、记录工作者的最佳写照。

  “必须把根留住”

  2007年,程健君担任省民协秘书长。次年,他被增选为省民协副主席。2013年,省文联换届时,他又被选举为省文联副主席。

  如今,在这样一个冬日,程健君不负众望,当选省民协主席,成为全省民间文艺工作者的领头人。  

  在程健君看来,他们所从事的这项工作,是一份把根留住的工作,“无论是民间美术、民间技艺,还是民间传说,它们传承在人们的集体记忆里。民间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滋养”。 

  文化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民族的灵魂。程健君说,这是一份留住文化根脉的工作,无论历史多么遥远、岁月如何蹉跎,无论社会怎么变革、如何转型,都不能除了根、丢了魂,在民族复兴的进程里,都必须把文化之根留住。根深才能叶茂,根脉切断不得。

  留校讲授民间文学

  熟悉程健君的人都知道,他之所以走上省民协主席的位置,其实早在大学时代就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1956年,程健君出生于许昌市襄城县。高中毕业后,也就是18岁那年,程健君在家乡的一所中学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3年后,传来了恢复高考的好消息。  

  1978年,程健君考上了开封师院中文系(今天的河南大学中文系)。这段大学生涯,让程健君和民间文化结缘。 

  “大三那年,我们开了门课,名字叫民间文学。”程健君说,直到上了民间文学课程,他才知道,小时候奶奶和妈妈讲过的故事,就是民间文学和民间文化的一种,陡升了一份敬畏和崇敬。 

  1982年,借着学校提出选几个学生留校之机,发自内心喜爱民间文学的程健君,在毕业后选择了留校,承担民间文学的授课任务。

  几经周折干回老本行

  1989年,国家启动了《中国文艺十大集成》的编纂工作,河南省文联承担了其中三卷本的“民间文学”的编纂任务。  

  在民间文学方面已经颇有成就的程健君,从河大调到了省文联。之后几年,他又经历了几番工作调动,还曾下乡挂职。  

  “跑了一大圈儿,最终于2007年又回到了省民协,担任秘书长。”程健君说,2007年以来,他全力配合省民协主席夏挽群的工作。 

  那些日子,程健君配合夏挽群主席,一起开展了“河南民俗经典”、河南“老字号”、首批古代暨近现代民居民间建筑三大专项的普查、记录、申报和评审工作,启动了“河南民间美术遗产普查”、“河南古村落紧急调查”,实施“中原贡品”的普查申报和认定工作等。

  要让人们乡愁可寄

  作为民间文化的守望者、整理者,程健君对乡愁有着非同寻常的情感。  

    很可惜,如今论乡愁,许多人却欲说还休。每次回家乡,都有越来越强烈的陌生感。 

  程健君认为,以现代化为特征的城镇化,自然不能拒绝高楼大厦,但也绝不是冰冷灰茫的水泥森林,绝不是割裂历史的横空出世,“我们常说,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所谓人的城镇化,一方面,要尊重人的选择,呵护民生诉求,体现以人为本,不能造成被上楼和被城镇化。另一方面,也要实现适合居住、留有记忆的城镇化,让城市天人合一、勾连古今,让人们能望山见水,乡愁可寄”。 

  习近平主席曾说,“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而一句“记得住乡愁”,拨动了无数人的心弦,也给城镇化规划者、建设者提了个醒。 

  在程健君看来,各级决策者,更应成为专家型管理者,科学合理规划,多听百姓意见,多听专家建议,一张蓝图绘到底,建设一个个更美丽更现代、有传承有记忆的新城市。(记者 梁新慧/文 邱琦/图)

文章关键词:程健君;乡愁;省民;民间文学;门课 责编:李娅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乡愁”也是异化的创伤

    所谓乡愁,本质上是离乡游子对乡土与青春的回望与关怀,而非农村和农民现状的自拍。

  • 焦波做客大象融媒《七里河畔》 还原《乡村里的中国》

    2月27日下午,大象融媒七里河畔名家公开课如约在郑州市图书馆上演,于建嵘、焦波等5位大家联袂登陆郑州,拉开大象融媒全媒体聚焦乡村乡土乡情乡愁的大幕。

  • 德宝方顶杯"镜头里的乡愁"摄影大赛介绍

    德宝·方顶杯“镜头里的乡愁”摄影大赛介绍。

  • 我们还能沉下心寻找乡愁吗

    公元1205年,南宋宁宗开禧元年,刚刚起帅浙东的辛弃疾任镇江知府。被迫归隐田园,并不意味着辛弃疾总是心绪难平,更不意味着乡村就不能承载一个人的美丽人生。不只如此,即便有些地方勉强划出一些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很多时候,也徒有其名,很难承载当代人的乡愁。

  • 旅美71岁老华侨的乡愁

    ”  从那时开始,张又新废寝忘食地苦寻鼓岭老邮局信封。张又新克服了重重困难,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收集了31个从鼓岭进出的信封和明信片。让张又新感到得意的是,他识别出了1910年由鼓岭寄往美国纽约封的赝品。

  • 象约两会:“乡愁”怎样才能有所依?

    羊年春节,纪录片《记住乡愁》的热播及《一位博士生的返乡日记》在网络的走红,引发了大家对“乡愁”的热议。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南安市梅山镇蓉中村党委书记李振生认为,“要通过有序推进城镇化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让农村更像农村。

  • 留得住乡愁——专访开封市委书记吉炳伟

    吉炳伟,全国人大代表,开封市委书记。

  • 乡愁是家国情怀

    对乡愁要有一个恰当的理解,就必须放在中国文化的家国情怀中来看,中国文化中家、乡、国三者是一体相通的。片子里面讲中国农耕文化,很强调它是一种“耕读文化”,至少一千多年以来“耕读传家”是我们村落文化里面共有的传统。

  • 聚焦传统文化 引发热烈反响

    中央电视台2月27日在北京召开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第一季)研讨会,中宣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等部委相关负责人,有关部门的思想评论家和文艺评论家,新闻媒体代表出席了研讨会。

  • "城镇化"两会引热议 应"有魂"能留得住乡愁

    在城镇化的背景下,如何放置每个人的乡愁?对此,民革河南省委建议,在“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在城镇化加快推进、村庄数量急剧减少的背景下,要加大对村庄所承载的乡村风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保护力度。

  • 新闻
  • 财经
  • 汽车
  • 体育
  • 娱乐
  • 健康
  • 科技

慢新闻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推荐视频

高考前"最后一课":我的故事都是关于你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