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考之变思想篇(下集)
思想之变
扶贫先扶志
扶贫先扶志!
国家的好政策给兰考“输了血”,但更重要的是让大家学会如何“造血”。
在兰考流传着这样一句老话,“干部不领,水牛掉井”。摆脱贫困,就要激起领导干部脑子里的那种愿望,骨子里的那股干劲。
兰考县张庄村村支书申学风
当时在下面 ,
都立了有军令状,
不脱贫,
支部书记自动辞职。
2014年5月,兰考县委、县政府作出“三年脱贫、七年小康”的庄严承诺。从2014年起,兰考就从县乡两级选派了345名优秀后备干部,派驻到全县115个贫困村,严守“五天四夜”工作制度,不拔穷根不撤队伍。
脚踏黄土,背靠群众,这些村干部把一个个贫困村变成了施展能力与才华的舞台。有了这股子劲儿,没有说不服的懒汉。
兰考县赵垛楼村村支书 王建胜
这么好的脱贫条件,这么好的国家扶持政策,利用不好,作为村干部来说真是天大的罪人
兰考县范场村村民 陈国胜
任何再笨的人,只要你干,只要你努力,都会!
带着那么一点怀疑,还有一点希望,陈国胜勇敢的打开了通向外面世界的门,飘进来一粒种子,慢慢的在村里生根发芽。随着厂子规模的扩大,陈国胜不光自己摘掉了“穷帽子”,还吸纳周围的贫困户就业。
54年前,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翻淤压碱、挖河排涝,敢叫日月换新天。这精神,兰考没有丢掉,它早已深深融入到人们的血液中。
河南省社科院院长 张占仓
真正把群众发动起来了,多大的事都能解决,我觉得兰考的脱贫,这个特征非常明显。
进入兰考县城的必经之路上,有一座焦裕禄铜像,他裤脚挽起,双手叉腰望着远方。
今天,在他的身后是一位位饱含热情、充满干劲儿的兰考人,他们袖子撸起,目光坚定,向着下一个目标,出发。
“绣花”,一针一线都是真。向贫困宣战,来不得半点马虎,更是要“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
脱贫工作不能靠一己之力,脱贫要求我们发动群众,集思广益,要求我们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积极联络,全情投入,踏石留印,凿壁留渠,以忘我的奉献精神和勇承重任的担当感染和带动群众投入到脱贫攻坚中。
脱贫攻坚,不能遗漏任何一个细节:基础工作扎实不扎实,帮扶措施精准不精准,资金管理严格不严格……所有这些都必须环环相扣,层层压实。
只有让人民吃得饱、穿得暖、安居乐业,收入水平和经济实力真正跨过“贫困基准线”才能算得上名副其实的“扶真贫、真扶贫”,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才会由“数字量变”到“生活质变”。
脱贫攻坚是一个地区脱贫的要素之一,需要外来“输血”,更需要当地群众自动“造血”,才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法宝。唯有如此,才会让“输血”变“造血”让“有限”变“无限”,留下一支永不走的扶贫帮扶队伍。
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需要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可持续生计方法是近年来对贫困进行评价的一种新方法,它是基于对贫困原因的深层次理解而提出的,大致包括了就业、人的能力和自然资源等因素。
党的十八大确定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其中最难实现的就是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
脱贫攻坚的号角已吹响,全体党员干部要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涓涓细流汇成江河,点点心血聚成八方之力。
开局良好,我们当怀满满的信心,向着全面“脱贫”冲刺,向着全面“小康”挺进!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中华千古训,不管做什么都要以实干为准绳,所谓实干,顾名思义就是实实在在地做事,脱贫攻坚也离不开实干,要以干为中心以实为本。
党员干部纷纷到贫困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得到了贫困群众的首肯,但是他们要真心融入农村,要有“踏地十年”的决心,以造福一方的责任心,干事创业的事业心,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
脱贫攻坚战不同于改革创新战,不是常说常新,而是需要越做越少,最好是取得彻底胜利,让扶贫成为“历史”。
1月11日,全省脱贫攻坚第二次推进会议在郑州召开。兰考县、滑县、台前县、平舆县县委书记作典型发言,漯河市召陵区、渑池县、尉氏县、鹤壁市山城区县(区)委书记作表态发言。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不仅要精准识别贫困户,更重要的是精准识别贫困成因,不搞一刀切,也不能犯急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