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着国家战略叠加的春风,河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愈发重要。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金融业迎来了续写“新河南现象”的机遇和荣光。然而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金融业仍然是制约我省发展的突出“短板”之一。
数据显示,2016年全省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仍然低于全国水平2.8个百分点。从银行业看,存贷比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从资本市场看,经济证券化率仅为21.7%,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与我省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极不相称。
补齐短板,改革创新,中原突围,势在必行!未来的河南金融业如何发展?去年召开的省十次党代会,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河南省委书记 谢伏瞻
突出发展现代金融,大力实施“引金入豫”工程,做大做强“金融豫军”,加快银行、证券、保险、期货、信托、租赁等各类金融业发展,推动金融组织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积极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新兴业态,支持企业境内外上市、挂牌、发行债券,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河南金融业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优先服务好河南的战略发展大局。“十三五”开局之年,河南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在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规划基础上。
2016年,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大数据(河南)综合试验区等纷纷落地河南。
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孪生兄弟。叠加的机遇,也在派生着新的挑战。如何统筹推进,让战略规划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不同的战略平台,如何形成合力?
2017年3月17日,省委常委会研究并原则通过了《关于统筹推进国家战略规划实施和战略平台建设的工作方案》。 方案明确提出,强化国家战略规划平台的统筹联动,放大政策集成效应,聚焦“三区一群”。
“三区一群”中,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验田;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载体。三大支柱相互支撑,才能相得益彰;不同政策和功能的相互融合,才能呈现1+1远远大于2的功效。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 贝多广
实际上河南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金融的发展空间,所以第一就是要把河南经济发展哪些行业哪些产业,这个在战略上要有一些明确的定位,然后根据这些行业和产业,来配套相应的金融的机制。
围绕“三区一群”这个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重大工程,河南各家金融机构抢抓机遇,“争相出手”。
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腹地,一个总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的中部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刚刚拔地而起,然而当初25亿元的总投资,让开发商急盼金融资本的强力支持。就在这时,看好项目政策和区域优势,中原航空港产业投资基金及时出手,专门设立5亿元契约型私募基金进行定向投资,通过股权+债权方式,撬动大量社会资本支持产业园快速发展。短短两年间,这里已经入住各类电商企业150多家,年交易额达到30亿元。
中原航空港产业投资基金总裁 康峥
作为(河南省)首个这样的一个国家级的基金。设立之初,实际上就是立足于中原经济区和和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截止到目前我们资金已经到170亿的规模。力争今年募集规模300亿。分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尤其是科技产业的落地孵化上,服务于港区和中原经济区的发展。
资本的嗅觉总是灵敏的,“三区一群”建设为金融业带来了新商机。
2017年4月1日,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主动探索,建立与自贸试验区相适应的本外币账户管理体系,促进跨境贸易、投融资结算便利化。
今年1月,河南省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首期规模3亿元。
此外,郑州市政府先后与中信银行和招商银行合作,成立两个科技支行,为科技型企业授信250亿元。同时,总规模3000亿元的城镇化发展基金已落地40多个项目,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100多个省级示范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除了围绕大战略,实现大发展,河南金融机构也在寻求自身变革,实现自我突破。2014年12月,在河南省政府的主导下,包括当时的许昌银行在内的原13家小型城商行,合并成立了河南第一家省级法人银行——中原银行。许昌银行也“华丽转身”,成为中原银行的一家分行。正是得益于此,他们如今可以底气十足的和上市公司河南瑞贝卡集团坐在一张桌子旁,洽谈一个亿左右的跨国金融合作项目。
中原银行许昌分行行长 张轩
原来想都不敢想。因为我们原来没有国际业务的资格,没法支持他。原来我们单体的客户最大额度只能给到3000万,也是没有办法支持的。
中原银行重组之后,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彻底打破了各家城商行原有的资本束缚,为各家分行拓展业务伙伴,参与更大范围的市场竞争,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中原银行常务副行长郝惊涛
中原银行的成立,本身也是河南省防范金融风险,优化整合金融资源,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重组后)握指成拳,很大程度上优化了河南的金融生态。
除了中原银行,今年年内,全省139家农信社将全部改制成现代农村商业银行。中原证券正在由单一券商逐步发展成综合性金融控股集团。中原农险/郑州银行/洛阳银行等正在资本市场寻求新突破。
快速崛起的金融豫军,面对起步晚、底子薄、功能尚不健全的现实,正在努力推动组织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正在持续提升之中。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张占仓
金融业发展,我觉得第一我们需要更多高端金融支持,在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方面,需要更多的国际金融支持。第二,面临未来金融形势逐步趋紧这种宏观环境,金融业产品创新,需要做更多的文章,第三,不少地方,对金融业发展对地方的支持作用,包括当地主要领导对金融业的了解程度有限,所以在基层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金融业发展。
无论是借力战略春风,服务“三区一群”,还是深化金融改革、推进金融创新,未来河南金融业要想实现跨越发展,关键在人才,在有没有“懂行的人”。
今年召开的全省金融工作座谈会上,省委书记谢伏瞻就强调说,要让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现代金融意识,要注重培养使用懂金融、会金融、精于金融的领导干部,提高金融工作能力。这已经是把金融放到了选人用人的角度上。
新河南呼唤新金融,先天的地理区位优势,加上国家战略叠加的重大利好,为河南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2017年6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卢森堡首相贝泰尔时,提出支持建设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这也为河南金融业充分发掘区位交通优势,打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往来的物流新通道,提供了迎头赶上的好条件。
根据规划,2020年,河南将基本建成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金融机构总数将突破380家,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伴随着中原大地的崛起,河南金融业必将实现“中原突围”,金融业的“新河南现象”,也会越来越精彩!
宇通叫响世界的背后,除了“河南制造”的工匠精神和厚积薄发,还有金融“血液”对实体经济的强力支撑。2016年以来,河南银监局通过债委会制度,采取银行与企业签订有效协议的方式建立合作关系,实现银企“抱团取暖”。
参考消息网10月18日报道台媒称,外国著名偷情网站最近发表有关职场上那一种行业的人“最可能偷情”的调查报告。Victoria Milan的执行长维达尔(Sigurd Vidal)告诉《镜报》说:“这项调查显示,尽管 偷情可能会危及你的职场生涯的风险,但职场上的外遇无疑会让当事人觉得生活更加激愉快”。
本科生升学意愿均较强烈,其中北京两高校升学率均超过50%,对外经贸为55.91%,中央财大为50.69%,上海财大以36.68%排第三,中南财大为33.35%。
由央视网、中国经济网联合制作的12集系列网络视频节目《金融者说》陆续在互联网上播出。本期播出的这期节目的主题为: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国立谈“金融走出去”。田国立就中国金融业如何支持中资企业走出去、并借此布局全球等相关话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人均年薪最高的行业仍是金融业,达99659元。
最高是金融业,达99659元,是最低行业农林牧渔业的近四倍。
去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1474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7.3%;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32706元,实际增长10.9%。昨日,国家统计局还首次发布了2013年不同岗位平均工资情况,单位负责人平均工资最高,商业、服务业人员平均工资最低,前者是后者的2.73倍。
去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1474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7.3%;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32706元,实际增长10.9%。昨日,国家统计局还首次发布了2013年不同岗位平均工资情况,单位负责人平均工资最高,商业、服务业人员平均工资最低,前者是后者的2.73倍。
金融业69223元雄霸行业第一,你拖后腿了吗?
数据显示,2014年,全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42179元,同比名义增长10.1%,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7.9%;全省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27414元,同比名义增长14.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2.3%。
数据显示,2014年,全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42179元,同比名义增长10.1%,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7.9%;全省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27414元,同比名义增长14.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2.3%。
今日(7月3日)上午,河南又发生了一件大事。河南大象融媒旗下的吉象资本成立。它将联合多家金融公司,为河南中小微企业和投资方谋福利。
10月18日上午,经省政府批准并报银监会备案,我省唯一参与批量金融不良资产处置和经营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中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在郑州揭牌。
随着中国金融业步入混业时代,对于“超级监管者”的呼声越来越高。
更令人警觉的是,在分类监管、信托经理终身负责制等监管措施渐次出台的大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