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天下新闻 > 正文

【学思践悟十九大|网民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成功?

2017年10月31日12:42  来源:中国青年网

5034

  中国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非别的道路?
  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成功走出这条路?
  为了找到这个答案,我们经历了一个多世纪“探索-失败-再探索”的过程,最终由中国共产党带领我们走上了成功之路、复兴之路。而我们的党走出这条道路,也并非一路顺风,而是用96年不断探索、不断革新,在经历无数艰难困苦,经历无数惨痛教训之后,由历史和现实给出的必然选择。
  一百多年前,鸦片战争的失败,唤醒中国人,为了救亡图存,为了国家富强,仁人志士开始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早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结果换来的是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马关条约》赔款两亿多两白银。再看辛亥革命后,强调进一步向西方学习,出现了“全盘西化”的方案,比如陈序经的“全盘西化论”、胡适的“充分世界化”。这条路也注定是行不通的,甚至在当时海外名校博士组成的国民政府,也从未能真正付诸现实。
  “西学”“西化”行不通,原因很简单:一是内外形势不允许。一个政治衰败、经济崩溃、国土破碎、外部强邻环伺的国家,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发展差异大,又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国家,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全盘模仿西方几百年形成的现有制度,无异于痴人说梦。二是无法操作。比如,全盘西化,到底是要学哪个“西”?是美、英?还是德、日?如果要学美英,那么当时美国实质上的种族歧视制度要不要学?当时英国的男女不平等、迫害少数群体要不要学?全盘西化论者,不仅没有认识到中国的国情,也没有能够全面认识西方。实际上,即使是今天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也并非一天之内建成,而是在几百年来逐渐演进的。
  革命初期,“左”或者“右”的错误,颇有一些是来自于苏联经验的影响。但中国共产党人很快就发现,中苏两国基本国情差异甚远,决不可照搬照抄,否则会付出极为惨痛的代价。
  在这种国情下,新生的中国共产党,也开始了道路探索,早期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照搬别国经验的错误。比如,早期斗争中,照搬苏联经验,将革命的重心放在城市,付出了大革命失败、白区工作几乎全面损失、红色根据地损失90%的代价。但是我们的党,及时纠错、及时止损,选择适合自己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因此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创新,不拘泥于某种外部经验,一切理论指导必须基于中国国情,结合中国国情,并随形势发展变化而逐步调整。“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能够获得革命胜利的理论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人又面临搞经济建设的道路选择。当时出现了这样的口号:“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然而,实践很快证明,中苏两国国情差异巨大,模仿苏联经验在经济建设上仍然走不通。如果完全仿照苏联的模式,中国必然出现工农业的失衡、轻工业与重工业的失衡,甚至是百姓“吃穿用”与重工业所需资源之间的失衡。因此,建国后中国的经济建设,更加注重工农业平衡、轻重工业平衡、积累与消费平衡,使中国得以避免陷入苏联东欧国家后来遭遇的停滞泥潭。
  到上世纪70年代末,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结合当时国内外形势,果断实施改革开放,并在其后提出“三步走”的战略规划。这无疑是一种战略性的理论创新,没有别人的成功经验可循。之后近40年的时间,中国共产党坚定地选择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创新这条道路。
  实践证明,因为我们的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充分了解国情、了解世情的基础上开辟的道路,今天的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主要工业国,成为世界重要技术创新发源地,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与此相对,无论是苏联东欧集团后来的“改革”,还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改革,或出现颠覆性错误而导致国家分裂解体,或因阻力重重而虎头蛇尾、不了了之。
  追溯这一百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回到篇首的两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走出了这条道路?
  关于第一问,上述历史经验已经证明,“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
  关于第二问,在夺取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人的选择是:走自己的路。这不仅需要党具有不断创新的理论能力、坚强的组织队伍,还需要党敢于自我革命甚至是“壮士断腕”的勇气。就拿十八大以来的反腐败斗争来说,五年来,全国共立案查处省军级以上党员干部及其他中管干部440人,其中十八届中央委员、候补委员43人。放眼古今中外,能做到如此“刮骨疗毒”的政党,又有哪家?
  正是以这种大无畏的勇气、历史的担当和责任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时代。十九大报告提出新的“两步走”发展战略,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共产党必将为这条道路注入新的内涵,必将继续不断自我革新,聚焦发展,以朝气蓬勃的面貌,带领全国人民共同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华山)

文章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成功 责编:邵恰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理上网来·辉煌十九大】孙兰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理论纲领和行动指南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时代问题的基本战略思想,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势。

  •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目前,我国行业组织与行政机关脱钩正积极稳妥推进,社区社会组织得到较大发展,一些地方政府陆续推出了相关改革举措,行业组织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广度和深度大大拓展。

  • 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新拓展新成就

    坚持改革开放,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脱贫攻坚不断推进的基础条件。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

  • 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就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与时俱进地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以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坚持党的领导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必须强调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确立和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中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确保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有力彰显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改革的深化日趋完善,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道路,有力推动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 论中国特色的积极财政政策

    当前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跳出了传统的宏观调控思维,在充分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的基础上,把财政政策纳入国家公共风险管理体系中,从偏重于当期风险化解转向风险管理,在防范长期性风险和战略性风险的同时化解短期性风险。

  • 发展中的中国特色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实践证明,研究中国特色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一定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用中国干部工作自己的语言来讲述自己的事情,进而推动继承与创新。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和理论的深刻革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于需求侧应对危机的手段,也不同于西方供给学派的传统观点,而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提出的经济理论革命。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起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基本框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 新闻
  • 财经
  • 汽车
  • 体育
  • 娱乐
  • 健康
  • 科技

慢新闻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推荐视频

高考前"最后一课":我的故事都是关于你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