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雪正精心捏制着自己的泥塑作品。郭戈左易和摄
本报记者郭戈本报通讯员左易和
“泥咕咕,泥咕咕,俺家有一群泥咕咕……”1月21日上午,阵阵歌声在浚县伾山街道杨玘屯村内回荡,一年一度的杨玘屯泥塑大赛在这里火热进行。
上届大赛的一等奖得主李卫雪今年被安排在第二组中。只见她熟练地将泥巴捏成圆滚滚的柱形,拿起竹签扎出两个“鼻孔”,又不慌不忙按下几排褶子,并用竹签勾出祥云和福袋的花纹……半个小时过后,李卫雪的参赛作品——一只憨态可掬的泥塑小猪大功告成。
因能用嘴吹出“咕咕”的响声,浚县手艺人捏制的泥塑被冠以“泥咕咕”之名达上千年之久。2006年,“泥咕咕”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来自海内外的订单纷至沓来,沉寂千年的“老古董”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其发源地杨玘屯村亦热闹起来,逾300个泥塑作坊生意火爆,年销售额达2600余万元。
“当前,泥咕咕正在成为鹤壁乃至全省知名的文化旅游名片。”鹤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张涛表示,举办杨玘屯泥塑大赛不仅是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具体行动,也有利于宣传和巩固鹤壁市非遗保护阶段性成果。
临近中午,本次大赛宣告结束。经过评选,李卫雪的“憨猪”获得了特等奖。李卫雪表示:“我会继续努力学习,明年大赛带来更好的作品!”
10月21日,河南省“行走大运河”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来到浚县西杨玘村,探访浚县泥咕咕,品味大运河千年泥塑土韵。杨玘屯村位于河南省浚县黎阳镇,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咕咕”的集中产地,素有“泥玩具之乡”、“泥塑第一村”之称。
罗中立美术馆的外墙由彩色瓷片铺满,连成一圈宛如一幅起伏跌宕的画卷,置身其中,记者们就像是在一幅巨大的油画中漫步。精美细致的画作、饱含情感的泥塑、鲜艳独特的外墙……川美的美,让网媒重庆行记者们为之驻足,纷纷拿出手机打卡留念。
侯娜是葫芦烙画的传承人,大大小小的葫芦,被她握在掌心,用电烙画笔勾勒过后,深深浅浅的烙印成字、成画,宛如一个个葫芦精灵。(受访者供图) 畅杨杨买了纸张和工具,不顾父母的反对和街坊邻居的不理解,开始钻研剪纸艺术。
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国内多地文化场馆暂时关闭,但通过开展多彩的线上文化活动,将优质内容引入网络直播间,满足了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和充实了人们的居家文化生活。
1月19日上午,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教育厅、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共同主办、河南省美术馆承办的2020年“春满中原·老年河南”系列活动之“艺”路同行--迎新春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展在河南省美术馆拉开帷幕。
1月7日,泥塑(凤翔泥塑)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胡新明(中)与两名民间艺人交流泥塑制作技艺。农历鼠年临近,中国泥塑之乡陕西凤翔县六营村的民间艺人们赶制泥塑,迎接新年。农历鼠年临近,中国泥塑之乡陕西凤翔县六营村的民间艺人们赶制泥塑,迎接新年。
最早听说“兔儿爷”,是看电视剧《四世同堂》,剧中祁老爷子从小摊儿上买了一个“兔儿爷”哄孩子。关于“兔儿爷”的歇后语还有:“兔儿爷”出水——两脚泥;“兔儿爷”洗澡——一滩泥;“兔儿爷”掏耳朵——崴泥……总之不是这泥就是那泥。
春节的脚步近了 写春联、做灯笼、办年货、看表演 浓厚的年味儿从四面八方飘来
11月24日,济源市的小朋友在家长的陪同下走进市博物馆,孩子们在老艺人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制作泥塑作品,体验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民俗文化和艺术魅力。
日前,河北沧州东光县白庄村民间泥塑艺人王龙岗、陈淑珍夫妇历时两年创作的《运河人》完成,作品由百余件泥塑人物组成,以京杭大运河沧州段沿岸农民日常生活为主题,展现富有历史地域气息的运河文化,重新唤醒人们的记忆和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