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将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持续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今年以来,在扩大对外开放、优化营商环境等重大政策的推动下,一系列大项目加速落地,外资对中国发展持续看好。
在本月初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指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将张开双臂,为各国提供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实现共同发展。
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相继出台,包括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放宽市场准入。
在金融领域,全面取消在华外资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业务范围限制,取消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额度限制等开放措施相继出台。
商务部的最新统计显示,今年前10个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6.6%,共新设外商投资企业33407家,平均每天有近110家外企诞生。
就在昨天(11月23日),总投资额达100亿美元的巴斯夫(广东)新型一体化生产基地项目正式启动,这是这家德国企业在全球最大的投资项目,建成以后将成为巴斯夫在亚洲最大的生产基地。这也是我国重化工行业第一个外商独资项目。
在上海,车尾标注着“特斯拉”中文字样的中国制造特斯拉,11月22日正式揭幕。作为我国汽车行业放开外资股比限制后的首个外商独资整车制造项目,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项目总投资500亿元,从今年1月奠基到11月22日特斯拉国产Model3车型揭幕,仅用时11个月。
此外,埃克森美孚惠州独资项目、浙江平湖中意直升机项目、英国石油100万吨醋酸项目等都在加速落地。
以开放、服务和保护外资为主基调的外资基础性法律制度正在不断完善。外商投资法将于明年1月1日正式实施。
未来,我国还将继续压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加快金融业开放进程,优化汽车等领域外资政策,营造更加公平的经营环境,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多的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和增长机遇。
记者冯其予报道:商务部16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实际使用外资7188.1亿元,同比增长5.2%(折合1032.6亿美元,同比增长2.5%)。从主要投资来源地看,前三季度,香港地区、新加坡、英国、荷兰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1%、8.6%、32.8%、150%。
中国商务部昨天(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8.7%,增速创今年以来新高。日前,支持北京打造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的工作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复,在外资准入方面进一步放宽限制。
今年上半年,上海新增了10家外资研发中心,此外还新增26家外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两类外资总部型机构在上海总数分别达到746家和471家。外资企业口中的“营商环境”,既来自各地各部门落实外商投资法及其配套的规定,也来自今年一系列的稳外资政策举措。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的意见》。今天(8月13日)下午,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商务部部长助理任鸿斌、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司长宗长青、国税总局货物和劳务税司司长谢文介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15项稳外贸稳外资政策措施。具体就是,稳住外贸基本盘,要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稳住外资基本盘,要促进外资稳存量、扩增量。
中国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体系不断发展,各类市场主体蓬勃成长。总部位于瑞士巴塞尔的制药及生物技术跨国企业诺华集团,在2019年医保谈判中有7款药品通过常规谈判方式进入中国医保目录。
世界银行近日发布《中国优化营商环境的成功经验——改革驱动力与未来改革机遇》专题报告,认为中国近年来在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罗氏制药中国总裁周虹说,面对疫情挑战,中国统筹运用规划、财税、金融等手段,精准配套改革开放措施,深挖内需潜力,形成经济新增长点。
用一根曲线来勾勒上半年外贸外资的走势,能在二季度看到明显的反转。7月16日商务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1月至6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4721.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3%,降幅较一季度收窄9.5个百分点、较1月至5月收窄2.5个百分点。
6月24日发布的《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0年版)》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0年版)》显示,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条目从2019年的40条缩减到了33条,自贸试验区则从37条缩减到了30条。
疫情发生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稳定外资工作。孙敬林介绍,今年以来,河南省坚持“一手牵两头”,围绕企业关心关注的热点,多措并举,做好外资招商、安商、稳商工作,增强外商在豫投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