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签署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2020年,该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将在云南昆明召开。中国政府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已做出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多地建立起了全面的保护体系,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这一保护行动中,尽己所能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野保志愿者的心声
惊蛰之后,草长莺飞,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候鸟又开始了季节性迁徙,进行大规模北迁和集群活动。这个季节往往也是乱捕滥猎滥食鸟类等野生动物违法犯罪活动的高发期。
尹山川是一名野保志愿者,疫情这段时间他并未闲着,因为春天是捕鸟高峰季。有一天,他在成都府河边发现有人正撑起弹弓、瞄准树梢,朝着鸣叫正欢的鸟儿打去。他立刻喊出一嗓子:“住手!不要打!”那人回头一看,被尹山川口罩上方威严的目光震慑住,马上收弓溜走了。
这样的情形对尹山川来说是家常便饭。他从2010年开始辗转多省,调查野生动物盗猎与非法贸易。他与志同道合的志愿者们组成了“天地自然保护团队”,成为中国最早进行这方面调查的环保志愿者团队之一。他们积极为森林公安等有关部门提供线索,推动了部分省市对鸟市和野味市场的规范管理,并对全国捕鸟网、高压带电捕猎器等捕猎工具的生产与销售进行监督。用他的话来说,“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天然林,保护自然生态,是志愿者的天职。为保护锦绣河山,我们愿意奉献一生。”
当问到最初为什么要保护野生动物时,他谈到了十多年前曾读到的一则报道。“那篇文章讲的是海南特有的珍稀物种坡鹿。半个世纪前,海南的坡鹿曾数量很多,但被猎杀得厉害。后来,坡鹿只剩下了两个种群。政府和科学家们通过建立保护区等一系列措施,把它们保护起来,想恢复种群。但很不幸,其中一种群仍被盗猎。那时候人们生态环保意识不强,认为野生动物就是用来吃的。这个故事给我感触太大了。”
直到今天,尹山川再次提起此事,言语中仍然透出无比可惜之意。“如果当时两个种群都保留下来,就能避免近亲繁殖,为一个物种赢得更大的存续几率。这件事情让我明白了,原来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如此重要。”
预警千里之外
外来物种入侵,是全球都关注的环境问题,它是除生境丧失以外导致区域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并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损失。比如近年比较典型的两个外来入侵物种——草地贪夜蛾(俗称秋粘虫)与沙漠蝗等,其破坏力已引起多国高度警惕。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虫害的发生范围和流行程度都有明显扩大和增强趋势。
这正是黄文江和他所在的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团队的关注内容。他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通过遥感监测来分析大群害虫的行动轨迹,为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进行预警。
“很多人问我,虫子那么小、病斑那么小,卫星怎么能监测到?其实我们用卫星监测病虫害早期发生,并不是直接监测虫子和病斑,而是通过遥感手段来监测植被长势状况和病虫害发生的生境状况,包括植被长势、覆盖度、地表温度、湿度等指标,通过气象数据和病虫害预测预报模型,来评估病虫害的发生状况。”黄文江介绍说。
中国传统的农作物种植面积调查、长势和养分状况、作物病虫害是否发生,往往需要农技人员去实地进行田间调查,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点”状的调查结果不具备大面积代表性,远远不能满足大面积、快速、无损的作物长势状况监测和病虫害及时防控的需求。但外来入侵病虫害却常常突如其来,有时候当发现大面积来临时,已为时过晚,错过了最佳防控期。而采用遥感技术、数字地球科学和病虫害预测预报模型相结合,能高效客观地在全球、洲际和全国范围内对虫害发生状况进行动态监测预警,对于指导高效科学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
黄文江团队的一些研究成果成为农业方面决策的重要科学依据。2018年,该团队发布了全球作物病虫害遥感监测报告,这也是国际上首次发布全球作物病虫害遥感监测报告,为粮食安全和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技术支撑。
为无言者代言
在五小叶槭正当红时,案件开庭了。2019年10月30日,全国首例预防性公益诉讼暨保护濒危植物公益诉讼开庭审理,距离立案将近四年。这起案件有个不寻常主角——一种名叫“五小叶槭”的植物。
五小叶槭是我国四川特有物种,1929年首次被科学家发现。不幸的是,它如今已“极度濒危”,也就是说,距离灭绝仅一步之遥。雅江县某村附近的五小叶槭种群是当今世界上残存最大的五小叶槭种群。据调查统计,雅江种群现存五小叶槭大树262株。而该种群也是唯一发现还有野外自然繁殖能力的种群。然而,这片种群的栖息地将被计划中的一个水电站淹没。
该案原告中国绿发会法律部副主任张娜认为,“濒危植物最重要的是需要保护原生境。这是雅江流域唯一有野外繁殖能力的种群,一定要把它们保护下来”。为此,张娜于2015年9月奔赴甘孜中院,代表她所在的中国绿发会,提起了中国首例保护珍稀植物预防性环境公益诉讼。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近年来中国环境治理的一大举措。为保护环境公共利益,2015年实施的新《环境保护法》允许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提起诉讼。过去几年来,这一制度对于提升生态文明治理的法治化水平、促进绿色发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这仅仅是张娜办过的一个案件而已。2015年夏天,为保护生态环境,她从仅有她一个专职工作人员的法律部开始进入这个领域,截至目前,这个刚刚30出头的姑娘已办过近百起环境公益诉讼。她经手的一些案件,如腾格里沙漠污染系列公益诉讼案,已被最高人民法院列为环境公益诉讼指导案例。
张娜笑道,她的人生经历已使自己感觉像是八十岁了。她经历过被污染企业跟踪,也经历过被别人劈头盖脸地问:“说吧,你要多少钱?”还经历过与被告谈判时的各种明里暗里的威胁、引诱。这一切的发生并未影响张娜,从来没有在她的脸上看到过一丝的怯懦和疲惫,尤其是在开庭的时候,她的那种坚毅果敢令人赞叹。
东方白鹳是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最早只是迁徙途经山东东营,2003年开始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筑巢繁殖,至今累计繁殖达1954只。据东营市观鸟协会调查,2017年有36对东方白鹳在自然保护区以外筑巢繁殖,2019年繁殖种群达到57对,2020年东方白鹳已在城区周围筑巢繁殖。
云南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核心和交汇区域,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天然基因库,也是中国西南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云南1996年率先在全国开展了国家公园新型自然保护地模式的研究、探索和实践。
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位于山东东营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片15.3万公顷土地创下了我国暖温带湿地生态系统三个“最”。行至一处湿地,随行的保护区科研中心副主任王安东手指离岸不远的小岛:“那个可不简单,有我们的专利。
今年11月以来,随着大型涉禽鹳鹤类迁徙进入高峰期,辽宁锦州市野保志愿者参加了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组织的环渤海地区鹳鹤秋季巡护活动。据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锦州志愿者联盟负责人余炼介绍,今年锦州市鹳鹤类迁徙的主要特点是种类多,种群数量大,迁徙时间较为集中。
(记者寇江泽)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为进一步扩大麋鹿野外种群,11月6日我国成功将25只成年麋鹿放归自然。麋鹿原产于我国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温暖湿润地带,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因犄角像鹿,头脸像马,蹄子像牛,尾巴像驴,因此又称“四不像”。
记者从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了解到,10月22日至27日,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在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开展入冬野生水鸟巡护监测工作,共监测到水鸟32种16.2万余只,较上年同期相比增加16%。
这是10月11日在神农架国家公园大龙潭金丝猴野外研究基地拍摄的金丝猴。经过神农架国家公园动物保护人员的多年努力,加之当地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神农架金丝猴数量已近1500只,种群数量增至11个。
9月29日上午,南京滨江外滩秋高气爽,桂花飘香,在各个地区南京江豚保护志愿者巡视时惊喜地看见,南京长江江面上出现数头幼江豚探头露笑脸的情景,并在江豚妈妈陪伴下幼江豚练习捕捉鱼,而江豚爸爸却在旁边护驾驱赶鱼群的温馨场面,引起江豚保护志愿者好奇观赏拍摄。
8月22日,在位于陕西西安的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大熊猫永永与新出生的大熊猫幼仔在一起。永永幼仔的出生,标志着秦岭大熊猫人工繁育种群迎来“子三代”时代,秦岭大熊猫家族实现了“四世同堂”。
8月18日,新疆观鸟会理事长苟军说,2007年起,观鸟会持续关注世界濒危物种白头硬尾鸭在全疆的分布,包括繁殖、迁徙和越冬种群,今年春天就在乌伦古湖观测到160多只,是目前发现最多的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