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6月,南方发生持续强降雨,上百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应急管理、水利、气象等部门联合会商,多支抢险救援队伍联合行动,一场防汛救灾的配合战、系统战正在打响。
不仅是洪涝灾害,干旱、台风、地震……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面对“点多面广”的灾害特点,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跨部门、跨区域等方面的应急协同联动机制不可或缺。当前这项机制进展如何?接下来还有哪些规划?记者进行了采访。
聚合力、提效率,筑牢防灾减灾堤坝
在我国,自然灾害抢险救援救灾行动涉及部门多、领域广、指挥协同较为复杂。建立健全跨区域、跨部门等应急协调联动机制,有利于优化整合应急资源、形成防灾减灾合力,从而提升应急效率。
“从过去应对洪涝、重特大地震、森林草原火灾等灾害的实践看,需要动用的应急力量、装备、物资、技术等资源往往规模大、类别多。然而这些资源分散在各个行业系统,条块分割的‘九龙治水’和资源分散的‘各管一摊’现象不利于形成抢险救援合力。”应急管理部相关司局负责人认为,通过协同作战、整体作战,当前应急管理的专业性全面提升,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正在形成。
救灾冲在前、表现好,更要将防灾做在前、做得好。建立健全跨区域、跨部门应急协调联动机制,也有利于灾害风险综合管控,有效降低灾害损失。
“比如定期组织多部门、多地区灾害风险会商研判,及时掌握灾情信息。根据灾情预判,提前在重点地区、重点部位、重点工程预置救援力量和必要的物资装备,能够确保一旦有事,第一时间展开应急救援,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应急管理部相关司局负责人说。
日前,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八省份应急管理部门签署省际《应急联动工作备忘录》,共同建立应急协同联动机制。四川省应急管理厅救援协调与预案管理处处长章兴海介绍,下一步将尽快建立完善定期联系、信息通报、监测预警、联动响应、共享保障等各项合作制度,推进联合应急处置,加快各项合作的实质化进程。
“这些西部省份地震、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风险挑战极大,一旦发生灾害,容易引发扩散、连片效应,多灾种叠加态势明显。此外,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不少农村地区不设防状态尚未得到根本扭转,防灾能力较为脆弱,容易出现因灾致贫、返贫现象。”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宏伟认为,这种多地应急管理部门打破地域界限、整合各方资源、协同应对风险挑战的努力和尝试,将增强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能力。
建立健全应急协调联动机制
“跨部门、跨区域等应急协调联动机制的探索由来已久,2003年非典后,我国开始构建以综合性为特征的应急管理体系。2018年应急管理部挂牌成立,进一步理顺了职责关系、强化了协调力量。”王宏伟介绍。
如今,多项军地、政企、央地协作的长效机制正在建立健全。应急管理部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前应急管理部与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建立健全了军地参加抢险救灾协调联动机制;与交通运输部建立社会力量车辆跨省抢险救灾公路通行服务保障工作机制;与中国民航局、国铁集团构建了救援队伍、装备和救援物资快速输送系统;与中国气象局、中国红十字会分别建立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及防灾减灾救灾联动工作机制;与中交集团等7家相关央企建立应急力量预置和应急资源储备协调联动机制等。
今年发生的多起森林火灾中,悬崖峭壁、凹形地貌等位置的火点处置,直升机在救援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往直升机飞行计划申请需要提前不少时间报备,如今根据与民航局建立的绿色通道,跨区域执行抢险救援直升机飞行计划立报立办,航空应急力量调度环节效率大幅提升,为抢险救援赢得了主动。”应急管理部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应急管理部正在构建应急行动协同机制,将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各类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社会应急力量、军队应急救援力量合理编组,明确救灾投入时机和方法。一旦遇到灾害,能够迅速着眼灾害规模和灾区容量,有序投入救援力量,推动走专业救援、协同救援的路子,防止打乱仗、乱打仗。
从“物理相加”到“化学反应”
防灾减灾的跨部门、跨区域等协同联动,不是“物理相加”,而应致力于产生“化学反应”,做到“快速响应”,实现“1+1>2”的有机融合。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兴凯认为,关键是要按照“一盘棋”的思路和“优化、协同、高效”的原则,理顺相应职责划分,进一步处理好统和分、防和救、上和下的关系,有效发挥好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
——细化应急预案。“提升协同联动效率,必须将怎么联动、什么情况下联动、用什么联动、谁发起联动、谁和谁联动,以及平时怎么联动、战时怎么联动等预案都要规定清楚。”张兴凯认为。据了解,应急管理部正在构建应急指挥协调机制,顺畅指挥协调关系,改进指挥协调手段,真正在大灾大难面前形成全国“一盘棋”有力有序应对局面。
——打破“信息孤岛”。当前,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各企业之间还存在一定的“信息孤岛”,不利于灾害监测预警、应急资源管理和救援决策行动开展。“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部门与相关部门、军队、企事业单位信息共建共用制度,充分发挥大数据平台在应急信息采集、整合、利用等方面的作用。”应急管理部相关司局负责人说。
——完善应急保障。面临严峻复杂的自然灾害形势,跨区域机动增援正成为常态,必须保障第一时间将大量救援人员和装备物资送到灾害现场。下一步,应急管理部将充分利用军队和其他行业领域在专业救援力量、运输保障力量、应急物资储备等方面的优势,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建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应急救援区域化合作制度。
“从跨区域应急协同联动来说,也要看到一些地方近乎模式化的协调联动总体水平较低,存在瓶颈。各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应急意识和应急能力有所差异。”王宏伟建议,结合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设,推动区域自发的应急联动机制向实质化方向不断完善。
《 人民日报 》( 2020年06月16日 04 版)
——7月17日,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研究部署防汛救灾工作,强调要始终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 秉持“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水利系统今年防汛工作以防为主、关口前移,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切实有效降低了洪涝灾害风险。
前不久,受连续降雨影响,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新城广场西侧的明秦王府城墙遗址修复保护砌体发生坍塌,现场一辆公交车、三辆私家车受损,有四名群众被坍塌时溅起的砖石擦伤。
习近平:我们中华民族在和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斗了几千年,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但是我们还要继续斗下去。从基本国情上分析,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
8月18日下午,正在安徽省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蒙洼蓄洪区曹集镇利民村西田坡庄台。我们要抓住与自然灾害交手的机会,锻造强大的抗御灾害能力,用不断发展的科学认识自然,全面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
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考察调研。顶着炎炎烈日,他在王家坝闸察看淮河水情;探访扶贫车间了解灾后恢复生产;来到蒙洼蓄洪区利民村西田坡庄台,走进田间地头、深入庄台农户,看望慰问受灾群众。
【应急科普】防灾减灾新技能 关键时刻能救命
据农业农村部最新(7月3日)发布,针对当前一些地区汛情严峻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农业农村部已派出6个救灾专家指导组,分赴安徽、江西、湖北等洪涝重灾省份,指导农民落实防灾减灾措施,尽快恢复生产。要组织农民抓紧加固设施大棚和畜禽圈舍,及时收获已成熟作物,清理疏通田间沟渠和畜禽场排水系统,防止发生大面积内涝。
题:防灾减灾确保安全度汛——我国进入防汛关键时期 22日11时50分,重庆市水文监测总站发布洪水红色预警,预计綦江流域重庆段未来8小时内将出现超历史洪水。
2003年4月7日,原国土资源部和中国气象局签订了《国土资源部和中国气象局关于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协议》。世界范围内,较早开展降雨引发地质灾害预警研究的是日本、美国等,但防灾减灾服务主要局限于比较狭小的、局部的地域。
习近平: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饱含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情怀与担当,指引我们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