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9月14日报道英国《卫报》网站9月11日发表题为《美中两大经济体真的能“脱钩”吗?》一文,作者为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经济学副教授伊莎贝拉·韦伯。文章摘编如下:
到处都在谈论新冷战这个话题。然而,美中两国对抗的经济背景与“铁幕时代”有着根本不同。美国和苏联制造了相互竞争的全球化,把世界分成不同的经济集团。目前的分歧双方被拴在一起,成为“中美国”。过去认为这种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会防止政治冲突,然而这种希望已经破灭。相反,深层次的经济融合加大了风险:世界经济的核心可能瓦解。
每一部iPhone手机的背后都体现着如今的全球经济秩序:在加利福尼亚州设计,在中国生产。竞选美国总统的共和党人和民主党人都承诺结束这种安排。这一次,竞选双方都承诺把制造业转移回国内。
与此同时,中国的大门仍然敞开着。中国开放金融和保险市场的速度之快是国际基金经理们之前想都不敢想的。另一方面,中国正在为跟美国闹翻做准备,强调在关键领域实现自力更生的目标。
“脱钩”已成为描述美中经济可能破裂的新的流行词汇。“脱钩”听起来就好像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可以被简单地一下子隔开——就好像是使火车的两节车厢断开那样。事实可能远非如此。
2011年,贝拉克·奥巴马问史蒂夫·乔布斯,iPhone手机能否在美国生产?乔布斯直率地回答:“不能。”而现如今可能依然很难在美国生产。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政府机构、当地商业伙伴和跨国公司一直在中国建立供应链。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使生产场所得以维持。
当我们谈及与中国脱钩,我们真正的意思是对世界生产的很大一部分进行彻底重组。因为贸易战,中国在全球电脑和平板电脑供应链中所占份额缩减了约4个百分点。尽管如此,这一领域的全球出口有45%来自中国,全球54%的手机是由中国生产的。
即便有中国快速建设基础设施的超群能力的帮助,迁移大型生产设施也需要时间。由于要付出巨大代价,实际上,商界大都不愿听从政客的要求退出中国。世界仍然依赖中国的制造业基础设施。
希望一场美中关系重大危机也能避免。因为从流行疾病到气候崩溃,各种全球性挑战继续加剧,需要中美合作应对。在美国大选之后,可能会打开一扇机会之窗,处于世界经济核心的美中重新开始谨慎谈判。对于分歧双方来说,制定可行的和解战略是一项紧迫任务。
美国前驻华大使马克斯·鲍卡斯9日在美国中国总商会举办的在线对话活动上表示,美国无法阻止中国崛起,需要找到与中国的相处之道,两国应努力达成和解并在一些领域展开合作。鲍卡斯说,中国的崛起是不能被阻止的,一旦美国人明白这一点,将会有助于美中关系改善。
在过去两年里,美国当局以窃取商业机密和在签证申请过程中隐瞒军方背景等罪名起诉了数十名中国研究人员。自2018年以来,美国负责国家安全事务的助理司法部长约翰·德默斯一直领导着司法部打击窃取商业机密行为的“中国倡议”。
“面对包括新冠肺炎疫情在内的重大全球性挑战,如果没有美中两国的合作,这些挑战几乎不可能得到解决。方大为曾任美国东西方研究所副总裁、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中国公共政策中心主任。
” 鲍卡斯认为,目前美国一些人希望打造所谓国际联盟来“孤立中国”,这不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政策。” 针对美国国内一些鼓吹美中经济“脱钩”的声音,鲍卡斯指出,“推动‘脱钩’的人显然忘记,美中两国经济是紧密相连、相互依赖的,难以割裂。
近期,美英一些媒体纷纷刊文指出,所谓“新冷战”概念不符合中美关系现状,人为在两国间制造对抗、强行推动中美“脱钩”的做法,不符合两国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文章强调,“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发表的讲话,意图为西方联合对抗中国的立场定下基调,将美国一些政客的无知暴露无遗”。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11日发布的2020年度会员调查显示,尽管新冠疫情之下两国关系趋于紧张,但绝大多数美国企业仍然看好中国市场,且不打算将生产线搬离中国。
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前副会长、资深中国问题专家包道格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美国对华接触战略对美国、中国和国际社会都产生了相当有利的结果,美中应当开展合作。
约瑟夫·奈在邮件中指出,当前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非常高。约瑟夫·奈还表示,他本人不希望看到美国民众受政治人物影响,转而支持一种类似冷战的对华关系。在华盛顿的一次智库活动上,约瑟夫·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中之间的确存在意识形态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两国不应该合作,中国并没有对美国构成‘生存性威胁’”。
新华社北京8月3日电 题:丑态百出 沦为笑柄——看清美“三无”政客真面目系列评论之一 这些“三无”政客表演得越起劲,越容易让世界看清他们乞灵于谎言的丑陋嘴脸,越能够让世人看穿他们靠谎言延续政治生命的虚弱本质。
据我了解,鉴于美方至今拒绝给中国记者续签,中方做好了从美国被迫撤出全部记者的最坏准备,并将猛烈报复。一名美国国务院高级官员称,特朗普政府正准备下令大幅减少中国驻美国外交官数量,使之“达到与美国驻华外交官对等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