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0年前,他们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70年后,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已是耄耋之年的老兵们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仍然精神矍铄、充满劲头。值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映象网记者来到抗美援朝老兵的身旁,聆听他们的抗美援朝故事,还原那段战火纷飞的浴血岁月。铭记伟大胜利,捍卫和平正义,致敬英雄“老兵”。
映象网记者 陈伟然/文 段晋哲/图 路风浩/视频
【人物名片】
郝成秀,1948年11月参加解放军,12月份参加淮海战役;1949年4月份参加渡江战役,随后进军大西南,解放南昌、解放长沙;1950年上半年在贵阳龙里县剿匪;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从西南到东北,1951年2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朝鲜战争结束;1954年3月回来在沈阳军区部队驻军,任64军炮团政委,1981年转业回到郑州。
【老兵故事】“敌人的坦克见到志愿军的大炮就害怕”
从1948年参加解放军,到1981年转业,郝成秀经历了无数战火洗礼,而他腰部的一片伤疤,正是当时在朝鲜战场上留下的。
在抗美援朝期间,郝成秀是军委炮14师6团的一名炮兵战士,“敌人的坦克见到志愿军的大炮就害怕了。”郝成秀说,在战场上敌人那些看似“所向披靡”的坦克,前一秒可能还在大摇大摆的前进,后一秒只要看到志愿军的大炮就不敢再轻举妄动了。”
“炮兵最危险的时候就是转移阵地时。”郝成秀说,1951年敌人发动秋季攻势准备越过三八线,他所在的炮兵阵地奉命转移,就在转移间隙,敌人的坦克不知道什么时候摸了过来,疯狂冲向炮兵阵地,郝成秀所在的部队开始组织还击,“因为野战炮非常重,平时需要7、8个人才能抬得动。”而就在这个生死攸关的时刻,郝成秀的连队里四名战士竟然抬起了一门野战炮,并且对准一辆敌军坦克进行开火,“眼看着领头的坦克被击毁,其他坦克纷纷调转车头灰溜溜跑走了。”
虽然志愿军的大炮让敌军“闻风丧胆”,但是郝成秀说,敌人也不是“吃闲饭的”。“炮兵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为步兵冲锋进行火力配合,而这边一开炮,敌人也就知道了你的位置。”郝成秀说,在一次火力配合后,他所在的部队还没来得及撤退,就被敌人发现了位置。敌人一轮轮炮弹如下雨一般向阵地“倾泻”而来,没来得及躲避的郝成秀被流弹击中腰部昏了过去,等他醒来时已经躺在了野战医院。而没等伤病痊愈,郝成秀就申请重新回到连队,“因为有规定拄拐杖不能出院,我就偷偷的把拐杖扔了,忍着疼走了十几里路回到部队。”
【老兵心声】“没有抗美援朝胜利,就没有如今的繁荣富强”
今年91岁的郝成秀如今每天还坚持听广播、看新闻,而他最关心的还是国家大事。郝成秀说,虽然自己负了伤,但是他不后悔这些牺牲,“没有抗美援朝胜利,就没有如今国家的繁荣富强,为国家流血我不后悔。”
张中信,1934年出生,今年86岁。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四川入伍十一军通信连,1950年2月卅一师司令部通信员。
高树美,河南新乡人,1929年9月出生,1956年4月入党,1948年参军入伍,加入陈毅领导的5095部队。
李建功,1950年报名参军,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三兵团三十七军,并于1951年8月入朝,担任报务员。
张海洲,1931年出生,1947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2纵队6旅,1951年3月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祝子清,1927年生,祖籍四川仁寿县,现居郑州市金水区。新中国成立前,他带领自卫队保卫村庄,后参军入伍。1950年,祝子清跟随部队走上抗美援朝战场,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高炮53营任排长。
张平,1951年4月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先后任营部通讯班班长,曾参加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上甘岭战役等。
70年前,他们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70年后,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已是耄耋之年的老兵们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仍然精神矍铄、充满劲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