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0年前,他们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70年后,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已是耄耋之年的老兵们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仍然精神矍铄、充满劲头。值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映象网记者来到抗美援朝老兵的身旁,聆听他们的抗美援朝故事,还原那段战火纷飞的浴血岁月。铭记伟大胜利,捍卫和平正义,致敬英雄“老兵”。
映象网记者 杨增强 实习生 陈蒙乐 通讯员 马向珂
【人物名片】
张中信,1934年出生,今年86岁。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四川入伍十一军通信连,1950年2月卅一师司令部通信员,1951年3月参加抗美援朝五次战役,1951年5月十二军卅一师九十二团通信连。1951下半年参加狙击战,1952年10月参加上甘岭战役。1952年十月因在上甘岭战役战斗勇敢受团级表扬一次。
扛起步枪上战场
10月21日,记者来到现居汝州的抗美援朝老兵张中信的家中。讲起抗美援朝战争,张中信一下子来了激情。
1951年3月,16岁的张中信随部队坐车到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县,下了火车步行过鸭绿江到朝鲜,白天休息,晚上走,一路上自己带干粮,一个人32斤炒面,绿布缝一个口袋装好,架在脖子上。到朝鲜直接上战场打“五次战役”,他们用的是水连珠步枪,美国用的是半自动步枪,把敌人打死以后就换成他们的武器打他们。“那个时候,朝鲜人民说,你们扛支步枪就是去送死,结果我们一次、两次打胜仗,接着三次四次胜利,朝鲜人民再看到我们就朝我们伸大拇指。”张中信高兴地说。
张中信部队的代号是920,美军在飞机上喊话:“消灭920”。“记忆深刻的是美国四个师包围我们两个师,当时我们在没有后援的情况下,连续打了十几天。打着退着就退出来了,那一次战争伤亡惨重,很多战友就长眠在了朝鲜战场。”说到这里,张中信老人眼含泪花。
激战上甘岭
1952年上半年,张中信到92团指挥团,当年八月份接到电报,命令部队返回到上甘岭,打上甘岭战役。
“在上甘岭,你说怕不怕,都没有想过那回事,就想着咋完成任务。”张中信老人仍然一腔热血。
有七八天时间,敌人的阵地就在他们头顶,当时的营长安排两个人不间断去查看敌人的情况,回来后张中信向炮台传达信息指定位置发射炮弹。在阵地上,敌人来时,当兵的都不拿枪了,都是一人两箱手雷。张中信所在的是五号阵地,一天都会消灭三五百敌人。在上甘岭打了四十多天 ,有一次指挥所说出去看看敌人是什么单位的,连长派了两三个人出去,大概一个小时后回来浑身全是泥和血,说外边根本没有全尸。
打上甘岭战役,大概有三十万颗炮弹打向方圆两平方公里的阵地内,整个阵地山头打下去2米多,都是坑,连个石头都没有,加上下雨,地下全是泥和血。
1952年底,在检查身体时,张中信被检查出肺结核,被送往黑龙江密山县25院,在医院住了半年康复。1954年回到了老家。
采访中,86岁的张中信几次哽咽,经历过残酷的战争,享受到今天的和平生活,张中信感到十分满足,常常用这段红色的记忆激励自己的儿女不计个人得失,为国家奉献力量。
高树美,河南新乡人,1929年9月出生,1956年4月入党,1948年参军入伍,加入陈毅领导的5095部队。
李建功,1950年报名参军,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三兵团三十七军,并于1951年8月入朝,担任报务员。
张海洲,1931年出生,1947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2纵队6旅,1951年3月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祝子清,1927年生,祖籍四川仁寿县,现居郑州市金水区。新中国成立前,他带领自卫队保卫村庄,后参军入伍。1950年,祝子清跟随部队走上抗美援朝战场,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高炮53营任排长。
张平,1951年4月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先后任营部通讯班班长,曾参加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上甘岭战役等。
郝成秀,1948年11月参加解放军,12月份参加淮海战役;1949年4月份参加渡江战役,随后进军大西南,解放南昌、解放长沙;1950年上半年在贵阳龙里县剿匪;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从西南到东北,1951年2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朝鲜战争结束;1954年3月回来在沈阳军区部队驻军,任64军炮团政委,1981年转业回到郑州。
70年前,他们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70年后,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已是耄耋之年的老兵们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仍然精神矍铄、充满劲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