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丰富草资源发展“羊经济” 提高村民收入
7月9日上午,刚做完心脏搭桥手术的吴树兰,踉踉跄跄地带着记者一行人来到了一个养殖场,既疲惫又努力提着精神向我们讲解着村里养羊业的发展。
吴树兰指着一排排厂房欣慰地说,目前全村千头以上的养羊场发展到7个,100只以上的羊养殖户达到102户,这里每个数字都凝聚着全村人的心血。
吴树兰从开始的什么都不懂,到一点一点的学习摸索,她与村民一起,乐在其中。
“来,拿点儿玉米渗来,我喂喂。”吴树兰手里捧着,一点点地倒入,羊群叫唤着朝她跑去,那个画面至今仍在脑海中浮现,挥之不去。笑声,叫唤声交织在一起,这声音真美妙。
确山县竹沟镇西王楼村是个山区贫困村,地域广,交通便利,生态环境好,有一定特色产业基础,村“两委”决定“靠山吃山”,利用丰富草资源发展养羊产业。
“现在羊养殖发展成为我村的重要支柱产业。有30多个专门买卖羊‘羊经济’,我村的羊在广州市场占80%左右的份额。”这是她最骄傲的事情。
村民指着门板上留下的刻痕
融入村民的生活 我是他们的一份子
“49个自然村,920户,3800个农民。”通过这几组简简单单的数字,一个刚上任的党支部书记就是这样与村民慢慢地建立联系,慢慢地融为一体。“做人民永远的公仆”她便是如此。
把老百姓的事儿当成自己的事,把老百姓当成自己的家人,自从吴树兰来到竹沟镇西王楼村任“第一书记”以来,她就是一直这么做的。
贫困户是西王楼村一个庞大的集体,驻村这几年吴树兰致力于贫困户的帮扶工作。根据精准扶贫的要求,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做到项目到人,资金到户、帮扶到户,每一个贫困户都有乡级以上干部帮扶,贫困户全部都结上了对子,使绝大部分有了致富项目。成立扶贫互助合作社和养老互助合作社,不仅如此,还自己掏腰包,真正做到为百姓办实事。
今年98岁的老奶奶陈国兰,早已满头花白,双目失明,耳朵基本上已经听不清,赤脚呆坐在板凳上,当得知吴书记又来看她了,显的异常兴奋。
虽然她们沟通上有障碍,老太太的回答也前言不搭后语,但就像村民说的其实她都懂。
用心便会格外让人动情,驻村这几年,吴树兰全身心地付出,试着努力着融入西王楼这个大集体中,终于,她成了村民心中的“第一书记”。
村民李相庭说,吴书记每次去他家,他都会在门板上刻一道,留作纪念。而现在,门板上密密麻麻地已有45道痕迹。西王楼村没有停止前行的脚步,吴树兰与村民的情谊也在慢慢升温,感动的事一直在。
为打赢河南脱贫攻坚战,自去年开始,省交通厅派出五位驻村的“第一书记”在脱贫道路上各显神通。
“第一书记”驻村要始终履行好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职责,充分发挥党建指导员的作用,当好参谋和掌舵人的角色。
元宵佳节,扶沟县包屯镇朱村岗村委大院锣鼓阵阵、笑声连连,在省政协驻该村“第一书记”刘延志的组织下,村民们欢聚一堂,大家一起看舞蹈、猜灯谜、吃元宵,度过一个欢乐、祥和、喜庆的元宵节。
牢记“第一身份”,才能履好“第一职责”。作为一名党员,无论担任什么领导职务,都要自觉地把党员身份放到官员身份前面。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之后,扶贫攻坚成为最近人们持续热议的一个话题。
农村的工作生活确实比较枯燥,每日直面群众,繁杂琐碎的小事颇多。如果第一书记只是把下派当成是提拔的“快车道”,脑海里充斥“镀金”思想,动机不纯就没办法完成应该完成的工作。
农村天地需要人才,“第一书记”要怀着为农民谋利的情、揣着为农村服务的心、带着发展农业的劲,认真思索,找准位置,进入角色。
“第一书记”纷纷选择驻村为群众办实事,但是“第一书记”要真正落实好,需做到勤开口、勤洗耳、勤碰头、勤动手。
在驻村扶贫工作中,“第一书记”任务重,责任大,“第一”就必须起到示范带头作用,能接好“地气”,要沉身子,深入基层,亲近群众,当好群众的贴心人。
第一书记相信我们并不陌生,昔日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日前,《四川日报》在四川在线、川报观察同时推出的系列报道《“第一书记”的烦心事》,引发不少人的关注。来自各地的“第一书记”向社会大众讲述着,他们在驻村帮扶过程中的“烦忧”。
“与往年相比,今年选派第一书记的突出特点是强调落实好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部署要求。第一书记要真正把村情民意吃透,把扶贫对象搞准,做到心中有数、一目了然。”河南省委副书记邓凯强调。
“与往年相比,今年选派第一书记的突出特点是强调落实好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部署要求。第一书记要真正把村情民意吃透,把扶贫对象搞准,做到心中有数、一目了然。”河南省委副书记邓凯强调。
第一书记要真正把村情民意吃透,把扶贫对象搞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基层基础工作。2010年7月以来,省委作出了选派机关党员干部到“软、穷、乱”村任第一书记的重大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