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6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引起国人的强烈认同和思考。
“青灯黄卷苦读,热血挚情坚韧”,匠心,成为专业主义和极致追求的中国式表达。工匠精神的内核在于匠心,匠心的骨髓在于精心营造、恪守执着。对于匠心的坚守,是古老中华文化的传承,也是我们原本就温柔敦厚的底蕴。
长久以来,中原大地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厚重文化,涌现出无数匠心企业和人物,对专业主义的坚持,对匠人精神的执着,一直就是河南人的立业之本。
在喜迎河南省十次“党代会”之际,大象融媒·映象网重磅推出《匠心河南》系列特别策划,从民间的技艺传承,到企业的品牌锻造,再到涉及国计民生的扶贫、治污、城建等大局建设,无不彰显着河南人的工匠精神。我们希冀以《匠心河南》的特别报道,洞悉河南这片热土上的“工匠精神”和文化传承,聚焦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匠心治省”,以河南匠心,致敬匠心河南。
今日推出《匠心河南》第一期:《省委书记当"工匠" 开凿河南精准扶贫路》
省委书记当“工匠” 开凿河南精准扶贫路
如果从工匠精神的内涵来理解,作为省委书记的谢伏瞻、省长陈润儿,也都是一名工匠。一直以来,他们都在用巧妙的构思和布局,精心打磨着河南每一寸土地,力争让整个河南充满生机。
对贫困开战,是谢伏瞻任职河南省委书记的第一个大动作,这也是他任书记后,用自己的匠心打造河南的第一步。
根据今年通过的河南十三五规划,2016年是河南实现小康目标的关键年。今年河南省的规划目标,是让100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便成了当下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从全省出发,布局河南脱贫攻坚战,制定的脱贫策略,涉及到每个县、乡、村、户,扮演着制度层面的“工匠”角色,用这种“工匠精神”来构建河南的未来。
映象网讯 记者 阮海峰/文
向“三山一滩”贫困地开战
“河南的穷根扎在哪里?就扎在‘三山一滩’里。”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时任河南省长的谢伏瞻说,语气中带着瞄准“敌人”的肯定。对于河南来讲,还有许多贫困人口分布在大别山、伏牛山和太行山的深山区,还有黄河滩区。
的确如此。目前,河南有6000万农村人口,其中800多万贫困人口中,有60%分布在“三山一滩”,只有拔掉“三山一滩”的穷根,河南才能再造富庶。
一直以来,谢伏瞻都决心打掉这些地区的贫困,让百姓们富裕起来。所幸,经过长期的调研和考察,他找到了一些解决办法。
“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劳动人口的职业培训,使得这些贫困人口能够有一技之长,能够外出就业,通过转移就业来解决一批”,谢伏瞻说。
而对于那些不适宜于居住的地区,要通过异地搬迁的方式,使得他们从深山区搬出来,来集中解决他们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问题,保证老百姓能够顺利脱贫。
兰考县谷营乡姚寨村就是一个贫困村,这个村庄地处黄河滩区,最近的地方离黄河水面不足一千米,每到汛期都要做好临时搬出滩区避险的准备。
“以前村子离黄河水很近,有时下雨也会往屋里跑水,所以说大家都愿意搬出来。”兰考县谷营乡姚寨村村民葛文松说,现在道路也都是新修的,基础设施学校、幼儿园各种配套设施都很齐全,搬出来之后比原来生活的更好。
作为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试点,姚寨村将迁到四、五公里外的新村,每户可以按照一口人30平米的比例,以240元每平米的价格购买新房,差价由政府承担。
“今年全省计划再对1000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再对5万深石山区群众实施搬迁,完成1.67万黄河滩区群众迁建入住,有望再实现120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省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说。
万名“第一书记”驻村帮脱贫
谢伏瞻的扶贫工作不止如此。
去年8月,全省1.2万名党员干部作为“第一书记”到村进行2至3年的“一对一”帮扶。如果说精准扶贫是要到户、到人,那么“第一书记”就是精准扶贫“滴灌”的管道。
河南是全国精准扶贫的主战场,兰考是河南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谢伏瞻曾强调,兰考是我省38个国定贫困县之一,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县人民与全省全国人民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必须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
兰考县谷营镇曹庄村,这个位于兰考县城东北边的村子,由于人多地少交通不便,是兰考县有名的贫困村。村民常常这样描述这里的生活:“天晴一身土,下雨一身泥。村里的道路坑坑洼洼、雨水聚集、泥泞不堪,下雨天人们根本出不去。”
曹庄村的第一书记葛占伟,正是这场精准扶贫攻坚战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2015年8月,46岁的葛占伟怀激情来到这里,首先遭遇的是一盆扣头冷水。
该村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一度让葛占伟很是“头疼”。针对村里路面较窄、机耕道通行不便等问题,他费尽心思筹措资金。
有了经费,村民盼望已久的基础设施正一项项落地:修建“户户通”项目3000米,约合13500平方;协调资金修建村内排水设施,彻底解决了村内污水到处流的问题;启动村内街道亮化工程,目前已安装90盏路灯照亮了曹庄村内大街小巷;修建了曹庄村通往乡里全长2.6公里的农村公路。
“老葛来了之后,村里真的变化太大了。不仅让我们的钱包鼓了,村里村外的环境也好多了。”今年70多岁的村民曹大爷说,做梦都没想到公路可以通到家门口,现在村里还修了文体活动广场,我们就跟城里人一样,健身也有了好去处。
为确保小康路上每个农民兄弟都不掉队,有效缩小差距,河南省积极加大驻村帮扶工作力度,确保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都有驻村帮扶单位,全面派驻第一书记,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制定帮扶计划。
今年5月初,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在洛阳调研,当来到宜阳县韩城镇五岳沟村,得知这里的驻村干部帮助村里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并找到销路时,谢伏瞻鼓励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单位只要肯动脑筋、带着感情来扶贫,就一定能够找到好的扶贫办法,每一个帮扶干部都要用心来做好脱贫工作,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带着感情扶贫、用心工作,正是谢书记的匠心所在。
因地制宜 让每一寸土地都变成农民的金饭碗
谢伏瞻在河南工作的这几年,多次前往贫困地区调研、考察,积极促使当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
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四年来,每年都有20%到25%的贫困人口在家门口依靠风景旅游或相关行业脱贫致富,旅游扶贫已经成为我省扶贫开发的新业态。
今年5月,当谢伏瞻来到洛阳市洛宁县罗岭乡,当他了解到讲理村正在积极筹划发展乡村旅游时,他对村支部的这种做法表示赞许,并叮嘱要提前搞好市场调研,规划先行,确保项目充分发挥后续效应。
初秋的太行山余脉,山上的枫叶被秋风染成了红色,夹在绿色山林中,好象是一幅美丽的油画。济源大峪镇王庄村地处太行王屋山余脉,全村159户,605口人,其中,70%以上的人在外打工,村里留守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妇幼等。
“2014年全村贫困户40户127人。2015年底,贫困户人口为10户33人。另有低保户5户12人;残保户16户44人。”大峪镇王庄村第一书记刘剑君坦言,山村没有可供开挖的矿产资源,缺少名山大川的旅游资源,耕地资源贫瘠,年轻的劳动力匮乏。
这些情况愁坏了刘剑君。
终于有一天,他想到了一个外援,专门请河南农大教授来把诊号脉。专家来了后,立即对全村进行调研,最后确定的方案是:种植桃树、银杏等,打造长约1公里的生态景观绿化走廊。同时,扶持龙头企业,形成规模化效应,确保农民长效受益增收。
这样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的村子,在河南已有不少。据悉,目前,河南已有254个旅游扶贫重点村,重点发展地方特色经济,从而逐步实现脱贫。
从考察河南贫困地区,到确定扶贫方式,再到一村一策,因地制宜。谢伏瞻以及河南省委、省政府都在千方百计、以“工匠精神”雕琢着整个河南大地,让每一寸土地变得富庶、美丽、有奔头,让河南的未来告别贫困,共赴小康。
他是一个捏泥人的,被誉为“泥人赵”。他让小小的泥人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手工艺徽章获得者,被授予国家知识产权文化大使。赵恩民的泥人,曾得到温家宝的称赞,也曾被当作国礼,送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
郑州和开封历史上渊源极深,和两座城市的地理位置有着天然的联系。郑州至开封两个城市的空间距离是60公里,随着两市向东、向西的相向发展,实际相距仅38公里。而且两市之间地势平坦,基本无任何天然障碍,为两市相向扩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4小时不间断的作业,加上连绵的阴雨天气,让施工者们的衣服干了湿,湿了又干。高强度的施工作业让许多工人的脚上都磨起了水泡,但是这重重困难依然阻挡不了这群匠人风雨兼程的决心。
“十二五”期间,河南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38.8%上升到46.6%,几乎相当于再造一个“郑州市”。
“郑徐高铁是目前国内在建设计时速最快,建设标准最高的高铁之一,也是国内首次大规模采用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是展示中国高铁国家战略整体实力的关键项目。”
自从7月4日,全省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动员会以来,全省范围内共投入监察、环保、公安、住建、交通、工信、商务等部门参战人员约150余万人次,对全省排查掌握的1.1万家项目工地进行综合整治,共排查出相关问题7312项。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构思,郑太高铁、郑济高铁为米字高铁两点,郑万高铁、郑合高铁分别为一撇和一捺,与徐兰高铁、京广高铁一起,构成河南米字高铁规划。
国企是河南整体经济的发展支柱之一,这场国企改革,也是河南经济转型的触发点之一。诸多国企员工现在更加动力十足,根据目前的进展,他们有足够的信心,与所属企业一起,跟随省委省政府匠心改革的决心,共同推进国企改革,实现个人效益与社会效益“小我”与“大我”的同步提升。
要打赢大气污染治理这场攻坚战,无疑是需要亿万河南人的齐心协力,需要我们匠人一样的执着和坚持不懈!
脱贫,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而省委、省政府便是“工匠”,他们精心构图、雕琢,最后逐一让老百姓脱掉贫困帽,走向小康,让整个河南富足、安康。
脱贫,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而省委、省政府便是“工匠”,他们精心构图、雕琢,最后逐一让老百姓脱掉贫困帽,走向小康,让整个河南富足、安康。
匠心河南,豫来豫好。系列报道从小切口入手,以故事化、细节化、人物化的报道方式,诠释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大政方针,从不同侧面描写河南各个群体,为推进河南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和成就。
在全亚洲最大的客车制造企业宇通公司,可以说是能人能手云集,竞争激烈。然而在这家公司里,只要有人遇到焊接上的难题,第一时间就会想起一个人。
曾经你对我爱答不理,如今我让你高攀不起!用这句话形容郑州白沙镇再适合不过。搭着河南新型城镇化的春风,如今的白沙镇早已今非昔比。
《最河南》:最匠心的他们 致最匠心的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