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独家 > 正文

《匠心河南》特别策划(1):省委书记当"工匠" 开凿河南精准扶贫路

2016年10月18日11:32  来源:映象网

5034

  编者按:

  2016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引起国人的强烈认同和思考。

  “青灯黄卷苦读,热血挚情坚韧”,匠心,成为专业主义和极致追求的中国式表达。工匠精神的内核在于匠心,匠心的骨髓在于精心营造、恪守执着。对于匠心的坚守,是古老中华文化的传承,也是我们原本就温柔敦厚的底蕴。

  长久以来,中原大地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厚重文化,涌现出无数匠心企业和人物,对专业主义的坚持,对匠人精神的执着,一直就是河南人的立业之本。

  在喜迎河南省十次“党代会”之际,大象融媒·映象网重磅推出《匠心河南》系列特别策划,从民间的技艺传承,到企业的品牌锻造,再到涉及国计民生的扶贫、治污、城建等大局建设,无不彰显着河南人的工匠精神。我们希冀以《匠心河南》的特别报道,洞悉河南这片热土上的“工匠精神”和文化传承,聚焦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匠心治省”,以河南匠心,致敬匠心河南。

  今日推出《匠心河南》第一期:《省委书记当"工匠" 开凿河南精准扶贫路》

 

  省委书记当“工匠” 开凿河南精准扶贫路

  如果从工匠精神的内涵来理解,作为省委书记的谢伏瞻、省长陈润儿,也都是一名工匠。一直以来,他们都在用巧妙的构思和布局,精心打磨着河南每一寸土地,力争让整个河南充满生机。

  对贫困开战,是谢伏瞻任职河南省委书记的第一个大动作,这也是他任书记后,用自己的匠心打造河南的第一步。

  根据今年通过的河南十三五规划,2016年是河南实现小康目标的关键年。今年河南省的规划目标,是让100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便成了当下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从全省出发,布局河南脱贫攻坚战,制定的脱贫策略,涉及到每个县、乡、村、户,扮演着制度层面的“工匠”角色,用这种“工匠精神”来构建河南的未来。

  映象网讯 记者 阮海峰/文

  向“三山一滩”贫困地开战

  “河南的穷根扎在哪里?就扎在‘三山一滩’里。”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时任河南省长的谢伏瞻说,语气中带着瞄准“敌人”的肯定。对于河南来讲,还有许多贫困人口分布在大别山、伏牛山和太行山的深山区,还有黄河滩区。

  的确如此。目前,河南有6000万农村人口,其中800多万贫困人口中,有60%分布在“三山一滩”,只有拔掉“三山一滩”的穷根,河南才能再造富庶。

  一直以来,谢伏瞻都决心打掉这些地区的贫困,让百姓们富裕起来。所幸,经过长期的调研和考察,他找到了一些解决办法。

  “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劳动人口的职业培训,使得这些贫困人口能够有一技之长,能够外出就业,通过转移就业来解决一批”,谢伏瞻说。

  而对于那些不适宜于居住的地区,要通过异地搬迁的方式,使得他们从深山区搬出来,来集中解决他们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问题,保证老百姓能够顺利脱贫。

  兰考县谷营乡姚寨村就是一个贫困村,这个村庄地处黄河滩区,最近的地方离黄河水面不足一千米,每到汛期都要做好临时搬出滩区避险的准备。

  “以前村子离黄河水很近,有时下雨也会往屋里跑水,所以说大家都愿意搬出来。”兰考县谷营乡姚寨村村民葛文松说,现在道路也都是新修的,基础设施学校、幼儿园各种配套设施都很齐全,搬出来之后比原来生活的更好。

  作为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试点,姚寨村将迁到四、五公里外的新村,每户可以按照一口人30平米的比例,以240元每平米的价格购买新房,差价由政府承担。

  “今年全省计划再对1000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再对5万深石山区群众实施搬迁,完成1.67万黄河滩区群众迁建入住,有望再实现120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省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说。

  万名“第一书记”驻村帮脱贫

  谢伏瞻的扶贫工作不止如此。

  去年8月,全省1.2万名党员干部作为“第一书记”到村进行2至3年的“一对一”帮扶。如果说精准扶贫是要到户、到人,那么“第一书记”就是精准扶贫“滴灌”的管道。

  河南是全国精准扶贫的主战场,兰考是河南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谢伏瞻曾强调,兰考是我省38个国定贫困县之一,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县人民与全省全国人民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必须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

  兰考县谷营镇曹庄村,这个位于兰考县城东北边的村子,由于人多地少交通不便,是兰考县有名的贫困村。村民常常这样描述这里的生活:“天晴一身土,下雨一身泥。村里的道路坑坑洼洼、雨水聚集、泥泞不堪,下雨天人们根本出不去。”

  曹庄村的第一书记葛占伟,正是这场精准扶贫攻坚战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2015年8月,46岁的葛占伟怀激情来到这里,首先遭遇的是一盆扣头冷水。

  该村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一度让葛占伟很是“头疼”。针对村里路面较窄、机耕道通行不便等问题,他费尽心思筹措资金。

  有了经费,村民盼望已久的基础设施正一项项落地:修建“户户通”项目3000米,约合13500平方;协调资金修建村内排水设施,彻底解决了村内污水到处流的问题;启动村内街道亮化工程,目前已安装90盏路灯照亮了曹庄村内大街小巷;修建了曹庄村通往乡里全长2.6公里的农村公路。

  “老葛来了之后,村里真的变化太大了。不仅让我们的钱包鼓了,村里村外的环境也好多了。”今年70多岁的村民曹大爷说,做梦都没想到公路可以通到家门口,现在村里还修了文体活动广场,我们就跟城里人一样,健身也有了好去处。

  为确保小康路上每个农民兄弟都不掉队,有效缩小差距,河南省积极加大驻村帮扶工作力度,确保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都有驻村帮扶单位,全面派驻第一书记,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制定帮扶计划。

  今年5月初,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在洛阳调研,当来到宜阳县韩城镇五岳沟村,得知这里的驻村干部帮助村里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并找到销路时,谢伏瞻鼓励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单位只要肯动脑筋、带着感情来扶贫,就一定能够找到好的扶贫办法,每一个帮扶干部都要用心来做好脱贫工作,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带着感情扶贫、用心工作,正是谢书记的匠心所在。

  因地制宜 让每一寸土地都变成农民的金饭碗

  谢伏瞻在河南工作的这几年,多次前往贫困地区调研、考察,积极促使当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

  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四年来,每年都有20%到25%的贫困人口在家门口依靠风景旅游或相关行业脱贫致富,旅游扶贫已经成为我省扶贫开发的新业态。

  今年5月,当谢伏瞻来到洛阳市洛宁县罗岭乡,当他了解到讲理村正在积极筹划发展乡村旅游时,他对村支部的这种做法表示赞许,并叮嘱要提前搞好市场调研,规划先行,确保项目充分发挥后续效应。

  初秋的太行山余脉,山上的枫叶被秋风染成了红色,夹在绿色山林中,好象是一幅美丽的油画。济源大峪镇王庄村地处太行王屋山余脉,全村159户,605口人,其中,70%以上的人在外打工,村里留守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妇幼等。

  “2014年全村贫困户40户127人。2015年底,贫困户人口为10户33人。另有低保户5户12人;残保户16户44人。”大峪镇王庄村第一书记刘剑君坦言,山村没有可供开挖的矿产资源,缺少名山大川的旅游资源,耕地资源贫瘠,年轻的劳动力匮乏。

  这些情况愁坏了刘剑君。

  终于有一天,他想到了一个外援,专门请河南农大教授来把诊号脉。专家来了后,立即对全村进行调研,最后确定的方案是:种植桃树、银杏等,打造长约1公里的生态景观绿化走廊。同时,扶持龙头企业,形成规模化效应,确保农民长效受益增收。

  这样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的村子,在河南已有不少。据悉,目前,河南已有254个旅游扶贫重点村,重点发展地方特色经济,从而逐步实现脱贫。

  从考察河南贫困地区,到确定扶贫方式,再到一村一策,因地制宜。谢伏瞻以及河南省委、省政府都在千方百计、以“工匠精神”雕琢着整个河南大地,让每一寸土地变得富庶、美丽、有奔头,让河南的未来告别贫困,共赴小康。

文章关键词:匠心河南;省委书记;工匠;开凿扶贫路 责编:谢瑜瑶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新闻
  • 财经
  • 汽车
  • 体育
  • 娱乐
  • 健康
  • 科技

慢新闻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推荐视频

高考前"最后一课":我的故事都是关于你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