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单纯使用微信作为收款工具的话,那么重新注册一个微信,将新的收款码发给客户,不就一样可以实现收付款功能了吗?但冯女士却说:不行!因为自己所有的客户都在这个微信号上。换句话说,冯女士并不是摆放出来一个收款码,让别人扫码付款。她所有的生意来源都是微信好友的社交转账,因此这个微信号的收付款必须要恢复正常使用才行。所以说现在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把手机卡过到冯女士名下。
随后,记者和冯女士一起来到最近的移动营业厅,办理了一个冯女士实名的手机号,放入手机,更改了微信绑定的手机号,并测试收付款功能恢复正常。至此,冯女士之前用父亲名下的手机号注册的微信,已经恢复正常收付款功能,而父亲的老号码也可以正常接听客户的电话。表面上看,冯女士的问题似乎得到了解决,但其实还有很相当大的隐患。虽然父亲已经去世8年,但手机号还是父亲的名字,没有过户,一旦手机丢失或SIM卡损坏,就无法补卡。解决一切后遗症的关键,就是要把手机号过户到自己名下。
当天直通1041节目法律顾问胡宗军律师也给出自己的看法: 电话号码的使用权在法律上并没有规定它是一个明确的遗产,在法院认定时,可能有一定的争议。如果法院认定手机号是遗产的话,那么法院可以进行判决,但是即使是通过法院判决,也需要他所有的继承人都要到场。如果有一方不到场,虽不影响法院判决,但是法院需要做“缺席判决”,也是比较麻烦的。 对于冯女士的家庭情况来讲,即使法院认定手机号属于遗产,可以判决,也会非常麻烦。因为冯女士的父亲先于冯女士的奶奶去世,如果父亲的手机号属于遗产,那父亲去世后,奶奶作为第一顺位继承人中的一员,也继承了一部分手机号。之后,奶奶去世,遗产自然由其子女继承。也就是说,冯女士想通过法院判决,则需要把父亲的所有兄弟姐妹都叫到现场,让他们都放弃这个手机号的继承权才可以。
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此时,手机号已经变成了冯女士的名字。更诡异的是,营业厅经理,查询了过去三年的过户记录,显示为零。也就是说,在中国移动的系统中,该手机号码至少在3年前就已经是冯女士实名的了。
回顾冯女士的遭遇,诡异的现实让记者陷入了沉思 疑问一:假设父亲当年就是心疼女儿,1998年去办理手机号开户的时候,口头报了冯女士的身份证号,替冯女士开了户。那为什么去年冯女士去兑换积分时,手机号显示的还是父亲的名字呢? 疑问二:如果是这两天移动公司主动给冯女士开了绿灯,过了户,为什么近三年都查不到过户记录呢? 疑问三:1998年冯女士还不到16岁,在那个使用一代身份证的年代,公民只有过了16岁才能申请身份证,之前是没有身份证号码的,中国移动又是如何知晓冯女士“未来”的身份证号呢?
11月25日上午11时30分,经过竞买人240次激烈角逐,该手机靓号最终以85万元成交。
11月25日,重庆渝北区法院通过网上司法拍卖平台拍出“13983888888”手机号使用权,最终以85万元成交价拍出。鉴于公众对此次拍卖成交价的质疑,今后,在拍卖京A摩托车灯特殊标的物时,在技术层面上,不妨向京牌小客车司法拍卖学习。
近期,不少定位App打着“只要输入手机号就能确定对方位置”的旗号,通过让消费者充值购买会员服务的形式获利。然而,很多消费者表示,这项功能并没有那么神奇。
据南海公安11月6日消息,近日,一男子在打篮球时,将手机随意放在篮球场边被偷。10月30日凌晨,事主符先生到丹灶派出所报案称,其打篮球期间放在看台上一部价值约8000元的手机被偷了,还被骗了500元。
据北京日报客户端,后续中国广电将发行192号段的手机号码。据了解,通过与中国移动签约实现基站共建共享,中国广电的运营商业务将实现较高的起点。今后,中国广电的手机用户除了可以使用广电自建的5G基站,还将可以共享使用移动的基站。据透露,后续中国广电除了5G业务外,预计也有望推出4G业务。
“民法典对遗产范围的界定可视为虚拟财产可以被认定为遗产而继承的信号。民法典继承编扩大了遗产的范围,将遗产范围的界定改为了概括式,可以统一裁判思维,提高虚拟财产继承的稳定性、透明性与可预期性,避免同案不同判现象。
多知道点儿 嗅探技术,就是指不法分子通过伪基站,截获受害者的手机号码和验证码,登录网银或支付平台,窃走钱财。
经调查,嫌疑人黄某是模具厂里的一名主管,看手机放在边上没人拿,因贪小便宜才拿走了徐女士的手机。小汪民警仍不忘叮嘱徐女士增强防盗抢骗意识,妥善保管手机、钱包等财物,不给犯罪分子留下可乘之机。
随着疫情逐渐好转,近日不少地区都在为开学复课做提前部署。中国铁路12306更新《铁路互联网购票须知》显示,大中专院校学生票寒假乘车时间因疫情已由12月1日至3月31日延长至5月31日,暑假6月1日-9月30日。
未成年人、老年人等重点旅客以及无手机的旅客,可提供监护人或能及时联系的亲友手机号码;港澳台旅客、外籍旅客可提供电子邮箱。伤残人员本人(或者其家属)每年应当与其户籍地(或者原户籍地)的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联系一次,通过见面、人脸识别等方式确认伤残人员领取待遇资格。